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于开明  闫伟 《南亚研究》2022,(4):88-113+157
长期以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形成了“三角博弈”的关系。塔利班重掌政权对于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日渐显现,“三角博弈”在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呈现新的特征。在美国等外部力量撤出南亚的背景下,塔利班以独立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地缘政治博弈,巴基斯坦的地缘环境得到改善。南亚地缘政治和力量对比由此呈现出动态平衡的局面。塔利班的崛起刺激了南亚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并使难民问题、毒品问题等进一步外溢到南亚地区,导致地区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安全问题与地缘政治相互作用,使上述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南亚国家进行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如今,南亚地区的自主性增强,外部干预减弱。地区国家需要通过合作超越零和博弈,化解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形成了“三角博弈”的关系。塔利班重掌政权对于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日渐显现,“三角博弈”在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呈现新的特征。在美国等外部力量撤出南亚的背景下,塔利班以独立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地缘政治博弈,巴基斯坦的地缘环境得到改善。南亚地缘政治和力量对比由此呈现出动态平衡的局面。塔利班的崛起刺激了南亚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并使难民问题、毒品问题等进一步外溢到南亚地区,导致地区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安全问题与地缘政治相互作用,使上述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南亚国家进行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如今,南亚地区的自主性增强,外部干预减弱。地区国家需要通过合作超越零和博弈,化解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海洋地缘政治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45-51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仍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洋地缘政治和由其决定的海洋战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制海权是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关键。面对中国崛起的新局面和向海洋发展的趋势,美国正在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同盟。中国海军长期坚持"近海防御"和"积极防御"的海洋战略,但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安全利益的全球化,需要逐步改变为"全球安全"海洋战略,这是由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的。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强海上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创造条件。中美两国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两国最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在海洋,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在南亚地区,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等强国,巴基斯坦面临着新旧战略困境交织的局面,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和利益追求。究其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印巴安全困境的延续、阿富汗反恐战争导致的国家西北边境地区的"塔利班化"趋势、巴美反恐同盟困境的历史再现,以及弱国家特性的显现。由此也决定了巴基斯坦需要放眼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新现实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与手段。  相似文献   

5.
鉴于北极地缘空间呈现向全球扩散的趋势,对北极地缘政治的分析不仅需要涉及国家间关系的地区层次,更要考虑该地区与周边地区互动的地区间层次,以及大国关系对体系影响的全球层次。北极地缘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为其外部压力是内生的,区域内大国俄国和美国在区域外互动的影响力非常强大,以至于产生外溢效应使得地区国际关系或安全机理从属于俄美结构性的矛盾和竞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俄美北极关系构成推动北极地缘政治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同时,北极区域治理机制的存在、合作性共识的建立以及地区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与排他性,使作为区域主导性关系的俄美北极关系已经不完全是俄美全球关系在北极的简单投射,而呈现出一定的隔离或滞后效应。以俄美北极关系为驱动的地缘政治核心层和不断增强作用的治理层之间的互动,构成北极地缘政治发展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6.
