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剖析魏晓锋,朱月潭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在1993年的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诸文明冲突》一文,系统提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国家利益决定论”的反动。但是,反了传统,却并非新模式。下面,我们...  相似文献   

2.
“文明冲突”论战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所引起的反响。第一,亨廷顿认为以宗教和精神信仰为核心的内容的“文明”是影响冷战后世界政治的最重要因素,引起了关于文明与国际政治互动关系的争论。第二,亨廷顿说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异将导致重大冲突,在中国学者中引发了有关中西文化能否融合的讨论。第三,在对亨廷顿的回应中,学者就伊斯兰文明的当代发展趋势和作用提出了不同现点。第四,美国国内的种族和文化矛盾是亨廷顿理论的重要出发点。第五,作者对亨廷顿观点的政策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根据之一,是把伊斯兰文明置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绝然对立的状态之中,这种化约论只能反映历史上东西方关系的部分现实,而不足以解释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的外交政策。赞同文明冲突论也就是公然赞同国际关系中的双重标准。文明冲突论只能加剧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冲突和对抗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学者论“文明的冲突”王国平张国胜美国学者亨廷顿关于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发表后,由于其所提出问题的前沿性、全局性和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集中考察俄罗斯学者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讨论观点,以期推动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概括...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的俄国,不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落后于西方,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激进,这种现状催生了俄国思想界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的哲学思考。针对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进步史观丹尼列夫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类型"说,他吸收了斯拉夫派的思想精髓,以文明为出发点提出了各个"文化—历史类型"在不同时空维度内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思想,继而为俄国选择走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说开创了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理论的先河,其理论价值不但伴随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文明形态史理论的丰富而日益凸显,而且在亨廷顿和森格哈斯等文明冲突论思想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塞缪尔·亨廷顿可以说是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他认为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与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在同一种文明当中,是否有核心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而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之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文明冲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福山认为,冷战结束并非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而且是历史的结束。其理由有二,第一,福山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意识形态的演化史,意识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相似文献   

8.
亨廷顿又发表了第三篇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文章。虽明言西方文明并无普世性,而且还看到了西方“四分五裂”正在走向衰落的前景。为延缓衰落,保持西方的团结,就要守住北大西洋公约。充分表达了他对美国以至全世界出现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忧虑。他最担心的事情是“西方已经没有经济的或者人口的活力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了”。对非西方人口超过西方人口,现代化的结果却成为“本土化”的沃土,受过西方教育的非西方知识分子却肩负复兴本土文化的使命这种状况亨廷顿感到恐惧  相似文献   

9.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理论李淑艳塞缪尔·享廷顿是我国读者很熟悉的研究政治发展理论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他的著作介绍到中国来的很多,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都有。从亨廷顿理论观点的发展和变化,可以窥视政治发展理论演变的轨迹。1政治发展的目标。有些...  相似文献   

10.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倩月 《学术交流》2005,(4):143-147
"境界"是中国文艺批评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不同佛教宗派的境界理论对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形成有着多重的构建性作用.特别是法相唯识宗的境界观构建了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结构性心理空间.中国禅宗则使这一空间转换为审美境界,从而完成了对中国文艺境界理论的基础性建构.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