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年,中国青年参与的重大事件与新闻时事热点较多,从青年的国家0-3属感和民族自豪感、道德、媒介参与、择业、婚恋、健康等方面进行描述可发现青年社会心态的基本状况。2011年青年社会心态存在着炫富心态时有抬头、社会泄愤情绪外显、择业“薪资-兴趣”取向上徘徊、择偶“利益-情感”取向上冲突、健康知与行之间脱节等问题。所以,应从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缩小两极分化差距、拓宽利益诉求渠道等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引导和培养青年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年轻一代在社会化方面遇到很多的困惑,而从西方舶来的间隔年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观纠偏、世界观重塑、价值观内化、人生观培育、生命观感悟以及正能量传递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间隔年加速了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当前,消费主义盛行的原因之一在于消费给人们提供一种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在消费中,人们体验着自由和平等,确定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实现被他者认同,并获得了群体归宿感。然而,这种身份构建方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它使人为物所役,而自由、平等也成为幻影。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着消费主义,但是,青年不应该因此而沉沦其中,要清醒认识消费之于人类的本真意义,寻求更为合理的身份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4.
青年梦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梦要靠广大青年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从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与前进,到如今我们终于有了拥有梦想的勇气,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现在,时代又赋予青年去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从中国梦的内涵可以看出,青年人不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而且也会成为中国梦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可以说,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创新精神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同时,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审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虽然与伯明翰学派所研究的西方青年亚文化大相径庭。但其并没有跳出拼贴、同构和意指实践等建构方法的圈子。而对这些青年亚文化风格的解码,则需要遵照我国的国情,借用结构模式并结合世代模式的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就是:青年时代困惑的想象性解决、标举并且建立认同和抵抗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6.
青年志愿者社会动员方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也改变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目前,青年志愿者行动主要使用组织动员的方式逐层发动.动员成本高、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在新的形势下在保持传统组织动员方式优势的同时,如何借助网络等新兴传媒平台进行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动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制是一种以口传身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从人类早期社会一直存在且发展至今。师徒关系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人际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也随之改变,存在与其相匹配的符号、价值观念,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整体变迁的一种现实缩影。换言之,师徒关系的变迁过程本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本研究拟从社会学和中国研究的视角出发,从时空脉络来研究传统师徒关系,力图通过中国传统师徒关系变迁过程透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工的流动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以平阳坝村为例,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来分析农民工转移的途径选择,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再建构,包括再建构的途径、作用等,并对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青年的媒介交互模式与社会的大众传播模式,当前,青年的媒介素养,特别是新媒介素养滞后于新媒介科技的发展。在这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中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青年.急需培养与之匹配的新媒介素养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培养信息素养与新媒介素养融合、交互,最终促使青年养成并达到一体化的新能力:形成青年解析媒介信息必然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政治社会化必然过程的认知新能力;提高青年强化维护“信息主权”。防范“信息入侵”行动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归属与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入城市从事其它产业成为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进行着的一个过程。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年龄上的特点是以青年为主,近年来35岁以下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例持续上升。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归属和行为选择问题具有其特殊性,此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网络世界是链接交织的意义世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工具媒介不断便利,广大青年参与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一个为了达到自身目的,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媒介,制作、转载和评价链接的链接青年群体日渐形成.对此,有必要厘清链接青年的意涵和主要行为类型,反思如何避免链接青年受到不良链接内容的利诱和控制,形塑具有正能量的链接行为,强化新时代网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的网络社会既给青年人寻找自我、建构身份搭建了广阔的新舞台,也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空间自由、文化自主的新天地——青年文化的"自我空间"。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遵循"快乐至上"原则的空间里,青年人主动将自我符号化,充分运用网络媒介的自主权,通过创建微电影、微小说等微美学文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网络社会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与表现、宣泄与满足。他们在"自我空间"里呈现自我、形塑自我的同时,也进行着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这篇文章的题目看似很大,其实仔细回想观察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林林总总,就会发现:在共和国成立的这60年中,世界其实并不遥远。它的气息就像风,虽然有冷热硬柔之分,有和煦炽烈之别,但它却永不停止。当世界之风拂掠过中国大地的时候,也自然要掠过当代中国青年的身边,吹拂甚而吹皱过几代年轻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青年"诞生于辛亥革命的前夜。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从多灾多难走向初步繁荣,其间历代中国青年特别是当代青年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担当了何种角色,一直是青年研究领域非常重要而又被一度忽视的问题。袁贵礼、宋忠好的专著《青春百岁:关于中国青年的历史管窥与现实观察》(黄山书社,2013年11月出  相似文献   

15.
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展现自我、参与社会、关注现实。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面对青年网络流行语,我们应通过利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观青年心态;通过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提高教育实效;通过建设网络文化,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梦"和青年梦是相辅相成的,青年梦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青年对国家认同度上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应将青年优先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7.
生活质量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的幸福感,对1994名城市青年从社会资本视角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社会资本的普遍化互惠对青年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社会信任中的特殊信任因子、一般信任因子对青年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普通信任因子没有显著影响;社会参与中的协会型社团参与因子对青年幸福感具有正向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以来,台湾地区发生的"太阳花学运"与"反课纲运动"等青年社会运动对台湾政治格局、社会秩序与民主思想带来强烈的冲击与影响,运动中的"青年反叛"现象反映了相当部分的台湾青年在当前两岸关系与社会发展态势下的思想价值倾向与行动主张,一方面从群体特质与现实困境来探究"青年反叛"的主客观基础因素,另一方面从青年社会运动发展演化的六个阶段,即导火索事件、网络舆论"发酵"及网络从众蔓延、集体动员规模壮大、行动升级并达到高潮、多次博弈谈判及运动转折点产生、运动退潮及行动终止来分析台湾青年社会运动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行动特质。  相似文献   

19.
青年农民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温州和宁波三地青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试图从生活、职业、认同和交往四个维度去探究青年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议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青年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呈现生活工作的适应性.总体上已基本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群体内部具有较强的趋同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个体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第二,认同存在混沌性.他们认为除了农村户口自己已经是城市人,当中的大部分觉得大多数事情自己可以和城里人做的一样好,城市生活没有紧张感,还愿意或很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自农村.第三,交往的两重性.他们在初次社会化时习得了社会交往的农村特点,再次社会化时则获得了城市特点,传统与现代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青团作为当代中国典型的复合型青年社团。既具官方社团荻取资源的公信力,又具非营利组织社会化运作的灵活性。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功能得以有效释放,以“双重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还受着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在构建政府与社团组织良好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共青团应该而且能够首先创造出新的合作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