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泉的台湾认识--上一世纪40年代后期台湾的文学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一世纪40年代后期的极短的四年间,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资讯中,其所包含着的可能性远比后来导致的"隔绝"结果丰富得多.本文对这一时期的两岸文学的交流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范泉是向中国大陆介绍台湾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面对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冲击,自觉向大陆读者介绍台湾文学,在其所著、译以及编辑的有关台湾文学的文献中,体现了当时大陆知识分子对台湾文学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兴起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渐入佳境。那么,由网络而来的新媒体对文学将会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新媒体能否引发一场文学革命?这一组文章正是就此进行探讨。周海波的《新媒体与新的文学革命》一文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是具有挑战意义的、革命性的文学事件,必将引发新的文学革命,带来新的美学原则,标志着旧的文学时代即将结束,同时标志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李宗刚的《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一场新的文学革命在孕育》一文认为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正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变革向文学革命转化,这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秩序,而且还将孕育着一场新的文学革命,从而改变文学的版图。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还没有真正地蜕变为新文学——一种区别于五四文学所奠定的"文学成规"、具有"新颖的文学形式"的新文学。李钧的《网络文学: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认为网络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新媒体革命,其无纸传播、超文本功能和全民模式,标明网络是人类文明进入后现代状态的一场新媒体革命,而依托网络而来的网络文学则是一场没有宣言的"新新文学运动",这除了新传媒革命引发的写作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外,还表现在语体革命和文体革命等方面。贾振勇的《网络时代诗意如何栖居?》则不无忧虑地指出,网络世界作为"精神的自然世界",其鱼龙混杂的境况实在是让人欢喜让人忧,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到底为现代中国文学带来什么,依然是一个前景暧昧的命题。他最后期盼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带给我们的文学艺术世界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上 ,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以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 ,提出在三度空间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 ,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 ,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 ,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 ;进而指出 ,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 ,既是一种期待 ,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至今,大陆已经编撰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可说是种类繁多,相关述评也是随之繁盛,但由于大多编撰及相关研究对台港及海外的同类文学史著视而不见,欠缺平行比照的视野,这无疑使得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始终是自说自话。而台湾学者皮述民等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在文学史命名与整体流变的勾勒,台湾与大陆文学的并行书写,历史性与文学性的融汇等方面所进行的努力,或可作为我们的镜鉴[1]。  相似文献   

5.
魁贤先生惠鉴: 衷心感谢您寄来对《现代台湾文学史》的评文,并同意在大陆发表这篇评文。您的“初评”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主编集体认真严肃的反思和引鉴,自然也对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的同行提供了重要的惕励和参考。近些年来,海峡两岸关于台湾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教授在这方面投注了相当的心力。但是,在研究中一些不同观点的讨论交流显然是不够的。《中国时报》去年春天报道台湾笔会主办的“二二八”文学会议中提到,一些台湾学者“开始想研究台湾文学,但他们发现,即连‘台湾文学’的定义,也颇有争议”。诚  相似文献   

6.
去年 1 0月中旬 ,台湾知名作家陈若曦、应平书、姚宜瑛、小民、曹又方、廖辉英、钟文音、六月等数十位台湾中国妇女写作协会会员 ,在青岛与大陆部分女作家、记者、学者联合召开了海峡两岸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会上 ,代表们共同探讨了海峡两岸女性文学的共性与特质以及今后共同发展的趋势。这里发表的《谈谈台湾情色小说》一文 ,是陈若曦女士在大会上的发言稿。在文中 ,她辨明了情色文学与色情文学的关系 ,探讨了台湾情色文学与中国古代性文化及情色文学的联系 ,总结了台湾情色文学的特点。这对海峡两岸文学的交流发展及研究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台湾学者李丰楙长期致力于中国道教文学研究,发凡起例,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其学术研究的教派史视野、民族本位立场和宗教诗学的理论建构,为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书写做出了重要贡献。李丰楙宗教文学研究的学术定位、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终极目标对大陆学界的宗教文学研究应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前的《文学杂志》如今仍旧是两岸学者最关注的台湾文艺期刊之一。它重视文学评论,所发表的大量中外文学评论引导了时代的批评、创作和欣赏潮流。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的批评具有"当下性"、"艺术性"和"反共"倾向性。论文对其"反共"倾向性的认定,颠覆了人们对其"综合性纯文学刊物"的印象;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批评的"艺术性"标准,给了台湾的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和读者以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大文学观"的倡导及其内涵 "大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出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最初只是"杂文学"的别名。提出"大文学观"这一文学史观的是著名学者杨义先生。  相似文献   

