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骨灰的集中安葬,永久性石材的大量采用,大面积的青山在公墓建设中的“白化”,使得公墓成为殡葬改革中令人质疑的焦点问题。群众“入土为安、无碑不成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何跳出传统公墓的旧模式,更好地实践生态公墓、绿色殡葬的理念,如何逐步引导群众选择生态型的安葬方式,是公墓改造和建设面临的突出课题。青岛福宁园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更多启迪。  相似文献   

2.
白保玉 《社会福利》2005,(11):17-18
殡葬改革过程中,设立公益性公墓基本满足了农村村民的殡葬改革需要,对解决乱埋乱葬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因其收费符合当地村民的收入状况,为由传统土葬向以火葬为主要安葬方式的过渡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殡葬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青岛市“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大都市框架的形成,城市建设步伐日新月异,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土地已变得寸土寸金,死人与活人争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2004年12月,青岛市民政局会同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局、林业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具有里程碑式的殡葬改革,在全市城乡全面展开,成千上万随处可见的坟头被迁移、寄存或树葬、花葬、海葬,以社区、街道(镇)为主体兴建的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已分布全市。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以绿色殡葬为主流的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已驶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4.
裴悦 《社会福利》2005,(6):62-62
2005午3月底,湖北省宜城市跑马山公墓专门开发了一片树葬区,培育了多种苗木,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宣传殡葬改革,倡导骨灰树葬方式,推行“以树代墓,与树千古”这一符合环保理念的绿色殡葬,引导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全市已经有了“树葬”宜城第一人。据悉,该市计划在今后两年内,以跑马山公墓树葬区建设为标准,在全市各乡镇建设一批以“树葬”为主要安葬方式的公益性公墓,从而有放解决决土葬和乱埋乱葬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6,(12):58-58
公益性林葬公墓是顺义区在掌握全区殡葬设施基本情况基础上,经过多次调研而探索出的新的骨灰安置形式。这种骨灰安置形式以节约土地资源、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免审批、公益性等特点受到基层和群众欢迎。为加快农村公益性林葬公墓推广建设进程,解决农村骨灰安置难问题,切实为农村百姓做实事、办好事,顺义区政府承担了13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全区各镇、村公益性林葬公墓推广建设,该笔资金已列入2007年区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6.
王素英 《社会福利》2007,(10):18-19
2007年是殡葬管理工作关键性的一年:完成<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和即将颁布实施,将提高殡葬管理法制化水平;完成殡葬行业的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将推进殡葬行业的标准化建设;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将强化公墓的规范化管理;推行公墓生态化建设,将促进公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殡葬事业发展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研究,争取国家经费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民政局在全市殡葬系统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着眼清明安全祭扫,着力优质服务创新发展,以青城公墓为示范,积极探索殡葬服务的特点、规律,在江苏率先出台首部地方公墓管理标准和骨灰盒安葬规范。  相似文献   

