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是与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独具的风格分不开的。首先便是初民社会在“男女大防”上的相对开放性,这可在《周礼》等典籍中找到依据。这是产生那些健康、活泼又大胆波辣的爱情诗的土壤,是为后世同题材文学创作所无法具备的,于是造就了《诗经》爱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完美、诗歌情境美、艺术个性突出等独特风格。《诗经》对后代的巨大影响当然首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艺术手法,但其中爱情诗也带给《诗经》巨大声誉,使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和《圣经》中的《雅歌》,作为东西方爱情诗歌的源头,有很多可比之处,通过对《诗经》和《雅歌》爱情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初民的爱情观和爱情的本质,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对爱情的影响制约,指出人类最纯最真的感情都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经》农事诗的几个问题(韩国)李宇正以农耕文化为直接背景的农事诗是《诗经》的重要一类,它是指那些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十分明显,农事诗以其特有的内容有别于《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如爱情诗、战争诗、怨刺诗、宴饮诗、...  相似文献   

4.
赵沛霖 《学术研究》2006,(10):138-142
1993年至2001年连续五次举行的《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外学者提交了127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来海外《诗经》研究的新动向和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海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有:一、建立《诗经》研究的世界观念;二、重视《诗经》学的传统,包括历代对《诗序》和诗教的阐释;三、发掘《诗经》在当代精神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四、重视学术观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相似文献   

5.
张永刚 《船山学刊》2008,(3):125-127
《诗经》作为经典,已经流传了二千多年,最初称为《诗三百》,至于称为《诗经》,则要归功于孔子。孔子乐正《诗三百》,并以礼来阐释其中的爱情诗,为其经化确立了规范,成为先秦典籍经化的范本。  相似文献   

6.
毛宣国  王璐 《云梦学刊》2010,31(4):95-1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诗经》中最为人所吟诵的爱情佳篇之一,其诗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胎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白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应该说,《静女》诗作为爱情诗,古今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而后世所谓之争议,无论是经学的,还是理学的,或者贵族的,或者平民的,严格说来,并非属于《静女》诗是否爱情诗的争议,只能说是《静女》诗作为爱情诗,其爱情为什么样的爱情的争议。迄今,这个争议仍不能说已经结束,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或接近的结论。既此,则我亦愿谈谈自己的理解,续其余争。  相似文献   

8.
作为反映先秦"山水"涵义及审美特质变迁的代表性文本,《诗经》中的山水形象成为考察中古传统自然审美经验的合适载体。具体而论,《诗经》山水审美意识包涵3种类型:渗透着原始自然神崇拜;渗透于比兴方式的运用之中而成为情感表达的背景;蕴含着自然审美意识的发生。《诗经》山水意象参与了中国传统自然审美经验生成的重要过程,其流露的自然审美意识的先声弥足珍贵。这种倾向作为对《诗经》比兴山水之主流的补充,酝酿了此后山水文学兴盛必备的核心质素。  相似文献   

9.
刘忠 《晋阳学刊》2005,7(3):97-100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代中晚期.进入20世纪,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走了一条不同于古典形态的开放、自觉道路.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学者葛兰言先生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指出一个事实:《诗经》中的情歌来源于仪式。我们不禁有个问题《:诗经》中《国风》以外的诗歌是不是也是来源于祭礼吗?就这个问题,本文试着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巫术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与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言情剧是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言情剧所传达的伦理道德内涵更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以言情剧的叙事艺术和所表现的情爱伦理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言情剧的文本进行分析,企图探讨言情剧是通过何种叙事手段而建构出何种样态的情爱伦理。研究结果认为,言情剧通过灰姑娘的叙述模式和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叙述模式而建构出爱情应是无功利的纯粹感情这一伦理指向和情爱观念;通过对古装剧和都市剧的文本分析,发现古装剧实则是当代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的体现,而都市剧则在“励志”的外壳之下掩盖着唯金钱和物欲是从的价值标准,这些电视剧所体现出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务实的感情考量,爱情已经沦为实用理性指导之下的斤斤计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情歌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隐喻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13.
"爱"在莫里森的小说中一以贯之。她的小说,强调黑人的自爱、互爱,更强调超越种族隔阂和文化疆域之爱。在莫里森的思想中,"爱"是解决种族、性别、文化冲突的途径,爱可以打破两性壁垒、种族隔阂和文化界域,达成两性融合、种族平等和文化和谐。莫里森的小说以"爱"为主题,带有种族文化背景,实际是对种族冲突历史的文学解读和爱意观照。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用深微婉曲、博丽精工的诗歌,陈述了他爱情的欢乐与痛苦,创造了一个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爱情诗国,这种创作上的巨大成就,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与他一生中三次奇特的爱情遭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王海明 《齐鲁学刊》2004,1(5):76-81
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现行伦理观,仍属于利他主义而渊源于儒墨。只不过,儒家是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爱亲多于爱民、先亲后民、"亲亲而仁民";墨家是儒家的否定,是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同等爱亲民;现行伦理观则又是墨家的否定、儒家的否定之否定而成为一种新的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它主张爱民多于爱亲、先民后亲、"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16.
蒋晓城 《云梦学刊》2003,24(1):84-87
晚唐艳情诗与艳情词是同一时代下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孕育的结果,它们不仅在题材、内容、情感基调上相同,而且,在表现方式、意境、风格以及体式上相近,这反映出晚唐艳情诗与艳情词之间的血缘、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悲剧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代学者王国维首次提出"悲剧"的概念.但"爱情悲剧"概念及其内涵,帝、妃之恋题材悲剧的特殊审美价值及认识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我们认为皇帝与妃子也与普通人一样,他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他们那种"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同样值得赞美与同情.  相似文献   

18.
范震威 《北方论丛》2000,(1):97-102
由“诗可以怨”推及到“许可以爱”,反映了诗歌心路历程中内心情感的波谲云诡之变。诗由最早的民歌肇始到向个人创作的演进,记录了诗的艺术创造的历史。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诗,在20世纪多经磨难,直到最后的二十年,才进入它的勃发时代。在爱情诗 中记述的怨与爱的两种心灵体验的相互漫漫与纠缠,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美的融合。 爱情诗是展现人性美与人情美中美与崇高的最佳文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评价3个部分。人类爱情包括3种成分:①亲密成分②激情成分③决定/承诺成分,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3个顶点,成为对爱情进行描述的维度。在此基础上,爱情可以分成8种类型。而且,在基本三角形之外还有各种复杂的多重三角形,根据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关系的满意度和关系质量。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对在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爱情中的情感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通过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描写爱情的诗歌对比分析,展现了一幅风格迥异又纵横交错的爱情世界的全景图.研究发现中英古诗中都包含大量讴歌爱情的激情诗句,但由于作者彼此情感经历的不同、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使二者在内容与形式的表述上各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