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霜叶》主要展现的是:商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的矛盾与纠葛;儒家文化与新文化的冲撞,两者的交错与融合,构成艺术上的“双声”复调。婉卿在女性系列中具有特殊的丰富性,她的心态很多近于母性而乏妻子与丈夫的情分,自觉不自觉间留下了传统文化的投影。艺术表现上是民族与西方艺术的融合,从而构成作家创作新的峰峦  相似文献   

2.
在茅盾研究中有一个令人思索的现象,远未终篇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的长期受到冷遇与作品时代背景的仅受重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表现在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和茅盾研究专著中,对这一作品几乎都惜墨如金,甚或讳莫如深,然而,除了未及这一作品和仅提及其篇各者外,可说所有论者,即使在匆匆带过的一句话中,总莫不表明自己对小说时代背景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长篇小说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部。小说虽只有十五,六万字,却是茅盾长篇小说中头绪纷繁、矛盾关系十分复杂的一部。书中表现的矛盾冲突,较激烈、较重要的至少有以下几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钱良材与资本家王伯申、地主豪绅赵守义;王伯申与赵守义;农民与王伯申;农民与赵守义;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钱良材、张恂如为代表的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一代,与封建思想意识的守旧派张家老太太、张太太、瑞姑太太。在这诸  相似文献   

4.
秋去冬来,序近岁末,肃风凝霜,暮云增寒,年轮渐次又添一圈。或许因远去了万物萌生的春,作别了热力奔涌的夏,经历着衰草凄迷的秋,迎候着冰封雪舞的冬,多愁善感的人们总是心绪怆恻地把岁暮比作人生晚年,平添了许多"朝如青丝暮成雪"、"春风不染白髯须"的慨叹。不错,人生流年,确有荣枯盛衰,生死消长。身入老境,是谁也无法躲避的宿命。也毋庸讳言,这是人生最后的历程,活过百年也难逆转。但正如江河入海,叶  相似文献   

5.
茅盾的未完成杰作《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被公认为已脱尽作者插入痕迹的一部小说。由于作品的倾向已“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我们对它的思想倾向的认识,自难舍此而另觅其他途径。 一 人所熟知的看法是,《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思想倾向,集中体现于小说中的王赵斗争。这涉及斗争本身以及这一斗争在小说中的位置两个方面。 王赵的实力,说明斗争双方已非局限于他们个人。身为轮船公司最大股东和总经理的王伯申,掌握着水网地带的航运命脉,沟通着县城同上海的商业联系,是全县最具经济实力的显要人物。同为乡绅而敛财但又固守封建剥削手段的赵守义,则在县城暗中侵吞一手操纵的善堂公款,在四乡惯放高利  相似文献   

6.
编辑约我写一些关于美的文章,欣然应诺,大有被识恨晚的感觉。因为从小爱美,18岁以前就有“臭美妞”的美称。一直爱了一辈子,如今年过知天命,居然去年被单位评为“最佳着装女性”,同事们偶尔还要赠我“臭美”爱称。可见爱美之深,不可救药!说“美是年轻人的事”,我看大  相似文献   

7.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0,(11):45-45
万木霜天红烂漫。深秋初冬,满山红叶溢彩流丹,美如朝霞,构成了一幅"非花斗妆,不争春色"的妍丽佳景,触发了多少诗人的灵感,发出万千咏叹。  相似文献   