8.
刘震 《社会福利》2006,(4):21-21
在日常工作中,公墓经营者常会遇到丧偶再婚者子女要求将几位老人一起安葬的问题。经查《殡葬管理条例》、《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及山西省、太原市《殡葬管理办法》均无具体规定,仅有“骨灰墓单穴和双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6,(12):58-59
青岛市城阳区自2006年开始,以规划建设公益性怀念堂、公墓,集中坟头为重点,全力打造绿色殡葬、文明殡葬,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青岛市城阳区通过转变思想,奠定了殡葬改革工作基础。青岛市城阳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将殡改工作当作体现执政为民的政治任务来抓,在工作中大力宣传国家殡葬改革法规政策。向群众算清公墓集中后的三笔账:经济账,公墓集中后腾出的土地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账,优良的软硬环境,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立足 "三个坚持" 着力推进生态公墓建设 之一:坚持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生态公墓发展.一是在《山东省殡葬管理规定》、《山东省公墓建设发展规划》、《山东省民政厅关于加强公墓管理的意见》等法规和文件中,提出建设绿色、园林化、生态型公墓的要求,明确经营性公墓建设必须纳入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符合城市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强化公墓管理,促进重庆市公墓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据《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殡葬事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重庆市民政局决定围绕“安葬骨灰或遗体的墓地占地面积是否符合规定标准,是否擅自扩大公墓占地面积。墓穴(格位)管理费是否专项用于墓地的绿化、维护和管理,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作他用行为;是否按规定使用安葬(安放),证,是否使用市财政局监制的殡葬专用收据是否存在传销、炒卖墓穴(格位)或以许诺回购方式销售墓穴(格位)行为;公益性公墓是否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出售墓穴”等方面对全市公墓单位进行专项检查,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05,(11):1-1
生态公墓建设是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成果。近年来,浙江省 宁波市、杭州市等地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遵特循生态、环保、节约 的精神,以卧碑为主要形式,植以草坪,种以树木,在推进骨灰 处理方式多样化方面,创造了新经验,取得了新的进展。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5,(12):8-9
墓碑是千百年来殡葬文化传承的标志,“无碑不成墓”的思想根深蒂固,青岛市在改造传统公墓的旧模式上下功夫,抓住全市公墓改造的机遇,打造了生态公墓的典范——福宁园公墓,该园的殡葬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各异的自然石体代替了格式化的墓碑,石头与绿树、鲜花、草坪融为一体。二是多种生态型安葬方式,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盆景葬等三十余种形式。三是骨灰深埋,保证单体植物生长。在墓碑设计上把与环境的融合度、可识别度、心理感受度极艺术表现度结合起来,按照生态发展、节约用地的原则,把园林艺术融人生态殡葬,使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真正“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到大自然中去”。  相似文献   

14.
吉林市民政局对个人申办经营性墓地举行了听证会。要求举行听证会的是吉林市江凌林场法定代表人、吉林市政协委员李树本。李树本20年前承包了两片荒山植树造林,现在他提出要在自己承包的两片荒山建设“树葬”形式的经营性公墓。由于他的申请违背国家《殡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的紧急通知》精神,市民政局驳回了他的申请;但本人对此不能理解,要求举行听证会。  相似文献   

15.
点评:为了进一步搞好公墓建设和管理工作,我们应该像辽宁省公墓建设和管理研讨会这样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因为好的理论来自实践,好的理论还能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05,(12):8-8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决策部署,省民政厅把握机遇,启动了“绿色殡葬”为主题的新一轮殡葬改革,全面推行以草坪葬、花葬、山崖葬、壁葬、撒江、撒海和骨灰集中存放为主要形式的生态葬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行生态葬法的通知》,明确了大力推进文明殡葬,实现“三沿五区”无坟化、农村墓地生态化、已建公墓园林化的具体目标。各地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出台实施方案,建设样板、以点带面,全方位、有组织地推行生态葬法。  相似文献   

17.
綦理达 《社会福利》2006,(10):21-22
近年来,即墨市民政局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立足实际,全面实施村级公墓规范化管理,在城区将分散的村级公墓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在农村统一规划,采取不同形式建立村级公墓,节约了土地资源,初步实现了公墓建设园林化,公墓以外无坟头的总体目标。其中经验可圈可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举措一:把生态技术融入农村生态经济型公益性公墓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的生态建设的目的在于为农村人居环境的外围建造一片生态绿洲,按技术的难易程度和生态效果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墓区的单  相似文献   

19.
专访背景: 目前,广大殡葬工作者热切期盼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被列入国务院2005年立法工作计划。今年以来,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先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各省厅主管殡葬工作处长意见会、殡葬服务机构负责入座谈会等,就《条例》修订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在修订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我们就殡葬管理工作的定位、殡葬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改革、行政许可、公墓管理等一些《条例》修订的关键问题,采访了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张明亮司长。  相似文献   

20.
朱金龙 《社会福利》2004,(12):21-2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推行火葬运动的开展,我国各地火葬场的建设蓬勃展开。九十年代,全国公墓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随着内地公墓市场政策的松动,由台商和一些民营机构打着殡葬改革的旗帜,兴起了塔葬陵园的建设高潮。九十年代末,由民政部门举办的公墓和殡仪馆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尝试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基本改变了亏本补贴的状况。同一时期,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逐渐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