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黎澍同志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完全错误”。其理由之一就是,“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辩解”,这就“把‘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看做是善,是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就是错误的。(《再论历史的创造者及其他》,《光明日报》1986年7月30日)在黎澍看来,要么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要么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者不可同时而语;他用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来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于他的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与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矛盾,两个命题是一致的:前者是就历  相似文献   

2.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引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然而就这句话本身的理解却各有不同,特别是对“一个‘这个’”的理解不一,有的同志认为“一个‘这个’”就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的代名词,有的认为恩格斯在此引用黑格尔的“一个‘这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我赞成第二种说法。恩格斯写信的背景及原信的意思恩格斯这句名言是针对敏娜·考茨基在《旧人和新人》中对主要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描写这一缺点而发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一些国家正处于革命的准备阶段,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3.
朱克玲同志的《对于黑格尔“一个‘这个”的理解》一文,对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作了探索性的研究,读了颇受启发。该文不同意“一个‘这个’”包含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看法,而认为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又认为“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所论述的‘这一个’来解释恩格斯这句名言中的‘这个’”,是“不恰当的”。这在我们看来是值得商榷的。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一朱文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第一章  相似文献   

4.
<正>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被广泛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词语诠释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现仅就其中的五个问题作一些讨论。“焉”可作“之”用《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代词”一章关于“焉”字有这样的论述:“焉字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点和‘之’正相反,‘之’的主要作用就是放在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古代汉语里只有‘知之’‘杀之’,没有‘知焉’‘杀焉’。同一个动词,加‘之’和加‘焉’,意义也不同。”作为常识,这一论述,有悖于语言实际。是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搞清楚“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 ,首先要将它定位于“谁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逻辑层面才有实际意义。而要真正树立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驳倒“英雄史观” ,就必须将“人民群众”界定为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相似文献   

6.
一、两种对立的观点去年,冯友兰先生在两篇文章中,提出了“君”、“师”分开的说法。最近,他在《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又阐述了这个观点。把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归结起来,不外这样两条: (1)“君”、“师”应该分开。冯友兰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论的。有所谓‘治统’和‘道统’。‘君’就是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统’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制  相似文献   

7.
<正> 一、为什么说是再考察?近几年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现在好象已暂告结束。这次讨论给人留下的突出感觉似乎它是在沿着一个圆周进行,它的起点就是它的终点,从对“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表述的怀疑开始,以对这一表述的再次肯定结束。我在阅读有关的讨论文章时,常  相似文献   

8.
“一二九”运动距今整整四十八周年了。这一运动“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这个运动的发生,轰动了全国,‘一二九’运动将为历史上一个大的纪念。”①“‘一二九’运动的历史经验和它所走过的道路是我们应该学习的。”②  相似文献   

9.
刘节先生在《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历史研究上的重要的根本問題。这个問題已經引起了国內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討論。刘节先生的主要論点是:“孔子发现‘仁’,好象牛頓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万有引力只能也用公式表示的抽象定律,只可以从各种不同的事实中表现出来。‘仁’呢,也是从‘自古及今’,人类社会上各种具体事件中归納出来的抽象名詞。”“当时用孝、悌、忠、恕說‘仁’,我們现在就要用阶級友爱等等方面說‘仁’,其为‘仁’一也。”如果用馬克思主义的阶級斗爭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争论了几千年找不到答案。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广泛传播之后,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国自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起,也一直在讨论。关于这个问题争论的主要观点,一种是说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种是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与上述两种观点接近的观点,尽管表述不同,但总是或者接近前者,或者靠近后者。同这个问题相联系,史学界又重新展开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讨论。我们究竞应当怎样认识人类社会变革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11.
历史合力与历史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长期以来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公认命题。但对这一命题的精微含义,过去缺乏深入的探讨,某些论证不够严密,以致存在不同的理解。近几年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历史是所有的人创造的合力,应该改用“人们创造历史”的提法;一种认为,上述提法是科学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对于这个范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登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以下简称《释义》)提出:“从本体论意义看,‘社会存在’相当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类及人所改造的、人的肉体之外的自然物;而从现象论意义看,‘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持人人创造历史观点的同志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是这样进行推理的,即:人们创造历史必然先具备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这些物质条件的创造者;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把物质条件创造者和历史创造者完全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因而,由此推导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一个讨论文艺问题的小型座谈会上,对“题材无禁区”这个提法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同志说:“‘题材无禁区’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文艺创作的题材不应该有任何限制,作家想写什么就  相似文献   

15.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16.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如何看待过去的历史问题,而且尤其关乎到如何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等一系列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这里根据自己的思考,也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无意翻得贵刊七九年第三期即加陵先生《日本人姓名的历史、特征及动向》一文,读后颇有所得。但文中“…象‘牛若丸’这个名字、本来是京都一个叫‘牛若丸’的小个子把五条桥外号‘拦路虎’的坏人大个子打败了,所以过去有人给男孩起名叫‘牛若丸’表示勇敢,但至今天,  相似文献   

18.
刘节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这篇文章里说:“‘天道’是自然规律,或者说自然法则;‘人道’就是社会规律,或者说人为法则”,“人类如果未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人为规律就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必须是通过共产主义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的。”可见刘先生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乃是他对“历史的演进过程”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他把中国的历史归之为天与人如何从矛盾到合一的历史。而天与人之所以能够合一,就在于他虚构了这一对阶级社会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所谓  相似文献   

19.
<正>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和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和贯彻了这样的观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所指出的。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唯物主义群众观,学习邓小平同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品格,这对于端正党风,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苏联哲学界对作为哲学范畴的‘活动’问题加强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并多次召开专题学术会议,进行讨论和辩析。他们着重探讨了‘活动’的内容在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变化,‘活动’的各种形式及其联系和区别,‘活动’的结构,等等。此外,他们还对‘活动’范畴同实践,能动性,交往等范畴的联系,‘活动’与自然历史过程,‘活动’与社会关系、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关系的相互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