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诗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弗洛斯特极力反对激进的革命的诗体。他喜欢采用传统的诗歌创作方法,在这基础上,不断加以润饰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的,具有独特性的“弗洛斯特诗体”。 在弗洛斯特看来,宇宙万物都是一个隐蔽的含义,也就是附着在可见的事物上的看不见的事物;大自然犹如一座符号和形式的储藏所,一座“象征之林”。诗人这种颇有见地的看法在他的短诗《雪片》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这是国内首次以论文的形式向中国读者介绍美国当代诗人里查·维尔伯。本文从历史的角度, 对美国诗歌中格律的回归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在这一趋势中居于首要地位的诗人维尔伯的诗歌艺术特征。文章还针对他与弗洛斯特的关系, 讨论了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大诗人之间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我与世界如恋人般地争吵",这是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这句话可谓是弗洛斯特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矛盾的世界观.通过对弗洛斯特诗歌的分析,我们发现诗人既热爱世界,又对世界不满;诗人对世界的"爱"和"争吵"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解读弗洛斯特矛盾的世界观,了解他诗歌中展现的对立与统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处世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弗洛斯特是20世纪一位富于乡土色彩的美国诗人.他的诗质朴清新,寓意深长.弗洛斯特诗歌内在的深沉含蓄往往寓于轻松幽默或表面的矛盾之中.以弗洛斯特的几首小诗为例,解读诗人矛盾的世界观,了解他诗歌中展现的意象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美国第二位桂冠诗人—威尔伯及其诗歌创作进行评述,认为他是继弗洛斯特之后,美国诗坛少有的坚持创作格律诗的诗人之一,也是公认的技巧最娴熟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以早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农村为背景,描写劳动,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既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又与现代工业社会城布的各种弊端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及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弗洛斯特诗歌十分口语化,强调用喻,具有音乐美和哲理性;而他的“用诗教育”、“诗歌始于快乐,止于智慧”等诗歌理论和创作方法,则表明他是美国重要的现代诗人。  相似文献   

7.
罗.弗洛斯特在其抒情诗中借助树林的象征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揭示出人类的心灵真相。树林是其隐秘的心灵世界的象征,在诗人的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含义,是构成其诗歌深邃内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所谓现代主义即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启蒙性的反思与重构。弗洛斯特就是一位具有强烈现代性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主题中的现代性内容,二是诗歌创作中具有新时代意义的表现手段,三是诗歌韵律上声音效果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认为人和自然是兄弟,这也是纳西族生态伦理观的宗教和哲学基础,并有对自然界"欠债"和"还债"的观念,认为人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应感激和回报,须善待大自然.反映了纳西人的生存状态亦取决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人类则需要依赖于大自然才能生存.纳西族还有本土的"署神"信仰与外来的龙神信仰的差异和整合;同时还具有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反映了纳西族生态伦理观中的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界的演化史来看,地球环境的变化始于生命的出现.然而,对于自然界影响最大的则是人类的诞生.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自然界就不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界了,“外在自然”不断被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美感意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中所体现出的美感意识上的差别及其成因。文中以王维和华兹华斯的诗为代表作比较并指出,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中采取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景物直现读者眼前;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则将美感的主位放在诗人的智心中,以智心的活动而不以山水景物自足的存在为依据。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两种审美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国诗歌创作因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和佛教"妙悟说"的影响,强调形象的直觉体验,接近了自然天然的美学理想。而英国浪漫主义作为当时理性思潮的反叛者的姿态出现,诗歌中时刻流露出对主客观之间的分裂竭力加以弥补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 ,与人类如何对待环境的态度有关 ,而决定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与行为的是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式 ,也即稳定的文化价值倾向。目前世界上的两大文化模式———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西方文化由于其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对环境的掠夺性倾向 ,成为人类环境的一种巨大威胁 ;而东方文化由于其非理性和反人性的特征 ,既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也不能抵挡西方文化的冲击。只有强调人与人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 ,才是人类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3.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神性与人性交织,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人性因素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向竞生美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 19世纪现代诗歌的先驱之一。狄金森不固守传统的音韵和格律 ,诗风自由 ,具有惊人的独创性。她对自然的感悟不同于一般浪漫主义诗人 ,她的自然诗不在寻求自然的原始性和浪漫性。她认为人和自然是各自独立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绝对无法真正拥有自然。因此在狄金森的眼中 ,自然的内涵和奥秘难以探寻 ,于是她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运用具体或自然的事物作意象 ,精确地表现了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经验  相似文献   

15.
小说《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发表于1878年,许多批评者认为《还乡》是哈代悲剧创作的真正开端,因为从这部小说开始,哈代一改先前那种歌颂田园生活、抒发田园理想的风格,转而去描写农民的悲剧命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同时也开始对产生这种命运的因由倾注了大量的思考。然而先前的评论大都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的变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发这一问题,本文则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神与人的关系,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以发现哈代浓厚的基督教情结。  相似文献   

16.
陆游与元好问是一南一北、同时而稍有前后的大诗人,无论元好问是否见过陆游诗歌,二人都值得比较。题材上,他们的爱国诗一偏重抗敌救国,一侧重忧时伤乱,闲适诗一品味清闲,一忙中偷闲,各有千秋;形式上,二人都长于七律,都渊源杜诗,陆诗多豪情壮概,元诗多苍郁悲怆,然二人七律皆多复句。两雄并立,成为南北诗坛遥相呼应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诗意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诗化世界,便是一种审美世界;这是中西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审美方式,西方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宗教方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诗化人生方式;即中国的崇尚虚静和西方的标举迷狂。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诗人之所以要在自己的人生中设立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他们发现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之缘故,这是中西诗人人生诗意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大自然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的浪漫主义诗人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两位杰出的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和拜伦,在拥有某些共同的自然的同时,更多的时候是对自然表现出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本文试对两位诗人的自然观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从神话象征隐喻的角度看,酒神代表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本原;日神代表了人的文化属性和理性本原。文化有其合乎人的生命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特点,但人作为就本原而言的“自然之子”,对文化与理性又有本能地排斥的特性。人的自然本质与理性本质的这种二元对立,决定了文化的悖谬。文学在本质上是合乎酒神精神的“自然之子”,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以其对文化与理性的反叛体现出永恒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被动适应自然的阶段、人主动征服自然的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递进,体现了自然、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相处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惟有反思过去,更新观念,尊重规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依法办事,方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