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琼斯的代表作《从这里到永恒》(1951)描写了二战爆发前驻守夏威夷的美国士兵的军旅生活。在小说中,布鲁斯音乐不仅作为展示士兵业余爱好和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小说中数次出现,而且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预示着人物命运的走向,并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试图以布鲁斯为切入点,将其与小说所反映的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分析布鲁斯承载的文化意义的流变在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再将其与小说主题相结合,进而探讨布鲁斯音乐与小说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孟天运 《东方论坛》2008,(5):F0003-F000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继春秋战国后又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近十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的新领域——社会史的研究也开展了起来,齐涛的《魏晋南朝隋唐乡村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是一本拓荒性的著作,今年3月,高贤栋的《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又一本有分量的著作,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3.
由研究第五代电影人发展而成,并广泛被中国研究学者所采用的理论构架已不足以充分阐释第六代电影 人的作品。这一代电影人不再满足于前代导演所呈现的历史与民俗想像,而是将当代城市空间和其年轻的承载者作为 关照对象。  相似文献   

4.
美国非裔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着眼于美国种族历史与社会现状,主张文学利用历史创造现在。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其戏剧《查理先生的布鲁斯》,研究其文学中的历史与文本的互动关系,探讨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有利于梳理鲍德温的历史观。鲍德温一方面通过设计独特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将美国种族历史文本化,再现暴虐的种族仇恨历史,揭示种族主义历史和白人的无知是种族仇恨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别具一格的剧本名称和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利用文本创造历史,强调种族仇恨的受害者并非只是黑人本身,而是所有的美国人,呼吁黑人与白人像兄弟那样团结起来以摆脱种族仇恨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文学,我们似乎并不陌生,传统的社会批评方法就是如此。但是,我们在久已习惯“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这一理论程式后,往往只把文学之外的种种特征,诸如环境、气质、出身等方面作为认知文学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方式,“走出文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重新“走进文学”。相反,那种真正能从本质的高度去阐释和发现文学文化之间神奇网络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的涵盖大大超越了文学的相对单纯住,它涉及到自然、生理、科技、习惯等各个社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把握起来…  相似文献   

6.
评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登原在民国时期出版的 中国文化史 ,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忽视。实际上,该书无论是在文化史理论的建树,还是在文化史著作的写作手法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着重探讨陈登原在该书中提出来的文化史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该书写作手法的特点,并对陈著 中国文化史 在文化史学科建设上的地位给予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世纪末期美国社会背景、女性地位的阐释,分析了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主人公路易丝女性意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于女性自由精神的束缚,揭示了女性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的主题及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烘托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烽火田园》和《光荣》都是好莱坞以美国内战作为题材和背景摄制的影片,但前者反对战争、饱含人性色彩,后者支持战争、赞颂黑人历史功绩,主题思想大相径庭。这是什么原因?该文通过对两片制作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它们都是在借用内战的某些事件反映制作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表达的是制作时期的社会舆论趋向。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体认着科学的文学观念的学术著作,对我国文学史学科的初创,具有相对的示范意义。《白话文学史》的突出贡献,是以文体形式为线索,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国文学,梳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势,影响了此后一系列文学史著作的编著;《白话文学史》的五大缺点,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目的的冲突。这些,都应做出历史的公允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平行比较的方法, 对《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四世同堂》的异同作了多方位分析和探讨。文章指出两部小说的共同特色主要体现在别具匠心的人像展览结构、鞭辟入里的社会文化批判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等方面。两部小说的相异不仅基于截然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而且由于一个极其有趣的同源异种现象, 即二者均以《战争与和平》为出发点, 从不同视角对其内容作了横向扩展, 从而揭示了人类战争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成名小说《屠场》(中译名)实质上是他为揭露时弊,倡导改革所作的檄文。辛克莱选取芝加哥屠宰场工人的悲惨遭遇为典型事例,以新闻化手法加以纪实性描写,旨在揭露美国工业化时期托拉斯企业非法敛财的恶行。他本人为该书取名《丛林》,正是对美国社会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非常态状况的定义。他的行动表明,唤起公众对托拉斯问题的重视并推动国家给予有效治理乃是他的一个主要创作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纯洁食品运动”的兴起及《纯净食品与药品管理法》的出台正是辛克莱利用新闻舆论推动国家立法改革的一次成功努力。  相似文献   

12.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两个女性的遭遇揭示了女性进退维谷的悲剧性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13.
欧战属于近代意义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大战,被舆论精英梁启超等描绘成西方文明的破产。面对巴黎和会的战利品瓜分时,中方参战,属战胜方,但收获的仍是任人宰割。欧战尾声中俄、德的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发展路径,受国人诸多期许。面对欧战之后西方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及中国社会重构的自我定位,其时研究系掌控下的《晨报》,在"他者参照"与"自我建构"这一世界语境中展开报道与评论,并将相当篇幅聚焦于欧战后的政治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启迪。《晨报》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去欧洲及东洋考察社会重建中的新思潮,为西方政治新思潮的中国化特别是社会主义认同作了诸多努力,意为中国政治重构乃至社会重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它主要叙述了知识分子格里布一天的主要工作:在经济大萧条后的芝加哥黑人社区寻找一个名叫特利弗·格林的人,并把救济支票送到他手里。小说中的格里布在荒诞、异化的环境中,不仅没有沉沦和异化,相反,他在自我救赎的同时担当起社会救赎的职责。这种精神体现了贝娄作品中广泛的人文主义关怀和作家对爱与希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基于学界对"新时期文学"时间节点的众说纷纭,《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以文学现场的复杂性、"转型期文学"的过渡性为论述基点,将"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限定于1976~1987这一时间段。该书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入手,把文学知识谱系研究与"场域"研究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历史视角,同时也注意到横向纬度,对被二元模式遮蔽的"新时期"文学现象做出了精确的理解和评价,从理论和史料两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创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鲁迅散文<好的故事>的分析,以图管中窥豹,探讨其散文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挖掘其在社会转型期深刻凝重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人物塑造在剧作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物心理的典型细节在人物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剧作心理细节包括人物倾向性、气质、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想象力等方面,它应该真实、生动、新鲜、巧妙。电影导演对剧作心理细节的表现必须坚持人物心理细节与人物性格相契合、与人物的生存环境相协调、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一致的三原则。萨姆.门德斯在《美国丽人》中对主人公心理细节的处理,正是这种心理细节电影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安东妮亚》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著作。作品风格舒缓清新 ,笔触精炼含蓄 ,人物形象逼真 ,充分展示了作者维拉·凯瑟非凡的艺术才华。从小说的形式结构、文风、叙事角度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 ,分析它的创作艺术 ,挖掘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老电影,《孔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孔雀》一反歌颂青春的常态,从暴力、欲望、空虚、挥霍入手,展现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转型期的青春的灰色基调。影片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切入点,将其冲破家庭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非制度框架的桎梏,淋漓尽致地呈现,生命在冲突与突破中最终得以绽放,从而实现幻灭后的重生。一方面是电影艺术简单而精致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中国转型期社会文化的艺术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韩国电影《王的男人》塑造了小丑长生、孔吉和国王燕山君等人物形象,对国王所代表的特权阶层和小丑所代表的平民阶层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了对比与探讨,表达了对心灵自由的憧憬与歌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