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需要企业美学耿兆林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亟待创建一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美学。为什么?有四点理由:...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马克思一个观点的新解乔耀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  相似文献   

3.
一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就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句话在马克思辞世后,被镌刻在美国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成为马克思留给后人的哲学使命。对于马克思提出的使命,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领舍最深。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认为关键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在东方各国中,马克思最关注的是印度与中国。马克思曾经以研究印度社会而得出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置于“古代的、封建的”之前,作为比较原始的社会形态。我们既不能像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那样完全忽略亚细亚生产方式,又要看到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套用中国古代社会所造成的缺憾: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对于印度社会的分析得来的,鉴于中国社会与印度社会的巨大差异,很多关于印度社会的特征是不能套在中国社会之上的;然而,我们又不能忽略其中精辟深刻的理论论述。同时,我们还要提防有些西方学者借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恶意的攻击。马克思对于印度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而我们认为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将马克思关于印度研究的东方学视野看成是歌德等文化先辈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对马克思的误读,而对于马克思的准确解读,需要了解马克思在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之间的张力。即马克思在历史主义的层面上充分肯定英国侵略者摧毁印度的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愚昧专制的历史进步性;而从伦理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是永远站在被压迫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说话的,因而赛义德站在被压迫的东方立场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同时他又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②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强调自由发展的个人,并且重申自由发展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个人,是实践主体,而不是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马克思关于社会跨越发展的理论为指针,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及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并从而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的社会跨越发展理论。作者认为:马克思晚年的两个笔记(《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特别是《历史学笔记》。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够。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来研究,旨在引起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晚年史学研究的重视,并进而深化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研究三题王生平匡亚明先生最近(1996年5月27日,东方之子)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毫无契合之处,那么马克思在中国就没有根了。他说,这个思想是八十年代就产生了的。其实好些人都讲过,这里就不拟重复了。这就是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浅论妇女解放问题●陈蓓有人说对妇女的尊重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这都说明了妇女解放的重要性。作家通过文学这一途径,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启发着...  相似文献   

9.
王志军 《北方论丛》2005,1(3):136-139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一个本体论产生、发展、沉浮、演变的过程。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有双重态度: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核心就表现在对传统哲学绝对的、与人分离的抽象本体论的彻底扬弃,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忽视它所提出的问题,即社会精神生活,如哲学、宗教、道德,不仅具有认识论的特征,而且具有崭新的意义、价值、理想的本体论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发展性调控: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的基本特征何怀远田佑中一马克思曾说:“在社会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①这是社会调控机制得以确立的基础。因为“社会...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在创立其学说时期使用较多、在此后也并未放弃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理论界对这一概念存有误解而妨碍了对它的研究:或者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或者把它仅仅看作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思想,认为成熟期的马克思用经济基础的概念取代了它。这两种看法都否认了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本文拟就此对之作一辨析,以阐明它所包含的不同于资产阶级社会和经济基础概念的思想内容,进而揭示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应当说,市民社会概念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有着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说的证否叶险明近些年来,学术界不少人往往从对马克思晚年“跨越”思想的研究中引申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说。我认为,这一似乎很确定的“研究思路”是值得商讨的。这不仅直接涉及到如何准确地认识马克思晚年“跨越”思想本身以及它在马克思整...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反主体性的三维批判戴茂堂社会和主体本是内在关联的。马克思说:"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①而"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②可是,历史发展却表明,社会和主体的一体化和同一性并没有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设想的劳动是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初品分配的唯一尺度,这个基本原理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之上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设想的有着很大距离.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是否还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尺度呢?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马克思的“劳动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尺度”理论劳动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就是以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一定劳动量为尺度,从社会领取应得的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即一定数量的消费资料。马克思说:“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  相似文献   

15.
一、关注人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关注人、研究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一贯主张。因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①。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是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下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也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说: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②,又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③其二是马克思又把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社会…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民们说:“摸摸肚子圆了,摸摸脑袋糊涂了。”到城市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便成为普遍的问题。在这背后,几个根本性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人们的思想,以致几度引起风波。这些问题是:怎样看资本主义,怎样看社会主义,怎样看中国选择的道路。现在,20世纪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在总结人类过去百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根本问题求得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自觉地去面向新的世纪。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 首先要正本清源。看看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是怎样说的。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7.
宋金龙 《理论界》2014,(12):24-27
社会冲突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运用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对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可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可以说解决社会冲突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冲突的有效杠杆是利益的调节;解决社会冲突的路径是逐渐进行两极分化的消除。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有利于解决社会领域的冲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站在历史的高度 ,纵观世界的风云 ,以极其锐利的眼光 ,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众所周知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历史观 ,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按照列宁说法“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 ,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  相似文献   

19.
试析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 《理论界》2008,(11):23-24
19世纪50年代,当马克思完成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后,便把理论研究重点转向东方社会。东方社会理论成为晚年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认识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公私二重性: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亚细亚形态:东方社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东方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一、价值生成:“无差别劳动”的积淀(第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又说,“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只有等量劳动或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显然,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是生产过程中商品价值的生成问题,没有理由否定,商品价值的生成只能发生在生产领域,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