8.
《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中长篇小说中最富于民族化特色的作品。本文结合文艺界目前重新提倡文学艺术民族化的大趋势,从时代背景与历史特点,主要人物形象、文学语言、结构布局等方面对小说的民族化特色及其对于茅盾创作的意义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个人的情感意志为群体利益所压抑或取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各方面的<诗经>便呈现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等特点.其中<伯兮>、<采薇>两首诗表述了因战争造成的离人思妇之苦,感情婉曲深挚,深得<诗经>"温柔敦厚"之旨.而思亲盼归、保家卫国也成为后世征戍诗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书长期被视为一部哲学著作,其思想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保守、落后甚至反动的出世说.这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老子>是一部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抒发见解,并为王、侯、卿、士提供指导的政治性著作.其目标则是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自然与无为,通过"小国寡民",通过愚民等手段,来实现自然、质朴、安定、太平、富足、均平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1.
茅盾在商务印书馆迈出他民间文学研究的第一步。他的研究离不开商务印书馆整体出版方针的指导,也离不开商务同人、朋友之间的互相影响。总的来看,民国时期作为出版商和编辑的知识分子们,都试图利用民间文学出版来构建一个公共领域,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早期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全面的人,强调以教育为信仰,注重团体生活的锻炼。但这种教育理想在当时客观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他早年在江浙一带处处碰壁,白马湖春晖中学是朱自清早期教育理想最终破灭之地。教育理想的破灭,不仅使朱自清经济陷于贫困,而且形成了他的刹那主义。此期的创作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评选实践来看,“思想标准”是茅盾文学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在选取最富争议的“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新人”三个方面来探究“思想标准”的内涵及其对茅盾文学奖的规约时,看到了原则的灵活性和当代文学的策略性之间难以弥合的内在矛盾。其责任并非全在于评委会的保守或者正统,它其实在更大的意义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及所达到的文学共识。所以,在茅盾文学奖的不断完善和“条例”所留下的广阔空间中,如何给予评奖更大的“思想标准”选择及其操作自由,也相应地成为评委会、所有的文学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摘屈原作品中,其“美政”理想是一条贯通始终的红线。以“美”为政与以“美”为荣欲至“美”,从“善”如流和从“善”而居欲至“善”,“美”“善”之合流欲成“政”境之可达之途。诗人的知、情、言、行都紧紧围绕“美政”理想而展开,在诸多作品中屈原心中的“美政”大道成为了彰显个性、发抒情感,诉求旨归的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颇为丰富,可从诗中建构的女性世界中去读取李贺的女性观.其女性观由三"体"合成,即感情共通之载体、情爱渴念之载体和理想生命之载体.女性成为他抒发复杂情感的理想载体,从中可以体察李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孔子与弟子对话这一角度,采用了对比"仁政"和"霸政"两种政治手段的方法,分析了孔子的从政理想和心态以及命运。指出其从政理想是为了维护周王朝的权威,孔子试图建设一个"仁"政的国家。分"从政"和"为政"两步来走,以"仁"为经,以"礼"为纬,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心态下来进行政治活动。但是"仁政"理想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难以...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政治思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他所建构的是先验的理想国,而非经验的政治国家,所以他的政治学说可以被界定为理想化了的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实践型的,他关注的是经验的政治国家,因而他的政治学说可以被框范为经验的政治(科)学。  相似文献   

18.
《咏怀诗》中存在着一条不经意间形成的出世思想萌生和发展的线索。按这条线索,《咏怀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出世思想的萌生和初步形成,对出世思想从个别层面的肯定到初步把它作为人生价值取向;二、经历了出世思想所带来的内心矛盾冲突及其所引起的迷茫、痛苦之后,特别是从哲学高度寻找到确立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之后,出世的处世原则得以正式确立;三、把出世远游认定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归宿,表现出对于神仙世界的强烈向往。从数量的分布看,从第一个到第三个阶段关于出世思想的诗歌逐渐增多,而反映精神痛苦的诗歌逐渐减少,直至第三个阶段全无,说明诗人已经从出世远游中找到了快乐。这条思想线索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探索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他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对于诗人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把道家“小国寡民”式的“至德之世”,当作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加以追求,正是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学说特质,也是他否定社会现实,崇尚自然,强调返归自然的自由精神所致。庄子的理想人物,虽有“神人”、“至人”、“圣人”、“真人”等的称谓,但其“得道者”的本质与境界都是相同的。尤其是对“道”的礼赞,对“大美”的幢憬、追求,对“畸人美德”的注重关切,都使庄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物,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老舍是编辑家,是20世纪中国最具编辑风格和贡献的编辑家之一,及藉编辑出版推进通俗文艺普及与提高的卓越旗手。致力文艺出版物通俗化、民族化、大众化及中国化,是老舍编辑出版活动的主要贡献。老舍编辑出版理论与其文艺创作理论水乳交融,形成了同一的创作—编辑美学理论。他把创作理想延续至编辑出版理想,赋予编辑出版活动人性化人格化“理想”,将理念和理想贯通于创作、编辑、出版、发行整个精神产品生产的过程。老舍编辑出版活动及其理论是中国编辑史出版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