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兴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包蕴其中的审美心理发生模式就是通过对“兴”的多重阐释获得的。古代文艺家们通过登高、游历、饮酒去“寻兴”从而达到对艺术、生命、人生的觉解与了悟,突破日常生活常规对现实人生的钳制与束缚,达到现实人生向审美人生的升华与超越,从而实现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十分推崇“忘”。从庄子的“坐忘”之境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这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史都贯串了“忘”的精神,使“忘”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审美精神之一,由此形成中国古代艺术的显著特征。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忘”,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来讨论的。旨在探求蕴含在这种状态和境界中的审美意味。中国古代哲人早在先秦就开始引入“忘”的概念。先秦百家争鸣的风暴过后呈现出两大  相似文献   

3.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价值取向作为中和之美的意义域长期以来被忽视。作为中国古代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 ,以“和”为审美内涵的普遍的和谐观 ,它具有一定的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 ;它集哲学范畴、审美理想和伦理学目标于一体 ,从而构成其丰富的人学内涵。作为一种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 ,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 ,它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合: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与审美运思的源头活水。突出体现在:以天人异质同构为基础并由此确立二者间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润了古代审美境界论,中国人由此而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和合”文化中的整体直观运思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论,视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为同一的中国诗性智慧特别强调物我互感互动的生命运动中的整体直观把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论话语体系的研究,对于“文献材料”已形成了“路径依赖”,但在人文学科中,研究主体对于“文学现象”尚需有整体性、模糊性、体验性的审美直觉。古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通过汉字的选用、阐释、教学,遗传了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基因,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相关汉字的审美直觉来探讨这些文化基因,并对这些概念范畴进行更远的历史追溯。以“玄”为例,通过审美直觉,可假设“玄”之初文取“蚕上山吐丝”为象,其场所为“幽”(蚕室),因“幽”而有古代文论概念范畴中的各种衍生之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章的一种类型,公文写作遵循文章规律和写作规律。无论是从动态的写作过程,还是从静态的文本分析 看,公文写作都不可避免地带入写作者有节制的情感。作为公文写作审美特性的内在标志,这种情感结合公文材料最终表现 为更加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这个形象便是“隐含作者”(借用布斯提出的概念)。它对于公文写作具有整体把控作用并且引 导读者,发文机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寄寓其中,它是读者阅读公文文本能感受到的。隐含作者形象的把握对于公文 写作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  相似文献   

8.
论古代公文     
处理公务的文书叫做公文。这一类文章后来程式化了,就有所谓“公文程式”。程式化了的公文属“文书学”范围。但是公文又并非全部程式化了的,尤其在古代。古代的公文,常以深刻的思想,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记载着某一时期的历史脚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为了批判继承这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进行探讨。一公文的发生很早,但做为一个含有新的概念的名词出现,大约已经在三国时候了。《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中说:“公文下  相似文献   

9.
“乐(lè)”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重要的理论范畴。其美学意蕴有三:是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审美愉悦感的重要体现;是对中国古代以诗、乐(yuè)、舞为代表的艺术创造或审美活动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重要理论提摄;是审美体验活动之高级阶段审美主体的超越性精神体验的表征。“乐(lè)”作为审美体验,贯穿于审美体验活动的全过程中,并呈现为“即身”之乐、“会心”之乐、“神游”之乐三个依次递进的不同体验层次。就其审美体验中所蕴含的超越性而言,“乐”又主要呈现为以“和”为旨归的儒家之“乐”境界、以“妙”为旨归的道家之“乐”境界和以“圆”为旨归的禅宗之“乐”境界。“乐”比“美感”更适用于描述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活动的层次性、超越性以及对审美境界的不懈追求,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与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探究和理解古代散文的艺术精神和独特文化内涵,可以从原型话语在古代散文审美意识的渗透中找寻其内在话语以及不同的原型话语对散文创作的潜在导引或召唤。本文试图从古代文化的“道”、“物”等原型话语在古代散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精神内涵和审美艺术精神特征等方面作一些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