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歇后语是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独特的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已成为俗语翻译实践中的“瓶颈”。现讨论Sperber & Wilson关联理论和Gutt关联翻译理论的观点,并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翻译模式——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模式并通过对比分析来讨论汉语歇后语的翻译问题。关联理论对两个翻译模式都有着充分解释力。就歇后语的英译而言关联理论对间接翻译有着更充分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标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该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认为从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是交际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关联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人脑机制。文章阐释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该理论对商标词的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出发,用最佳关联的理论视角来看待翻译。关联理论在翻译的本质、可译性、重译、省略现象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解释力。它对文体翻译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及由于其自身理论的不完善而存在着的文化缺省等因素导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其关注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作为新的语用学理论,它对言语的交际与认知能够作出有力的解释。关联理论与翻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兼容性,因此它对翻译有着巨大的解释力。然而,关联理论无法解释所有的翻译活动,故关联视角下的翻译观必然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描述性称谓语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塑造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固定的称谓对象,常常给翻译实践带来困难.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方法,以贾平凹小说<浮躁>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旨在说明关联翻译理论对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文献表明,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有宏观上的理论构建,微观上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和中观上对翻译概念的剖析.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让关联翻译理论本身成了翻译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本文梳理了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一些研究作了粗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内涵,介绍了文化缺省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关联理论可以为文化缺省及文化缺省的翻译提供较强的解释力。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可以采取文化缺省翻译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关联翻译理论是认知语用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典范。将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文本解释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但对该理论本身的研究论著却相当有限。本文尝试从实践哲学视角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解读, 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三元对话交际、认知语境、意图观、最佳关联性及信度与效度分别与语言对话交往实践、生活世界、语言构成性规则与协调性规则、实践的动态性及交往语用等效进行比较分析, 印证该理论蕴含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在指导景区公示语英译实践方面有极强的解释力。尝试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阐释景区公示语英译过程,以更好地翻译景区公示语。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语际转换。而译者的任务是寻找译文与原文在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上的最佳关联。其中,文化缺省是跨文化翻译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最佳关联原则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可用来探讨文化缺省和翻译的方法,以实现原文作者的意图,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翻译中,译者应超越单维语言层面,寻求最佳关联,并获取最佳源文语境效果,以引发译入语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其框架下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的双重交际。因此,翻译也要遵守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分析霍译本《红楼梦》当中的隐喻翻译策略,指出,无论译者是采取直译或是意译,只要遵循关联原则,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同样的隐喻产生同样的反应,达到最佳关联就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4.
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的本质,同时还根据英、汉语在句型结构、文化内涵、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在关联原则指导下,依据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信息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有相当大的贡献,它能解释翻译的可译性、效度、重译等问题。然而,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内交际,而文学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跨文化交际,它涉及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等问题,其交际过程并非只针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是有距离的,它不能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影响很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众所周知,由于文化的差异,隐喻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因而翻译时很难处理得当,文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关联理论对翻译矛盾的启示进行了一些探讨。首先简要介绍了交际的推理特性、语境以及最佳关联等关联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翻译过程中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非共核文化概念的翻译上,最后通过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简约性,通俗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提出其英译时应遵循传情达意、简明扼要和保持风格的原则,并以2010年网络流行语为例,探究网络流行语直接翻译、间接翻译和创词翻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联翻译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将关联翻译理论与翻译过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理解和表达)相结合,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译者主体性与其误译现象之间的重要关系。在理解阶段,由于英专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译者的主体性,所以无法正确获得源语言的最佳关联,进而造成无意误译;而在表达阶段,英专学生或因对译语使用不严谨导致无意误译,或因无法逾越语言障碍而造成无可奈何的文字妥协。而译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能够在表达阶段将最佳关联在译语中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