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阐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问题严重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回族所施行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主张回汉各民族平等;允许回族有自治的权利;帮助回族发展经济、文化,尊重回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的自由;团结回族的抗日统战政策;建立回族的武装和军队等。同时,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回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二战前夕美国绥靖政策的剖析程早霞,吴秀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集团最反动、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参战国家之众多、战场之辽阔、军事行动之频繁、人员伤亡之惨重、物质消耗之巨大,都远远超过了以...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卓越贡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范荣祥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以后,于1935年又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同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根据...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八年峥嵘岁月,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伟大贡献。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民众比例明显上升,已经达到近三四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有必要考察美国对华民意的最新转变及其可能产生的政策影响。相关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头号敌人,担心中国实力的增长。中美贸易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美国对华民意的恶化主要受到近年来美国精英对华看法转变和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也反映了美国民众意识形态中对中国的疑虑和不满。短期来看,美国对华民意仍可能阻滞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升级为对抗或脱钩,但长期来看,由于中美之间存在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差异,美国民众对华态度很可能会在精英的影响下进一步恶化,这将为美国政府对华推行更加极端和强硬的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刘杰 《学术交流》2006,(8):190-192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内外局势和各派实力对比等相关因素,使中国出现了民主、和平、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并为实现这种环境做出的种种努力的结果。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整编部队等事实,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的真诚愿望。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推迟了内战爆发的时间,同时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和舆论的赞扬,为最终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来,美国印第安人大批离开保留地,向城市移居。其主要原因是保留地生活状况的恶化,二战的爆发则为其提供了契机,而联邦政府推行的重新安置计划大大推动了印第安人向城市的移居。  相似文献   

8.
杨晓杰 《探求》2009,(3):25-31
1931年的“9·18”事变,是日本向美英的亚洲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和咄咄逼人的争霸行动,在当时已经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美英等国缘何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研究并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在冷战后的今天新的世界形势下,深入探讨战争与和平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1945年中关抗日同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饱受外强欺辱的中华民族 而言,是一百年屈辱史的总决算,是中国收复台湾统一全国的时刻。而在罗斯福为战后世界 安排设计的蓝图中,美国延续了战时中关同盟的基本格局,并以此构成美国东亚战略的核心 即“联华抗苏”、扶植中国、压制日本军国主义。但是,美国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 1949年前后,出于反共反苏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其东亚战略在朝鲜战争后出现了根本性逆 转,即由从前的“扶中抑日”转变为“扶日制中”。美国东亚战略的转变,对东亚格局特别是台 湾问题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不扩散问题主要是防止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主要是弹道导弹 )的横向扩散。冷战结束后 ,面临新、旧格局交替的国际形势 ,中国逐步调整了各项外交政策 ,其中 ,不扩散政策是变化较大的一个领域。笔者认为 ,2 0世纪 90年代 ,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策调整 ,而是一次实质性的“变革”。至少有三件事说明了这一点。首先 ,中国完全改变了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立场 ;其次 ,中国首次建立了系统的核出口控制机制 ;最后 ,在防止导弹技术扩散问题上 ,中国开始承担相关义务。通过考察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过程 ,本文尝试对中国政策转变的原因加以分析 ,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新时期日本对朝鲜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8月 2 1— 2 5日和 1 0月 30— 31日 ,日本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以下称朝鲜 )在东京和北京相继举行了第 1 0次、1 1次邦交正常化谈判。这两次谈判是在刚刚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朝韩首脑会谈后进行的。朝韩首脑会谈的成功举行 ,对日朝关系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 7月 2 7日 ,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在曼谷同出席东盟地区论坛的朝鲜外务相白南舜举行了会谈。这是战后 50多年来日朝间部长级政府官员的首次接触。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 ,双方表示 :“要对日朝之间的过去进行清算 ,建立新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两次谈判中 ,双方虽然各说各话 ,但…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实行双轨制,搞一中一台,有限度地支持台独.这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观和独特的法理观念决定的.美国的对台政策是不稳定的、波动的,这是由美国在外交中追求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目标的矛盾性决定的,激烈动荡中的美国对外政策思潮和外交政策的争论与分歧,强烈的党派动机和个人野心加剧了美国对台政策的不稳定与波动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R·F·本尼迪克特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的传世之作《菊花与刀》,不仅是文化人类学的经典作品,而且也是迄今为止研究日本问题的必读书目之一。尤应提及的是,该书是以为美国政府提供的政策报告为蓝本而甘结的学术成果,它所提出的观点和结论,对战后初期美国的占领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尼迪克特的学术成果早已成为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关系史是近代日本对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近代日美关系史,对于弄清楚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拟就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演变,进行初步探讨。一近代日美关系,始于1853年“黑船来航”。随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台政策调整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先后三次调整对台政策。在导致对台政策调整的众多因素中,美国的亚太战略及对台政策变更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为有效实施亚太战略,极力对日本施加影响,力图将日本的对台、对华政策纳入美国的亚太战略框架;而日本由于在安全等问题上有求于美国,加之自己也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发挥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国际作用,也始终把从总体上保持日美“战略一致”,加强日美基轴关系,视作处理对华及对台关系的指导性方针。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因素对日本调整对台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试图立足于这一视角,分析日本…  相似文献   

17.
朱伟东 《唐都学刊》2007,23(5):69-72
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是美国在中东外交的一大挫败。美国在这一革命前后所采取的政策充分表明了美国试图控制伊朗局势的努力与伊朗社会现实的不合拍,表明美国行政当局对伊朗社会演变的不了解。而美国外交政策在伊期兰革命前后的摇摆,更表明了美国外交中某些外强中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南海政策是美国亚太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各时期的南海政策是其长期奉行的地缘战略构想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在亚太地区海权逐步调整、延伸和扩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挑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南海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并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增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美国的南海政策对南海地区的地缘格局以及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小布什上台后美国在新的背景下迅速调整对日政策。小布什政府在政治上大大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在军事上,利用日本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弥补美国力量的不足以实现其全球战略重点向亚洲转移的目标。在经济上,美国加深美日在自由贸易、环境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由于受到集体自卫权和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的限制,美日军事同盟的合作也会受到约束。美日实际不对等的关系以及日本对基地迁移问题上的不满等问题会影响到美日关系。美国对日政策明显具有制衡和遏制中国对付北朝鲜的意图。中国面临着摆脱美日联手对付中国的冷战残余思维的困境。美国对日政策给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美日互有战略需求,美日同盟还会长时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马成瑶 《学术交流》2007,7(3):14-16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曾经设想过允许一定个体经济的存在;学习外国;发展商品生产。但最后彻底否定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原因在于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解和他所处时代复杂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