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信息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为焦点,论证了从自然属性看,人是一种特定的生物圈,一种信息系统;从社会属性看,信息及其交流不仅是社会文明的推进力,也是人的个性成长与社会本质成熟的基本前提;此外,人的生存机制与实践方式也与信息密不可分;从而提出了“信息人”这一概念,以期对人的本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论文献的属性、现象和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文献的属性,包括文献的物质属性、信息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别进行了探讨;对复杂的文献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着重讨论了文献的多层次本质,即文献的一级本质——记录有信息的人工载体,二级本质——信息交流的中介,三级本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工具。  相似文献   

3.
文献的本质是传播,文献传播的本质是文献信息的传播.文献的生命在于交流和传播.文献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高层次的精神交流.通过交流,使文献跨跃了时空障碍,使社会比较合理地、充分地使用知识信息,达到文献、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广泛交往,联系.使传播的知识用于物质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产生出新的知识,使知识增值,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经身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人本身,由此产生一系列由信息引发的问题。人本质上的信息向度被扩大,人同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人形成一种网络理性。这一切造成了网络时代“自我”的严重分裂。这是人类的新危机,也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创造自己”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5.
社会是在物质与信息双重意义上存在的,社会实践有其作为信息活动的本质规定。信息的社会实现表现为一种使人的行为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设计或操作的活动,信息的社会实现方式应该与实践方式具有一致性。真理性信息是信息能够社会实现的保证或根据。基于人的和多元文明的合理的“价值”信息是真理的本质的、固有的构成要素,真理性信息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两种不同论述,是他从不同角度对人的本质作的现实性应然性概括,是构成他对人的现实本质完整认识的两个基本方面。但他的探讨与认识尚未深入到人的内在本质,只是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思路与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献信息是信息资源体系中最为稳定并可重复利用的部分。文献信息的吸收是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被吸收的文献信息在新的文献中提供了一定的表达形式。文献信息的吸收有组合吸收形式,释义吸收形式,书目信息吸收形式、引文吸收形式等诸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文献构成要素诸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文献的构成要素是给“文献”以科学定义的重要手段。目前,图书情报界提出的构成文献的基本要素达7种。对其认真分析鉴别,真正构成文献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内容、信息符号和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9.
通常人们对文献信息作如下两种理解:关于文献的信息;文献形式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作了第一种理解,笔者要研究的则是第二种理解的文献信息,即文献式信息。 广义的信息处理,是指根据系统的目的和要求对从信息获取设备中传出来的初始信息进行加工的全部过程,包括机器处理和人脑处理,释码、鉴别、筛选、分析、加工,以至信息升华都包括在内。本文则只限于文献信息的释码处理。这是人们接收文献信息的一个重要过程,是读者接受知识、情报的过程。对此信息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揭示,不仅是阅读、审美和利用信息的需要,也是图书情报学、教育学、阅读学等理论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的主题,对人的研究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人的问题的关怀也是哲学家不可回避的责任,哲学家们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也给出了很多回答,但这些回答几乎郡是从静态角度加以界定的,都把人的本质作为一种想象中的实体。卡西尔则对人的本质加以动态界定,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本质在于其功能性,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创造文化,从而给我们认识人及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以“人学”为基点 ,对于西方文学史 ,按照历史的阶段 ,从古希腊文学到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了系统地宏观审视和规律性的整体概括。认为跨世纪的世界文学 ,仍会遵循着人类的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道路前进 ,大家必须面对群体人学和个体人学、理性人学和非理性人学两大矛盾的辩证统一。从而得出结论 :2 0世纪文学的主体走向 ,将是以上述两大人学理论问题为核心 ,形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汇流共处 ,它们之间既冲突又融合、既排斥又渗透的多元状态 ,会成为明天世界文学的总格局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已经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一方面,随着科技,如OC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进一步发展,古典文献数据库建设已渐成规模;另一方面,全球视野下数字人文研究趋势正在兴起,技术驱动研究、数据驱动研究已成为人文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充分利用古籍数字化的各方面成果,适时调整研究思路,改变研究方法,是我们进一步开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强调了文学课程对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具体讨论了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检测方式。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对科学与人文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的作家.他全面剖析了当时西方人在科学文明的繁华世界中堕落了的现实,挖掘出了西方科学文化的扩展与人文精神失落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了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两个方向,即科学思想自我完善的内在过程与科学思想得人文化这一外在力量,两者缺一不可.就后者而言,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意义重大.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把握当今仍然困扰我们的科学与人文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宝明先生的大作《人文学:文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再诠释》提出以“人文学”来整合文学史与思想史之关系,问题意识与探索精神难能可贵。但张文观点偏颇,逻辑混乱,论述古典文学的部分尤其突出。其要者有如下数端:一、挦扯学术概念。如其对“人文”、“思想”等概念之阐释,能为其所用者存,所不能用者弃;二、立论准的无依,莫衷一是。如以文学史、思想史之联系来肯定现代文学,以二者之贯通来否定古典文学;三、罔顾史实,师心遣论。如其以“五四”为标准的所谓现代性思想来通盘否定古典文学的思想性,既不符合古典文学实际,也不符合“五四”知识分子对古典文学的态度;四、自相矛盾,捉襟见肘。如其从普遍人性的角度来关合文学史与思想史,认为二者有“普遍”和“天然”的联系;既为“普遍”、“天然”,何以古典文学又被排除在外?疵累种种,实难尽说,故草成此文,以就教于张先生。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文献多从产业集群和信息化分析制造业企业绩效,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制造企业绩效的文献仍十分缺乏。依托南京462家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应用自抽样方法,从信息化、生产要素供给等角度研究制造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的绩效提升依赖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但也离不开良好的生产要素供给环境。  相似文献   

18.
汉英词汇内涵差异与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普通存在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弊端,这对培养21世纪医学人才是极为不利的。本文论述了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文情怀的阙如成了当今阻碍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这一状况,使基于对生命的真诚关怀和理解之上的人文情怀内化为文学专业研究生的一种气质、教养和风度.首先,去"蔽"存真,和"专业"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本真之心去感悟文学;其次,广泛地阅读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提倡耐心细致的文本细读;第三,适当地进行创作实践,通过创作与生活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使创作与批评能够相互激发和促进.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易读性研究是传播学中关于易读性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受众对于信息接受的研究越来越为传播学与文学学界所重视。而作为最具有大众传播特点的文学作品,其易读性是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文力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易读性要素的分析,来总结诸多易读性要素对文学作品受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