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践 《学术界》2015,(1):161-169
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三纲五常",其特点是用反映社会普遍伦理的"五常"来论证政治意识形态"三纲"。西方当代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用反映社会普遍伦理的"自由、平等、博爱"来论证政治意识形态"人权、民主、法治",而且二者都深深植根于传统的基督教文化。这对我们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有的体制下存在的种种问题日益凸显,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对于怎样改革,有着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既有"西方中心论"的鼓吹者赞成西方模式,也有"中国模式论"的拥趸者。通过对典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的分析,结合我国当代政治特点及十八大提出的政治改革方向,阐述西方政治制度对我国政治改革的借鉴意义以及"西方中心论"的与中国现状的脱节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尽管中华文明曾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惰性、宗法社会的钳制、专制政治的高压,中国几千年来只有改朝换代的王朝革命,而没有出现经济升级、政治变革、观念更新的社会革命。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商品经济、自由观念、民主政治的猛烈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才趋于解体,中国才实现“革命”的转换,从循环的王朝革命走向真正的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走过了60年的历程,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相比,它是独特的,因为从意识形态和制度安排来看,中国民主模式有自己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中国式民主模式".一是它本身60年来的历史发展轨迹,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民主运行实践偏离了最初设计的制度框架,但总的来看,它还是为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政治支持力.二是怎样看待中国民主制度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制度设计来看,它已经与传统中国社会发生了决裂,但是我们用"路径依赖"的方法论来审视它的时候,它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无法彻底决裂,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规避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和汲取它的积极内容.  相似文献   

5.
由西方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鼓吹的"中国模式"论,与同时散播的"中国威胁"论一样,分别具有捧杀和骂杀的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模式"日渐显露的内在弊端,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消费和捧杀,正在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醒觉。只有改革与改变"中国模式",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增进民主、社会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范炜烽 《兰州学刊》2006,(2):122-123
由于中国民主传统不足,政治民主化可以向西方学习借鉴有益的地方。但这也易滋生西化情结。本文从分析西方民主制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政治改革的取向事宜,提出当代西方民主有八大忧虑、六种背景以及中国改革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路"是对正在生成中的人类文明新秩序的承载,对新历史理性精神的承诺。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实践变革进程,始终受制于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思想逻辑。作为对此种文化宿命的超越性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改革实践,一代中国人秉承新"中华性"的文化期望和观念预设,基于权利政治、公益政治以及人本政治的治理与善治理念,循着合法性论证与主体认同之"道德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的自主轨迹,始终致力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之内在公共性特质,旨在实现普适意义上的国民普遍福祉,表现出力图超越狭隘的"发展主义"模式,重建新历史理性,自主探寻能够引领中华民族朝向公正、民主、和谐、共享之自由公义社会前行的文明进步新路的恢弘气度。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在肯定民主理念之普遍价值的同时,更为强调民主制度与中国特殊文化传统的适应性,对"中国式民主"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制度设计。在其乡村建设理论中,他继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提出"人治的多数政治",对西方代议制民主的两大基础"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和"法治原则"予以颠覆,凸显了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特质,表现出鲜明的协商民主的色彩。儒家思想与协商民主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能够成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积极资源。  相似文献   

