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黔东苗语送气擦音是后起的区域性语音创新,是辅音格局经历大变动之后语音内部调节机制的结果。文章通过15种苗瑶语方言的对比材料,分析黔东苗语塞音、塞擦音、擦音演变过程中的推链与挤压,认为送气擦音主要来源于*sr-、*r-、*-、*j-等具有送气性质的古清擦音、颤音声类,还有一部分由*ntshr-、*tsh-、*phr-、*thl-等古送气清塞擦音、塞音声类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
复辅音在现代侗台语中的分布不平衡,这是侗台语中部分古音发展演变的结果。复辅音 pl 和 kl 在侗台语中的比较分析表明,其演变途径分别为: pl 的演变方向比较一致,大都唇音化或舌音化成为单辅音; kl 则向舌根音或舌尖音演变,但不同语支之间演变进程不一。  相似文献   

3.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在今庙塘话里均为清音,舒声字不送气,入声字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不送气稍占优势.古全浊擦音基本上清化,只保留一个与韵母[1]相拼的浊擦音[z].入声大多是古清声母字归阴平,次浊声母字归阴去,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一些归阳去.古全浊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有一部分读阴平.  相似文献   

4.
古透定纽擦音化现象与百越民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古透定纽擦音化现象并非临川方言所特有,它主要分布在:赣中闽湘分布带、广东粤语四邑片、海南岛;这种古透定纽擦音化现象绝不只是单纯的语音现象或生理现象,而是汉族南徙过程中与中国南方百越民族及其后裔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音变现象。  相似文献   

5.
徐闻(下洋)位于雷州半岛的南端,其境内流通的黎话属闽南方言.徐闻黎话共有16个声母,49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唇齿擦音声母[f],没有送气塞擦音声母,古清、彻、穿、初、昌等声母读擦音[s],没有前鼻音韵母和[-t]尾入声韵母,部分古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变读阴声韵等.  相似文献   

6.
吴语内部方言复杂,各种语音现象丰富多采,国际音标表中所列绝大多数音都可在吴语里找到活的标本,是语音学研究极可贵的材料。本文记述的鼻腔塞、擦音是一组比较特殊的语音,过去从未有人将它们作为音位予以重视,在国际音标表里,当然也没有它们的地位。它们是鼻腔不送气清塞音,暂拟符号丂;鼻腔送气清塞音,暂拟符号丂‘;  相似文献   

7.
鹤庆白语的送气擦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鹤庆白语的送气擦音奚兴灿,李绍尼白族居住于云南省大理、怒江、昆明,贵州省威宁、毕节和湖南省桑植地区,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占白族总人口的70.6%。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剑川、大理、碧江三大方言。剑川、大理方言有2...  相似文献   

8.
从音韵发展的历史看,今读为h声母的字主要来源于中古声母的见晓组的洪音。本文分析了佛山(市区)话h声母的来源,认为佛山(市区)话中溪母、晓母和匣母的变化与广州话及广府片的其他粤方言点的语音发展相一致,符合历史音变的规律。透母、定母的演变却与四邑方言的变化一样,都是送气的塞音与浊音清化了的塞音丢失了塞音成分,成为了今读的擦音h。这一现象,反映了佛山话处在广府片与四邑片的过渡地带,同时受到广州话和四邑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音韵学研究》第二章中,高本汉既否定了荷兰汉学家沙昂克(Schaank)的知组照组分别是端组精组软化音的说法,认为:端与知及精与照的区别比单纯声母与腭化声母的区别要更为彻底,知照这些音不是简单的舌尖音二类,它们的发音部位很大程度上在齿龈后部与前硬腭,这是多数汉学家所承认而且在现代方言中有很多这些音的后代可资证实的。于是把发音部位在齿龈后部与前硬腭的塞音、擦音与塞擦音临时写作t_2、d_2、s_2、z_2、t_2s_2、  相似文献   

10.
壮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语言。壮语■jou5和泰语ju■5虽是同源,都能用做动词或介词,与汉语"在"意义相当,但是二者的语法化趋势却截然不同,即泰语ju■5具有"进行体"、"持续体"的语法化特征,壮语■jou5则没有。而泰语ju■5的语法化特征又能从中古汉语"在"的助词用法中得以反映。泰语ju■5的语法化特征应是包括壮语■jou5在内的早期侗台语的语法特征之一。只因壮语■jou5深受汉语影响,被迫与汉语"在"的语法趋同,远离汉语影响的泰语ju■5则仍保留着古侗台语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中悲秋的表达方式很多 ,蟋蟀声、蝉声和雁声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悲秋象征之一。古代诗人常常使用蟋蟀、蝉和雁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几种动物的声音在表达思乡、怀念故人、送别、哀怨、失意及悲秋上广泛使用 ,它们有共同性 ,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词汇音变是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文章基于音位、语音音变、音位音变和音位性重音等理论,阐述词汇音变类型。通过分析错误词汇音变实例,探讨词汇音变现象及应对措施。词汇音变研究有助于提高师生对音变的认知度,从而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改善发音并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掌握第二外语法语的音变规则和技巧,对英语和法语中的音变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英语音变和法语音变具有高度相似性,由此提出提高法语语音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声音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属性,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声音制作技术是对声音的录制、传播过程,它的发展与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近代乃至当代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技术现象学是有关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学说,运用伊德的技术现象学理论,可以把声音制作技术发展的历史分为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与后现代阶段。声音制作技术前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就是通过对声音的制作与传播,使意识得到了延绵,其本质是"声音现象学",制作一种"存在"。声音制作技术还具有改变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次哲学意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存在"也许将成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近年来中国大片现象中声音创作的美学意义,分类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大片中的音响、音乐和语言的美学功能。此分析主要依据中国大片创作呈现的“视听感官”特征及民族文化内涵。比如,其中的音响设计创造出了民族文化的意境,而音乐的情绪也透露出故事的文化信息。本文尽量突显中国大片声音的文化特性,挖掘出中国大片声音创作的深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6.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的哀乐,只是人们内在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诗富于声"是《诗经》的重要艺术特征.《诗经》音响的形态有自然之声、生活之声、音乐之声;其音响意象由于"比兴"手法而具有怀人、相会、求偶、礼贤、出嫁、归宁等话语蕴藉.《诗经》的繁复音响肇端于西周春秋时代隆盛的礼乐文化和人们表现生命体验时的模仿冲动,其音响赋予了《诗经》绘形绘声的意象美、时空合一的动态美、复沓回环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8.
民间组织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发展民间组织对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和规范运作,政府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政府在民间组织成长中的角色、作用以及管理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从当前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规范民间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师声乐教学进行混声训练的学习 ,可以在短时间内 ,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扩展音域、统一声区、美化音色 ,是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声音是宋词传播的主要方式,对宋词的即时传播有很大的作用。艺妓传唱,男性歌者歌唱及吟诵传播是宋词声音传播的主要方式。宋词的传播方式、传播功能和传播场合不同,其传播效果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