10.
综观台湾文学史,不论是主题史、文体史、断代史,还是全史,也不论是大陆学者所著之史,还是台湾学者所著之史,都极少有"浪漫派文学"的一席之地。这一现象,不能不令读者质疑:是台湾文学场中真的就没有生产过"浪漫派文学",还是生产过而研究者对之有难以言说的避讳,抑或认为其不值得笔论?还是被其他某种形态文学遮蔽着?文章对这一缺失现象及其原因作了必要的探求。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新文学发展中 ,1 945年光复后创办的“台湾新生报”开辟的副刊“文艺”尤其“桥”在 1 948年间发起的一场文学论争 ,达成了两个带有全局性的重要目标 :用进步的、革命的文学消除“皇民文学”的流毒 ,占领文学阵地 ;以团结、统一的理念 ,澄清文艺思想 ,端正文学方向。这不仅给当时的台湾文坛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 ,而且为后来的台湾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仍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年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之概况 在1979年以前的三十年中,由于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大陆对台湾文学的了解与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大致从1979年开始,大陆把有关台湾文学的情况逐  相似文献   

13.
季进:我们还是从你倡导的"华语文学"的概念说起吧。大陆学界习惯上把大陆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截然划分,很少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现照。而你的研究则涵括了两岸四地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把大陆、台湾、香港、大马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视为一个汉语写作的有机整体。对你而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文学依旧被当作“外国文学”引介。直到40年代中后期,台湾光复前后,《文艺春秋》的主编范泉始在刊物中集中介绍台湾文学,将台湾文学拉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梳理这种微秒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作家在参与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的过程中,与外国作家友好相处相互交流,共同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境遇和发展趋向,有力推进了新型中外文学交互模式的构建。透过这一交流窗口可以看到,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场域中面临着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主题选择与艺术表现、民族传统与环球意识、创作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等重要问题。本次对话着重关注以下问题:中国作家是如何走向IWP这个"国际文学平台"的,中国作家在异域发生了哪些文化冲突,世界文学有何共同境遇,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格局中有何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大陆版台湾文学史对195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叙述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官方词汇笼统概括下完全忽视或疏漏女性文学;个别作家之"点"多而总体状况之"面"少;较少吸收海外及台湾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多关注怀乡忆旧等牵涉家国意识的题材,而忽略关注台湾日常生活的"在地化"书写。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学者们对这个年代整个台湾文学生态的构想与研究。学者们应减少性别偏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来撰写和修缮台湾文学史。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新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有两个重大问题始终难以妥善解决.一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未能有效纳入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文学,二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没有有效涵盖汉语言文学以外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近年来提出的"汉语新文学"概念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也为解决上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两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的经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太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包括澳门)、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从70年代末开始,由相互隔离的独立发展状况迅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经济互联互动的格局。中国大陆借助于香港和台湾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和人才...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文学这个名词是七十年代才兴起的字眼。乍听有些标新立异,其实,它是中国文学的一支。它和中国文学的渊源如同大河与源头,树与根,身体和四肢一般,可说一脉相承。中国人碰到同姓的,常爱说: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台湾文学甚至不必追溯五百年,三十年前就是一家。只因三十年来,人为因素造成台湾在政治和地理上与大陆处于隔离状态,它乃充分发挥了地域风格,形成地区特色,这便是如今国内很感兴趣的台湾文学。  相似文献   

20.
2011年6月24-26日,来自北美、新加坡、台湾和大陆的近80位学者汇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了"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历史系,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收到中外学者的论文50余篇,内容涉及北美中国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美汉学家和华人学者研究;新清史、妇女史等专题史探讨;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诗歌讨论;北美中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多方面问题,体现了当前北美中国学历史与现状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