9.
西方市民社会孕育的背景--权力高度分散化、多元化、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异质性,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单一化、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同质性,几乎是背道而驰.西方市民社会似乎更多的彰显的是历史的特殊性,但是,历史的发展到底有没有共性?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发展的道路可以有千差万别,但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却是一个不能够逾越的历史趋势.早发的现代化国家都可以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参照物,具有历史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通过"天地道义"来揭示人的道德权利,再以道德权利为基础推导出人的政治权利,通过"贤能政治"实现自然权利、道德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有机统一,所以中国传统实行"德政民主、贤能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近现代西方的政治理论源于自然权利思想,根据自然状态下的人性"恶"和自然权利平等,由此形成西方法制与民主的国家治理模式,由于权利的核心是"利",西方以"利"立国,而传统中国则以义治天下.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一种"普遍主义"的公民社会观。"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在理论上论证西方公民社会的普世性,认为公民社会对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推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以当下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现状来表明西方公民社会移植中国的可行性。然而,"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是普遍主义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它难以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西方的公民社会自身就是一个存在多重内在矛盾的复杂结构。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模式,任何社会理论都是一种地方性叙事,它深深地嵌入特定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历史传统以及现实国情,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而非简单地照搬"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应当体现出主体中国的理论自觉,能够回应并实现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公民身份塑造。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传来的民主观念在近现代中国变成了所谓"民智问题",迄今为止,"民智问题"成为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政治观念.它是西方民主观念在适应中国现实需要过程中的一种变异,是西方民主政治理念同中国社会落后历史积淀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不成熟的表现.因而这种论调既不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中国活生生的政治现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因此它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思想障碍.扫除这一障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3.
潘桂媚 《理论界》2014,(6):22-24
20世纪中后期,政治营销理论兴起于西方政治学界。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西方国家政治传统和现代经济领域中的营销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独特的内涵。"政治营销"已成为西方国家总统选举、政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以其独特的模式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重着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国家政治营销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认为政治营销理论为政治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民主理念。  相似文献   

14.
自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中国就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经过了"重塑国家"、"建设国家"、"社会民主"三个发展阶段。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逻辑。要认清这一独特逻辑,必须立足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开放社会"观是通过对西方历史上几名思想家的激烈批判,特别是对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的激烈批判,同时通过对苏格拉底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的认同和赞扬体现出来的。他的"开放社会"观和"零星社会工程"中涉及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们当今正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是中国历史传统与世界文明融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尚在探索的道路。从国际横向比较和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纵向演变角度探寻"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以公有制为主导的混合经济模式、以党内民主为特征的威权政治模式、基于关系的社会结构模式是"中国模式"的核心。"中国模式"的形成既是文明方式的更新也是历史的延伸,历史与传统的差异使各民族与国家造就各自的发展模式和文明形式。  相似文献   

17.
唐皇凤 《人文杂志》2013,(6):104-111
社会建设是近年来中国执政党力推的主体性改革,民生和民主问题同为社会建设的关键议题,而"以民生促民主"有利于化解社会危机和实现优质民主,是优化中国社会建设路径的理性抉择。社会建设作为政治发展的基石,民生政治与民主政治的良性互动支撑着中国维稳模式的现代转型与战略重构。现代政治的运作逻辑决定,具有民主品格的现代公民和高度组织化与制度化的现代公民社会构成政治发展的内源动力。中国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社会的内生力量和构建社会的内生秩序,通过社会体制改革释放深层次的现代政治力量,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政治内源性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实用化的政治价值"的审视之下,汉语思想文化界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一直没有完全摆脱"政治功利化"诉求的困扰.我们今天思考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时,不能把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问题或希望都归结到儒家文化传统身上;也需要参照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西方基督教传统在现实政治实践层面呈现出的复杂关系,将二者之间关系的梳理置于现实政治实践层面之上,考察儒家文化传统与现实政治分离的政治发展进程、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功能互补以及儒家文化传统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学界,一种流行的观点指责社会民主是改良主义,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民主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民主所持的态度并非如此简单化和单向度。恩格斯对英国社会民主制的展望、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共和国"理想之实现的判断,拆射出他们视野中的社会民主就是一种无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而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批评,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原因,则需要进一步辨析。后来苏联政治模式的缺陷充分地表明了简单化地断定马克思反对社会民主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这一点已为卢森堡和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民主概念的误解,有助于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朱瑾 《理论界》2010,(9):72-74
公民社会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我国逐渐兴起的,至此,现代社会在我国也被划分为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两部分。按照传统的习惯,政治国家包办所有管理职能的社会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国情,并会引发很多社会冲突。作为代议制民主的重要补充理论,协商民主理论被看作是可以弥补传统民主理论中重视自由而相对忽视平等价值的缺陷。我国民主建设中不乏协商式民主的传统,但基于相关体制的不健全和扩大公民民主参与的需要,通过引入和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来完善我国的协商民主传统就有其建设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