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往研究表明,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相关的影响因素,如该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生活交通设施配套、人文和社区环境等;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如家庭状况、所学专业等。就业企业相关影响因素,如薪酬水平、工作特征等。以衢州学院为例,通过文献检索梳理已有研究对毕业生城市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访谈调查毕业生对衢州市城市品牌的认知和留衢就业的意愿,开发高校毕业生留衢就业调查问卷;分析衢州学院高校毕业生留衢就业影响因素和对留衢就业意愿的作用机制,提出优化高校毕业生留衢支持政策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不乐观,再加上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为了缓解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多渠道来开发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3.
危机     
《职业》2009,(7):42-42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形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包括城乡摹层岗位开发、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国家出台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近两年来,各高校为贯彻十七大提出的"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劳动者培养成创业者"的精神,纷纷采取加强创业教育、加大扶持力度等措施,大大调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5.
谢瑗 《职业》2013,(4):14-1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2002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其中有六个重点方面。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和边远地区就业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导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除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环境、就业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 ,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观念、职业设计、就业准备等因素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①。大学生的职业设计问题既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研究 ,也必然涉及就业准备、对就业有影响的因素等操作分析。为了实证性地研究大学生职业设计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所于去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对99届已确定工作单位的260位本科毕业生作了关于大学…  相似文献   

7.
高校和政府应该从鼓励大学生创业、加大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加强扶持力度、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支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转变大部分家长的保守观念和积极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优势等方面入手,扶持大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8.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解除了许多后顾之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尽管大学生创业拥有诸多优势,但受资金、项目、经验、环境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中的创业者屈指可数.为此,笔者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危机的余威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困难与就业不均衡的诸多特点。究其成因,在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个方面未能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因此,构建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扶持、高校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毕业生观念调适与自我帮扶的就业体系在现阶段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同时受到经济结构转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率下滑等多项因素影响,近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本文就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就业创业政策,鼓励新形态就业,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引导的就业形式予以分析,试图为吉林市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随着教育制度的日益发展完善,我国高校的规模纷纷扩张,由此引起的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前后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众多海外中国留学生纷纷选择归国发展,无疑更加剧了现有的就业难题。促进留学生的就业,要从培养留学生自身的高素质出发,并通过努力建构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改进就业、创业环境,增加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汪伟 《科学发展》2014,(6):89-93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上海需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促使就业培训市场化,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教育学生改变轻视中小企业的成见,促使其改变就业观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服务的主渠道功能,推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增加对非重点院校就业促进工作的资金支持;注重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有效衔接的长期规划。激励高校学生通过实习增加实践经验,增加社会实践学分的比重,严格执行学分认定标准;开设实践知识讲堂,为学生储备实习知识。  相似文献   

13.
陈双红 《职业时空》2013,(5):106-108
就业质量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也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对高校重视高就业率的同时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出台以来,投身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基层岗位,对于基层工作经历之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持积极肯定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适应障碍,基层所需的吃苦耐劳、社会责任感等特殊素质成为妨碍适应的短板。高等教育也尚未做好帮助大学生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准备,主要表现在对基层就业影响巨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情况很不理想、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尚未充分考虑基层需要等方面,相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欠缺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其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旨在分析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一是着眼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改善党政干部来源,二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需要一大批优秀青年,充实农村建设队伍。文章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马笑玲 《职业时空》2012,(4):124-125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用艺术生就业的诸多问题彰显出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综合性大学应用艺术生的就业去向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事实上,在举国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应用艺术生的就业空间正呈现前所未有的拓展之势,造成艺术生就业就业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由于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加上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诸多法律问题,如就业歧视、招聘欺诈、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签订中的不公平等。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解剖这些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当然,这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Canada's fear of future skill and labor shortages has brought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to the forefront of public policy. Many universities are now reporting that an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their graduating students identify as having a disability, and as a result, educational achievement‐based programs designed to accommodate students’ needs are growing across campuses. Despite recent attention by policymakers on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standards and increasing employer incentives, young Canadians with disabilities continue to face barriers in their transitions to the workforc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the early workforce inequalities faced by postsecondary graduates with disabilities remains unclear.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2005 cohort of Statistics Canada's National Graduates Survey to examine the early workforce outcomes of postsecondary graduates with disabilities. Contrary to theories of human capital, the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earnings gaps between graduate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of various fields of study and levels of schooling. Further, graduates with a disability are even more disadvantaged in terms of securing employment, as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likely to be employed full‐time, and were overrepresented among unemployed and part‐time workers across various fields of study and level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