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2.
3.
4.
5.
英国《卫报》将她列入全球“最具时尚感”领导入前十,美国《时代》周刊称她是“21世纪的贝隆夫人”,《福布斯》杂志“全球百名最强有力的女性”排名中,她位居第十三 相似文献
6.
粟丹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5-88
孙惠芬的长篇小说《秉德女人》凸显了关东女人坚韧的生命精神,谱写出关东女性卓越的人生乐章。从理论层次深度挖掘“秉德女人”生命的演变历程,探讨“秉德女人”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指出现实的遭遇使得“秉德女人”逐步挣脱了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束缚,在生存意志的支撑下,以身体为资本逐步扩大自己的权利,在此过程中自然欲望被唤醒,并由此逐步建立起自觉的主体意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主体意识又在对国家权力的趋附中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剑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6):144-145
傅瑛把她自己的散文集定名为<快乐女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就使全书三辑38篇文字凝成了一个整体,仿佛一篇,一篇展示她的女性观点的"宣言".读完后,我们不能不信服地承认,傅瑛不仅形象地诠释了为什么做女人是快乐的和为什么追求快乐是女人的天性与存在方式的道理,而且艺术地显示了女人怎样才是快乐的这一实践智慧.只有懂得什么是快乐和怎样才快乐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这是无论什么性别的人都应该认同并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张贤亮的代表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于1988年英译出版,英译本出版后曾引起主流英文报刊书评的广泛关注,并迅速进入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纽约书评》等报刊先后发表书评,高度评价该小说的社会价值与艺术性;专业学者则运用性别研究、精神分析理论对该小说进行深入解读。受西方20世纪90年代中国研究“理论热”的影响,英语世界学者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诠释呈现鲜明的理论色彩。理论阐发拓展了小说的阐释空间,但同时也落入过度诠释的窠臼,遮蔽了张贤亮创作的文学经验及其在中国新时期文学脉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樵夫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84-85
有人说,世界有十分美丽,但如果没有女人,将失掉七分色彩;女人有十分美丽,但如果远离书籍,将失掉七分内蕴.读书的女人是美丽的,把知识写在脸上,把智慧刻在心扉,把温柔酿成美酒,把妩媚化作高贵;畅游于知识的海洋,徜徉于智慧的殿堂,以修身养性、滋养自我为人生至美,以博采诸家、厚积薄发为人生至善.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论,以剖析吴太太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探究了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追求自由的女性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和《红字》从背景、人物、主题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索福尔斯和霍桑对主人公塑造与故事建构的互文关系。分析萨拉与海丝特这两位独立坚强,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及造成主人公际遇的深层原因,揭示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