宫高杰  曾信凯 《南亚研究》2022,(3):88-110+158-159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与西北印度洋的海陆交汇处,是中亚国家进入印度洋的门户地带,也是印度洋沿岸的主要海洋国家,在印度洋和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通过对巴基斯坦所处的海上地缘位置和周边海洋安全形势考察发现,目前巴基斯坦海洋安全主要存在与邻国在印度洋的紧张关系、海洋管控与防御能力弱化、国家与国民海洋安全意识淡薄、海洋安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缺失以及受到美印等国通过“印太战略”实施海上安全压制等几大潜在风险。未来巴基斯坦可通过借助外力即强化与中国的海洋安全战略合作、观念塑造即提升官民的海洋安全意识、经济先导即大力发展海岸带经济与强化近海安全互相辅助、“大国平衡”即扮演中美印度洋安全互动的“中间人”、身份转变即从海洋安全治理的参与者到协调者来优化巴基斯坦的海洋安全环境,借此提升巴基斯坦的海洋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中亚外交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波 《日本研究》2007,84(2):65-70
从战略上讲,日本对中亚的外交演变经历了以经济援助为主到目前政治对话为重心的过渡,经济援助政策虽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基本上已经从属于其整体的地区外交战略,其目的已经超出了“能源外交”和“贸易外交”等经济利益的范畴,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和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安全等国家战略利益日趋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美国自喻为海洋国家,控制海洋不仅是保护其地缘政治和商业利益的需要,也是其称霸世界的手段。美国正倾全力转向大国竞争,美军从冷战后控制沿海区域和由沿海向陆地投送影响力转向既控制沿海,又主导大洋。从地缘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考察,不论是美国的“印太战略”“海洋控制”,还是“太平洋威慑计划”和“分布式杀伤链”战法,都表明美国把与中国战略竞争的方向放在海上,特别是西太平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大多来自海上。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海洋关系到中国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经略好海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计。从时空上看,美国回归海洋控制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正形成剧烈对冲。近年来,两国在东海、台海和南海的对峙背后是传统海洋大国与新崛起海洋国家在构建海上力量平衡的必然结果。在大国战略竞争的环境下,这场围绕海洋权益的博弈将决定未来两国关系走向与状态。  相似文献   

9.
浅析地缘政治中的石油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立忠 《学术交流》2007,21(4):44-48
石油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石油生产区与消费区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了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地缘政治的勃兴以及各国在能源地缘政治领域的博弈。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以日本和印度等国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为争夺能源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为代表的产油国,却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能源地缘政治优势。在此格局下,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与美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外交关系,实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政策和保证能源运输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正处于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的动荡时期。地缘政治风险通常与相关国家、地区甚至全球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地缘政治变局因此备受各界广泛关注。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日趋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国际体系中,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分析方法,能够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中的政治经济互动进行深入探究,而结构性权力格局的不平衡加剧了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力。从结构性权力及其形成地缘政治风险机制的角度看,中国企业海外利益保护深受大国权力博弈的影响,同时与中国的海外战略布局紧密相关,并且越来越受到多方行为规则的限制。对此,中国应当继续强化在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个维度的海外利益保护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1.
南海问题现已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中美关系、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演进的重要议题之一。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直接介入南海问题以来,其南海政策经历了政策宣示、外交介入与军事干涉等阶段。美国南海政策的逻辑原点,是出于所谓"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维护国际规则"、"维持地区军事平衡"乃至"巩固地区主导权"等多重考虑。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美国的南海政策以"遏制"与"抵消"的混合战略为指导,军事行动与外交手段相互配合并渐次升级,政策实施愈发激进、顽固,成为应对"大国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美两国关系与地区安全影响急剧突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战略塑造应注重形势变化,多种手段并重,有效化解该方向日渐突出的战略挑战。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南锚",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基于自身国家身份与地理位置的错位、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的背离,自霍华德政府执政以来,平衡外交一直是澳大利亚外交的基本立场。但自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平衡外交出现滑向失衡的新动向:地缘政治考量优先于地缘经济、中澳伙伴关系滞后于澳美同盟、强硬保守多于务实理性。中美权力转移加速、中澳实力差距急剧扩大、澳担心被美国战略抛弃、澳国内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潮抬头,共同导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日渐失衡。对此,中国可采取加快南海共同行为准则磋商、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开启南太平洋地区"非安全化"进程、加大话语能力建设等措施予以应对。受大国权力斗争加剧、意识形态回归、地缘政治超越地缘经济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失衡趋势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不同的地缘政治类属身份发现,大陆型国家倾向于奉行高自给率、高库存率和低对外依存度的内生保守型粮食安全战略,而海洋型国家倾向于奉行与之相反的贸易开放型粮食安全战略。地缘类属身份决定国家的粮食安全观念,粮食安全观念决定粮食安全政策(现状),地缘环境成为限制与形塑海洋型国家和大陆型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认知差异与转变的根本原因。日韩作为海权霸主与美国的战略盟友,不论是粮食的运输安全还是供给保障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两国的粮食自给率和库存率都严重低于FAO建议的一般性指标,但两国仍不会面临粮食安全的威胁。而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大陆型国家,其地缘类属身份要求不能照搬效法日韩的粮食安全模式,而仍将粮食自给作为国家战略的优先考虑。这对实现国家发展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用之间的最佳平衡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以来,南海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索国对南海岛屿及资源争夺日益激烈,南海地区内外部力量互动更加频繁.其中,地缘政治矛盾是推动该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把南海问题纳入整体的地缘战略中,积极处理与声索国以及区域外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在解决南海争端中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地缘政治看日本的安全战略江南社会学院陆俊元在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中,诸多地理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从地缘政治角度,考察日本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地理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它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6.
