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网络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媒介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论其媒介载体、生产模式与传播方式都达到其他流行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发展速度。网络流行文化也已成为大学生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主体认知、价值观念的形成。高校要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及网络流行文化的建设与引导教育,从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入手,形成良好的引导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当代汉语中出现的英源外来词的认知与使用状况,了解他们对同一事物不同表达方式的喜好,并根据他们对外来词的态度,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取向。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媒介信息包围是影响当代青年次文化的重要因素。它促进着青年世界观和深层价值观的形塑,并对多元文化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以风靡全国的“电视秀”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的崛起,更使媒介素养教育为学界、政界所关注。在循规蹈矩的学校教育和极具颠覆的媒介通俗文化的夹裹中,青年媒介素养教育理性的价值取向和感性的实践活动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步入e时代,网络“恶搞”逐渐走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又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外来的“恶搞”在本土生根的背景可归结为技术的推动等四个原因。大学生群体在舒缓精神压力、对有时代感的东西和新技术好奇、追求和想要参与社会讨论等心理因素下被网络“恶搞”文化“吸引”。这种新兴文化形式一方面能够给大学生群体减压,给他们提供创新思考的新维度和新技术,并且满足他们作为准社会成员想要参与社会问题讨论话语权的需要,但与此同时网络“恶搞”文化由于缺少规范、品质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大学生群体形成不正确价值观和影响他们接受正统的学院式教育的合理内容等方面.大学生群体自身要更加理性的对待这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晒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晒文化"为研究对象,研究"晒文化"折射的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加强大学生价值引领、加强网络监管和培养网络领袖、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探索在"晒文化"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王莉 《现代交际》2012,(12):237+236
新媒体技术培育了一种“参与式”媒介文化范式.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也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对象.遵循“认识-理解-过滤-批判-近用”的阶段性教育模式,对其具体目标进行阐释,探讨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当下培育公民社会、完善社会管理是促进个人-媒介-社会“三位一体”共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与价值观的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值得关注的影响有:信息焦虑与价值认同的矛盾、道德价值观体现传承特性、政治热情与冷漠并存、人生价值的媒介之"伤"等。因此,要净化媒介环境,提高"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一致性,以强化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西实力对比势差导致了中西"文化势差",这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重大挑战:西方理论的"神化"导致大学生思想的西化,西方思潮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认知的混乱化、西方文化的强势化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削弱化,西方价值观的泛滥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西式评价的圭臬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弱势化。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前沿阵地,应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存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理论的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评价考核标准改革,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具有信息丰富、形式多样、受众广泛、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赋予媒介素养更加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新媒体改变着大学生党员的信息获取、购物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的方式,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党性修养、理想信仰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关系到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党支部的重要抓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微媒体传播主体的个性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传播信息的海量化以及传播速度的即时化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当务之急需要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改变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建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动态监测与疏导机制,积极培养微媒体"意见领袖",发挥他们的影响力,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鲜活反映。本文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流行原因及从流行语上折射出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了探究.提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巧妙运用流行语语境,有效实现大学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合理利用流行语载体,充分实现大学主流文化的网络引领;准确把握流行语态势,全面实现大学主流文化的心理引领的改革举措,以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校“留言壁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建筑物的墙壁上写下各种留言,从而形成的一种非主流的校园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少高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它是一面特殊的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镜子。对高校“留言壁”进行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人生理想模糊、不求上进的人生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和婚恋观教育等人生观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青年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很大的影响。青年文化中的消费文化、网络文化、浅阅读文化潜伏着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青年文化建设,形成建设青年文化的合力,遵循青年文化建设中的客观规律,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文化中,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种文化对成长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普遍性、价值观教育以及领导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只有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生领导力教育,特别是形成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理想领导人格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流行语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流行于高校大学生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话语,能够概括性地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某种本质性特点及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大学生流行语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兼容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特点。负面词汇流行语是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同时,大学生并不会偏重某一方面的流行,而是兼容了正负面的影响。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大学生社会文化心态的表征符号,为我们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人生价值取向等问题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趋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传统理念与方法捉襟见肘。价值澄清理论主张教给学生澄清价值观念的技巧与价值选择的能力,这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实际;借鉴价值澄清理论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将成为时代的选择。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形成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水平;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气氛;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大学生应该重视和了解传统文化。然而实际调查的情况却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涤下,传统文化在认识和观念中逐渐被淡化。其原因与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和学生追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有直接关系。因此。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纠正轻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改革历史文化教育形式,并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才能积极推进对大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游戏产业的日益兴盛发展,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也日益显著,高职生网络游戏成瘾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他们又处在一个许多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形成的阶段。所以对高职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Existing research offers a range of perspectives on the impact of the college experience on culture. While some scholars claim that higher education leads to cultural convergence or homogenization among students, others emphasize the durability of class-based cultural differences during college. This article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to which students from across class backgrounds leave college with a similar habitus. Drawing from interviews with 62 graduating seniors from three distinct class backgrounds, I examin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t two layers of habitus as students look toward life after colleg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while students’ specific aspirations for graduate study and careers are similar, their general cultural schemas—evidenced b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what constitutes success and failure after graduation—and sense of self diverge along class lines. In other words, these interviews provide evidence that college seniors across class backgrounds are comparable in their secondary habitus but differ at the level of their primary habitu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way we conceive of social mobility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layers of habitus.  相似文献   

20.
钱利安 《职业时空》2013,(6):117-120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浙江省高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活动体验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高职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学生认为体育能愉悦心情、促进健康、丰富生活。根据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别的高职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活动的体验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