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语动词重叠主要有单纯动词重叠、VXVX、VVX等类型;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核心是表量的增加,依据动词性质不同分为两类,动作行为动词重叠后主要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是时量的增加,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重叠后主要表程度加深;重叠手段、动词性质、语言系统性以及X的性质都是影响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方言分布和类型学视角考察汉语动词重叠,可以看出,汉语动词重叠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动词重叠一样,表义丰富,重叠形式多样.其中大部分为摹状重叠,此类重叠可以用重叠的象似性动因来解释,这是汉语动词重叠表现出来的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共性特征;而汉语动词中的非摹状重叠,由于其来源是动量组合的语法化,与其他语言中基础生成的表示量少的动词重叠相比,语义不尽相同,此处则体现出汉语动词重叠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重叠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动词重叠亦然。动词重叠的主观性可以通过汉语中可重叠动词的自主性、可控性;重叠结构一般不与否定句共现以及该结构在祈使句中的超高使用;可重叠动词本身的【-贬义】特征和口语色彩以及涪陵和武汉等方言中的重叠例句等方面考察。普通话和方言的重叠实例表明动词重叠主观性明显,重叠的功能在于表达说话者或动作行为发出者的某种主观意愿、建议或态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使用的规律需要从具体的动词上面做更全面更细致的考察分析。对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截取的9个动词(含10个义项)仔细分析后得出了以下认识:动宾结构的离合动词更易重叠使用,部分重叠形式具有单音节动词重叠的特征;并列结构的动词因为表示的动作行为较为单纯而易于重叠使用;动词的概念意义对动词能否重叠起重要作用;动词的语体风格影响动词重叠的实现,口语词更易重叠使用;成词语素的主观尝试性的强弱影响着由它生出的新词的重叠状况。  相似文献   

5.
动词重叠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文章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的考察,对动词重叠的产生、发展繁荣、规范做了简单的论述.并就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祈使句经常用动词重叠形式来表达某种祈使语气和意义.关于动词重叠传统上主要围绕其语法意义、功能、限制范围、形式等论述.把动词重叠式落实到具体的使用中,对祈使句中的动词重叠进行分析,以期得出具体使用的规律.具有重叠形式的祈使句多数表示建议或请求的意思,语气较缓和.语境决定了重叠动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词重叠一向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近 2 0年来研究的方法、角度有所突破 ,研究的范围、视野进一步扩大 ,动词重叠的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从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适用句式及功能、可重叠的范围等方面 ,勾勒出 50年来动词重叠研究的轮廓 ,旨在展示其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型世言》的重叠动词进行考察 ,认为重叠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体 ,与宾语的有指性关系密切 ;重叠动词可以带结果补语与趋向补语 ,带结果补语时 ,动作的对象是定指的事物 ,但并不都表示将来未然的行为 ,可以表示过去已然的行为 ;重叠动词由于动态性强 ,作主语、宾语的频率都很低 ,且对谓语有特殊要求 ;重叠动词对时间副词“曾经”有明显的排斥倾向 ,带“了”或能嵌入“了”的重叠动词表示已然的动作行为 ,不带“了”也不能嵌入“了”的重叠动词表示未然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使用的规律需要从具体的动词上面作更全面细致的考察分析。文章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截取的30个动词(含43个义项)的详细分析,得出了以下认识:动词重叠表现的动作行为都具有反复进行的性质;动词重叠表现的动作行为基本是单纯的动作行为;动词重叠与动词的语体风格存在能否适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说明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是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宁德方言属闽语闽东方言区侯官片。宁德方言动词重叠现象相当普遍,本文研究动词重叠限于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动词记作v),对宁德方言中含有动词重叠的句子进行初步的描写与分析,从重叠方式、表义特点、对句式的要求等方面来揭示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 二、重叠方式与表义特点 宁德方言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分别叙述主要的几种类型。 2.1 VV咧(VVV咧) 宁德方言单音节动词重叠为VV或VVV,加后附成分“咧[α]”(“咧”读轻声,相当于普通 2.1.1 关于B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有重叠.也有迥异。因此。如何实现文化词翻译中的对等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从文化、文化词汇的定义和中外学者对文化词汇的分类及所持的观点入手。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饮食、谚语和典故等方面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作一探讨,并尝试着提出几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民调解原则在 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 (试行 )以及 1991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均被规定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人民调解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以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属性的一一比照和阐述人民调解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原则同法院调解原则的重叠和冲突 ,并展望了人民调解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动词+补语的形式,以及动作行为通过动词显性化表现出来的情况特别常见。这两种情况在翻译成日语时却往往采用名词或包含动词成分在内的复合名词短语形式。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对上述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认为有时候汉语中的动词和动词短语并不直接翻译成相对应的动词形式反而更为自然地道。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某个动作行为的行为阶段和结果阶段通常典型地采用结果补语和方向补语的语法形式使动作具体形式化,而日语倾向于不把动作直接表现出来。该现象的分析对具体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的"形容词移动"现象根据动词的特点可以分为"变化动词句"和"功能动词句"两类。可以实现移动的形容词多局限于描述某物或某事的形态、色彩、程度等外在状态,这些形容词和它们所修饰的名词构成的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或目的语成分。形容词实现移动后所产生的修饰关系为状态修饰关系或结果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间关系以及非语言交际在人们交际活动中重要作用的分析 ,论述了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探讨了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内容、方法 ,指出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现阶段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语言交际行为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并重 ,尤其要加强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序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17.
矿业权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矿业权基本数据更新滞后,实际情况和登记数据不一致,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拐点坐标、面积以及相关的基本数据存在偏差、交叉、重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及保护。文章就目前矿业权管理中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标准化的矿业权界定和矿业权地理信息系统,从技术的角度探索提高矿政管理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顺应—关联模式是在整合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兼顾了言语交际的生成和理解。文章将言语礼貌放在这一新的语用学模式下探讨,通过互动式的会话分析,总结出无论是期待中的还是期待之外的礼貌效果的产生,都是交际双方顺应语境、寻求关联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表达心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际是人们凭借一定的载体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言语表达,探究学生言语表达的心理过程的各环节和各个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声画合一,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话语的本质特征之一。本研究以中英文电视新闻报道为语料,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电视新闻中的图文符号意义及其指称关系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图文之间往往通过图文共指,形成意义连贯、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语篇。新闻中的有声文字通过指示语、时态、人称等手段指称电视画面中的图像,起到锚定、接力图像信息的作用。同时,图像信息通过方向指示、画面特写、蒙太奇等表现手法来指称有声文字,起到示例、延伸或凸显文字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