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逐渐降低,而农民工工资逐渐上升,二者呈现趋同现象。文章从劳动力供求和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大于需求,而农民工需求增长大于供给;二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缩小。文章指出工资趋同现象并不意味着个人投资大学教育的非理性,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够比农民工获得更多的非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个人不应因工资趋同现象放弃接受大学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人才偏好”的户籍门槛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形成了一张“半透膜”,即高技能劳动力可以在城市间相对自由流动,但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受阻,劳动力市场效率受户籍门槛抑制。文章将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城市户籍门槛指标匹配,发现城市户籍门槛越高,当地流动人口平均工资越高。使用1984年降水量作为户籍门槛的工具变量,在消除内生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户籍门槛对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仅在低人力资本群体中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高户籍门槛增强了低人力资本流动人口离开的意愿,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产生工资溢价。户籍门槛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将工资溢价保留在城市内部,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不利于共享发展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文章主要分析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的关系。迁移从总体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通过非参数分析,作者发现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家庭特征差异对于迁移决策越发重要。而且,禀赋不足的贫困家庭即便有迁移行为发生,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也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结合对工资方程的分析,作者发现改善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有助于贫困家庭利用迁移,也有助于贫困家庭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在对人力资本衡量指标详细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一手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发现那些能够积极影响求职结果的人力资本变量,并不一定能在决定就业质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这一反差表明,在中国转轨的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现机制和就业质量决定机制存在差异:要想提高顺利就业的概率,大学生必须扩展人力资本的宽度和广度,拥有一个合适的人力资本结构;要想获得更高的就业质量,大学生必须增强人力资本的深度,从而拥有一个更高的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5.
探究如何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经过替换模型、平行趋势检验、稳定单元处理效果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推动了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消费互联网发展与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升了女性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因而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宽带中国”政策能够缩小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体现出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文章的研究发现可以为在新经济形态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女性劳动力地位及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许岩 《人口与经济》2022,(3):130-148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间巨大的工资差距是关乎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在农业转移人口大规模市民化的背景下,获得城市户口的“农转非”居民能够实现与城市居民在工资收入上的经济同化吗?以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形成与弥合为线索,搭建了一个分析和讨论“农转非”居民能否实现工资同化的理论框架,并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城市居民数据,通过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倾向得分匹配(PSM)等多种实证工具考察了“农转非”居民工资同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过程,以及这种动态过程在不同所有制部门、不同“农转非”亚群体中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完成工资同化的制度诱因;在市民化之后,随着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逐步消除,“农转非”居民能够逐步实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的工资同化,但大约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在异质性分析当中,公有制部门“农转非”居民以及由于土地被征用而实现“农转非”的居民完成工资同化所需的时间更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保障工资收入公平方面具有巨大的社会福利效应,市民化应该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支...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北京等11个省级行政区2020年同时将社会保险费从社保经办机构移交税务机构征收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采集自网络招聘平台的招聘广告信息和相应企业的雇主信息,通过RDD模糊断点回归实证检验了征管强度提升对企业社保待遇和工资待遇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一社保征管体制改革总体上显著改善了企业雇主的社保遵从行为,但征管强度提升后企业雇主也逐渐将增加的社保成本负担以降低工资的形式转嫁给员工,这种“转嫁效应”在小微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雇主主要通过减少低学历就业人员薪资的方式减轻社保支出负担,而较高学历就业人员则是社保待遇和工资待遇同步提升。这一结果表明,深化社会保障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和其他配套政策,进一步促进兼顾公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谢勇  赵亚普 《南方人口》2009,24(3):49-56
文章使用南京市部分高校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起薪水平和就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因素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起薪水平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大学生能否进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就业却没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对于起薪的高低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于大学生进入公共部门内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水源 《人口学刊》2016,(2):91-100
文章利用2010年和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构建工资决定方程的基础上,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对农民工工资增长因素进行分解,探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农民工工资增长作用的大小并进行区域比较。结果表明:包含劳动力短缺等在内的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农民工工资增长的主要原因,对农民工工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农民工工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5%,但农民工人力资本及其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其工资增长的作用较小。农民工工资增长原因也存在着区域差异,不同经济带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的变化大小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中农民工用工短缺:基于粘性工资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文章基于粘性工资理论,指出目前导致制造业中“民工荒”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年龄结构等问题,而是农民工的低工资。作者认为,提高农民工工资可以缓解企业用工短缺的局面,同时不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  相似文献   

