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认为社会生活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范畴,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下列四个系统:人质生产、物质生产、社全交往、社会管理。这个体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完整性、能动性、人为性、开放性。这些特征有助于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发展战略原则:创造最佳社会协调、创造最佳环境协调、人质生产优先发展。这些原则与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契合,未来的中国社会必令世人不禁神往。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5,(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大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关于如何理解和建构唯物史观学术界争鸣一直很激烈,这一问题牵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解读。因此,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以再现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唯物史观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到晚期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一范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以至原始社会时都运用的一个范畴。然而,迄今为止,在我们出版和发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和专题著作中,极少提及和阐述生活方式这一范畴,在我们出版的通史和断代史中,通常也只是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块,缺少各个历史时期生活方  相似文献   

4.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由列宁定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当时没有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定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50多年,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本文从自然科学、社会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科学地提出和规定了物质生产的范畴,而且也科学地提出和规定了精神生产的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生命生产和精神生产,人们既是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者,自己的生命的生产者,也是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者。按照马克思这个思想,我们应该说,物质文明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物,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社会都有适合自己需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问题时,曾多次分析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他们指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化,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精神生产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性。 什么是精神生产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也就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实践概念指人的政治生活,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纳入实践范畴,并创造性地使之处于某种基础地位。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蕴含感性、对象性、活动性三个密不可分的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必须克服认识论意义上的单一解读,从存在论的意义上把握:实践是人化世界的根据和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本质和动力,是人的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原著的考证,说明“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两种生产”,既不是二元论,也不是交替决定论,更不是恩格斯晚年对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两种生产”共同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列宁加以发挥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斯大林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范畴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了详尽的阐述。这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发展的重要贡献。但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也还有一些不够确切的地方。本文就斯大林在发展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贡献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而人们的实际活动,主要就是物质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下过明确的定义。斯大林的贡献在于他对社会  相似文献   

10.
晚年的恩格斯是马克思哲学的最权威的解释者。从总体上看 ,晚年恩格斯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 ,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丰富和发展。从具体看 ,晚年恩格斯在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领域、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上 ,与马克思的思想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面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根本性范畴 ,它在哲学中地位的确立 ,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在他们看来 ,需要是比生产更为根本的范畴 ,它不仅是人的本质 ,而且是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晚年的恩格斯是马克思哲学的最权威的解释者.从总体上看,晚年恩格斯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丰富和发展.从具体看,晚年恩格斯在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领域、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上,与马克思的思想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面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福来 《理论界》2004,(3):41-42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就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这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但是人的发展是受社会历史实践制约的,而物质生产是人类实践最基本的形态,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的生活资料需要靠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也需要由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出来。马克思说:“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马、恩不仅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且对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伟大的设想。他们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和支配全部生产资料的自由人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大众和学者都把生产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生产,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误解.复旦大学孙承叔教授以"现实的人"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有机体的四种生产理论.现代社会中四种生产的新发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矛盾关系,更验证了马克思四种生产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包含了丰富的两种生产思想。它是两种生产思想发展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思想,不仅不能完整地理解两种生产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而且也不能真正把握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 ,实际上具有三个基本向度 ,这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作为唯物史观诞生标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考察方法及其前提 :“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里 ,他们实质上指出了唯物史观包括三个基本向度的内容。接着 ,他们分别从这三个基本层面对唯物史观的具体内容作了阐述。第一个基本层面的内容是围绕“有生命的个人”展开的 ,它主要包括“个人的自然性”、“个人和自然的关系”、“先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  相似文献   

18.
一 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曾多次使用过生活方式的概念。列宁、斯大林也曾使用过生活方式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生活先后提出了“社会形式”、“社会机体”的概念,把社会理解为“二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5页)。提出了社会机体发展分层次的理论,指出:“‘机械发明’它引起‘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革,因此引起社尝关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实践"范畴的再解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李泽厚先生关于"实践"的解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实践不等于物质生产劳动.西方实践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率先把生产规定为"目的在产品"的制作,把实践称为"本身即是目的"的政治、道德行为.康德把生产置于现象界,称之为"遵循自然概念"的技术性实践;而把实践置于本体领域,称之为"遵循自由概念"的道德实践.黑格尔也突破单从生产理解实践的局限性,把实践看作人在事物和环境刻上自己内心生活印记、使事物和环境变成人类"家园"的自由的对象化活动.这些,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形成产生提供了理论资源,而且为我们准确、全面、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提供了思想前提.马克思在继承西方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对实践范畴作了革命性的改造.他把实践确定为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石,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总根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最高本质;并且从人与世界的客观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客观关系入手,建立了统一的实践概念,即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内涵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方式,其表现形态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变革社会政治道德制度的革命实践,还包括感性个体的生存活动,即广大的人生实践.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等同于物质生产,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超越把实践单纯理解为物质生产的狭隘观念,在物质生产、革命实践和个体生存实践的总体关联着眼,才能真正寻找到审美活动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拒斥、批判正义,是一件值得反思和追问的事实.这一事实的背后隐含着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正义形成的认识社会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是社会生产而不是正义;物质 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正义的范式及其实质;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了正义内容的演变;正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正义决定分配.简言之,正义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