于镭   《太平洋学报》2014,(1):49-60
在全球和次全球(区域)体系中,中国作为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兴大国,其上升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大周边邻国的经济融合,以及政治和战略合作。在全球"复合依存"架构下,这种日益增强的经济融合与多领域的合作反映了中国地缘政治新趋势,即将自20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经济外交和针对中国大周边邻国的"外交魅力攻势"紧密结合。这种新的地缘政治战略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采取"和解"策略,增进经济合作和政治磋商,并最终促使双方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中澳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扩大,而且也有利于双方构筑政治和战略互信。中澳战略伙伴关系还有助于确保当中国凭借其新增的财富和力量获取相应的全球性大国地位时,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其他盟友不要视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威胁,并进行自我约束,避免卷入美国遏制中国的任何企图。  相似文献   

17.
孟晓旭 《日本学刊》2023,(1):33-64+149-150
大国竞争背景下,日本违背经济规律,侧重安全和政治逻辑,加速构建经济安全战略,其目标是在“战略自主”下摸索新的经济安全道路,追求实现日本经济的自律性、不可或缺性和主导性。对内,日本积极完善战略体系,加强战略管理,提升安全能力和强化战略支撑。对外,日本以“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为指导,在关键领域实施对华“脱钩断链”和“友岸外包”政策;以日美合作为中心,追求对接美欧经济体制和市场规则,深度融入欧美经济圈,并战略性扩展与志同道合的国家进行经济安全合作,重塑自由主义国际经济安全秩序。日本经济安全战略存在明显缺陷,内含的强烈地缘政治竞争和安全战略博弈意图也会导致大国竞争在区域层面更为激烈,给地区发展、安全以及中日关系造成更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陶亮 《南亚研究》2022,(4):47-67+155-156
印美防务安全关系合作发展的程度与趋向对地缘权力平衡具有重大影响。在安全关系塑造中,印美以共同的地缘安全利益为基础、以双边安全协议和多边安全合作等推进安全合作的机制化与实质化建设。美国的目标是将印度纳入其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最终使印美安全关系联盟化。然而,印美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双方走向实质性安全关系的障碍,两国共同的利益基础并不能消解这些问题。对印度而言,安全关系联盟化的印美关系不仅可能颠覆传统的对外战略内涵,而且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地缘安全压力,增加对美国的依赖。在一个多元化的国际体系内,不依赖于任何大国的印度才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印度加大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主要手段包括深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以及军事交流.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动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战略上的考虑,同时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安排.从近期来看,印度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对中国以及中印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的合作可能意味着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发生深远变化.  相似文献   

20.
沈宏 《南亚研究》2011,(1):64-81
巴基斯坦自建国以来始终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紧张,基于地缘状况、政府体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以及军事、经济、技术等限制因素,其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伊斯兰、联盟、进攻性防御"的三大战略选择。本文对三大战略选择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在局限和相互矛盾做出了简要考察,并提出巴基斯坦的当前和未来取决于主政者如何理解巴基斯坦的战略资源、能力、环境和历史使命以及如何克服三大选择的内在局限和相互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