11.
李萌  陈金永  张力 《南方人口》2020,35(4):28-40
人口管理组织化将多元、异质的个体塑造成相对刚性、权利分层的社会身份差序格局。本文探讨集体户口在人口管理组织化中的意义建构及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反思。分析显示,集体户口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集个体存在和权利安排于一体的组织化过程。单位制年代,集体户口依业缘对人口进行组织和管理,合成以单位为中心的\个人紧密依存单位的社会单元;单位制解体后,集体户口以整合无房人口为导向,实现不同类型社会自由人的组织重构。在开放、流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集体户口能否更好地保障和拓展落户人口的合法民生权益,在实现人口管理组织化的同时促进社会善治,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就业质量,消除就业歧视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本文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依然是以男性体验为规则的领域,以男性为标准的性别文化规范,决定了性别意识对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不同的影响强度和向度,也影响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进而导致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不是就业数量问题,而是就业质量问题。大学生就业与生产效率关系密切,因此文章将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产业升级3个效率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变量引入大学生就业模型,并对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比重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及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性;(2)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效应在时间轴的表现强于省级截面轴;(3)大学生就业对提高资本深化产出效率意义重大,但资本深化拉动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不够显著;(4)产业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不能独立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并且与区域生产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个高校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工资水平、就业单位类型和主观满意度等三个方面测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把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分解为学术性人力资本和实践性人力资本,他们的社会资本分解为家庭经济性资本和家庭社会性资本,具体考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他们工资水平和就业单位类型产生正向作用,但对就业的满意度则呈负面影响;另外,与社会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更显著,结合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本文也讨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城乡大学毕业生在工作转换上的差异,一直以来广受关注却缺乏实证考察。研究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发生工作转换的比例并不高,城乡两类大学毕业生在工作转换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人力资本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稳定就业,而工作年限与社会资本则会增加其工作转换的可能性。但更为细致的分析发现,与城镇家庭出生者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均呈明显的劣势,且对其工作转换的影响较弱,他们工作转换后的回报也甚微,这意味着城乡差异与资本累积的不平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门垚  何勤英 《人口学刊》2013,35(1):87-96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些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实证文章较少的现状,文章使用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能力年度调查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的同群效应。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的同群效应,并证实了这种同群效应一部分可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相互影响所解释。  相似文献   

17.
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国企具有工作稳定、收入高的特点,其岗位成为大学毕业生可以进入的高收入工作岗位。本文认为,父母的职务、个人党员身份等与社会资本相关的变量可以提供招聘信息以及非课本知识,因此,能够提升大学毕业生进入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或国企的可能性。之后,本文利用2011年南京6所高校的数据,采用Probit估计方法,证实了此假说。  相似文献   

18.
自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衡量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利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6)实证分析了大众化进程对高校毕业生的工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工资优势正逐步缩减。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客观需要,因此有必要从各方面着手,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确保大众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9.
Trends in educational assortative marriage from 1940 to 200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chwartz CR  Mare RD 《Demography》2005,42(4):621-646
This paper reports trends in educational assortative marriage from 1940 to 2003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es of census and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data show that educational homogamy decreased from 1940 to 1960 but increased from 1960 to 2003. From 1960 to the early 1970s, increases in educational homogamy were generated by decreasing intermarriage among groups of relatively well-educated persons. College graduates, in particular; were increasingly likely to marry each other rather than those with less education. Beginning in the early 1970s, however; continued increases in the odds of educational homogamy were generated by decreases in intermarriage at both ends of the education distribution. Most striking is the decline in the odds that those with very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marry up. Intermarriage between college graduates and those with "some college" continued to decline but at a more gradual pace. As intermarriage declined at the extremes of the education distribution, intermarriage among those in 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increased. These trends, which are similar for a broad cross section of married couples and for newlyweds, are consistent with a growing social divide between those with very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those with mor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