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西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出土者减钟11件,藏于清西苑韵古堂,后散失于英法联军之役。今存世仅4件,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北中央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除最后1钟外,余各自全铭。其钟铭著录者甚众,①,今著录最为完备且较易觅得的,是《殷周金文集成》,见其1·193-202。 其钟铭元论长短,均有句作:“勾吴王皮然之子者减择其吉金,自作 钟。”其中“ ”字从“欠”,以一从“肉”、从“木”、从“佳”之字为声旁。诸家考释大体如下:郭沫若:当是鹞字之别构,从鸟榣省声,此读为瑶,瑶钟犹它器言宝钟。②董楚平从之。③陈梦家:此乃谣的假借字;谣钟犹歌钟。④施谢捷似乎是在不知陈说的情况下独立重新论证了此说。⑤唐兰:疑与汉四时嘉至钟之称“摇钟”同。⑥于省吾从之。⑦孙常叙:“ ”即古“应”字或体,  相似文献   

2.
一、是“魏献子”还是“魏庄子”近来翻阅王彬主编的《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所选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文中有“(?)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云云。我生活在石钟山麓的湖口县,自幼熟谙《石钟山记》,清楚记得原著作“魏献子之歌钟”,这里怎么写成“魏庄子之歌钟”呢?是编  相似文献   

3.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  相似文献   

4.
竟陵巨子谭元春评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史上有“钟、谭”之称,指的即是明代景陵人钟惺、谭元春,为明代后期党陵派文学之领袖。竟陵派,作为一个立意在革新、指归在变法的文学流派,睡武公安派之后,力换前后七子摹拟复古之颓风,力矫公安末流脓廓俚俗之流弊,力倡独抒性灵,寄意的深孤峭,自成一家风格。它不仅影响着明代后期整个文坛,其改革创新思潮的余风,甚至波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每当人们需要吸取、借鉴文学革新的经验教训时,往往就会自然想起这一流派的领袖──“钟、谭”,以期从他们那里得到启迪。然而,天下事有极妙者。对于党陵派的评价,却历来毁誉参…  相似文献   

5.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谭却贬多褒少。钱谦益、王夫之、顾炎武、朱彝尊、  相似文献   

6.
对“竟陵体”形成的原因,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一种是“救弊”说,一种是“得名”说。以上两说都有弊端。从“知人论世”之角度,通过对钟惺、谭元春成长环境、自身遭遇造成其“幽”“寒”心境的分析,探讨“竟陵体”形成的更深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六、灵台《毛诗·大雅·灵台》五章章四句.第一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第二章:“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第三章:“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第四章:虚“虞业维(?),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痈”.第五章:“于论鼓钟,于乐辟痈,(?)鼓逢逢,矇瞍奏公”.《小序》云:“《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按:小序立说极谬,非此诗之旨.  相似文献   

8.
李白《江上答崔宣城》一诗之系年,诸说颇不一致.有系于天宝初者,有系于天宝十二载者,亦有系于天宝十四载者.系年出入如此之大,又与各家对此诗中“谬忝燕台召”一句的理解不同有关.有谓其为“待诏金门之时”者,有谓其为“幽州之召”者,亦有“疑其为封常清之召”者.然按诸太白天宝间之行踪,上述各说均有扦格难通之嫌,值得重新商榷.兹先录《江上答崔宣城》诗全文如下并试作疏解,然后针对诸说逐一辨证.  相似文献   

9.
闻琴雅意     
《阅读与作文》2007,(10):49-49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呜,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  相似文献   

10.
一、于越族源越,金文作“戉”(者(氵弓)钟),或作“(戉阝)”(越王剑);文献有作“於越”、“於粤”、“粤”或“大越”的。卜辞有“戉”?段睦健吨泄ㄊ芳虮唷沸薅┍镜谝槐嗵岢?“甲骨文有戉国,疑即越国”。卜辞之“戉”,应属殷畿附近的方国,不会是东南沿海的越国。据胡厚宣《甲骨商学史论丛·殷代封建制度考》,此“戉”在北方?缎⊥鸵笮嫖淖旨妆唷肥章贾  相似文献   

11.
“岁赋其二”之争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岁赋其二”有两解。多数派认为“岁赋其二”表示一年缴蛇两次,少数派认为是表示  相似文献   

12.
发生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溯源的方法。其主要特点为由流溯源,由源及流,再由源流考察对象的发生发展。发生问题很早就为我国哲人所注意。荀子认为“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老子提出要“能知古始”,“以阅众甫”。(王弼注曰:众甫,物之始也。)先秦古籍中,谈“天地之始”、“万物之始”者甚众,尤其是《庄子》一书,不但对“有始者,有未始有始者”进行了探索,而且还追溯到“未始有夫未始有始者”,同时强调要“知其本”,“知其始”,“不忘其所始”等。如果说这些提法多是针对自然界中事物的发生问题而言,那么,后来清代浙东史学派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则更为明确地  相似文献   

13.
根据秦简的记载来看,国家发放衣物,既有收取费用者,也有免费发放者,不可一概而论。禀衣收费者,主要包括“隶臣有妻者”、“居赀赎债者”、“人奴妾系城旦舂者”等,同时,免费发放衣物的对象,主要有系城旦舂,隶臣、府隶之无妻者,城旦舂、隶臣妾之老及小不能自衣者,亡、不仁其主及官者等。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文字,是一种表意的工作,书法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它靠摹拟自然万象,获得了艺术形式,同时又因为是人的自由创造,而获得了艺术意味(内容)。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很好地说明了书法是自然万象之美和人内心之美的统  相似文献   

16.
复除,简称“复”,指依据法律规定或国君的临时诏令,免除人民应纳的租税和应服的徭役。它是伴随赋役制度而产生的,对赋役制度起一种补充和调节作用。复除最初称“施舍”或“舍”,《周礼》载:“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郑司农注云:“舍者,谓有复除不收役事也。”南宋徐天麟在《东汉会要》卷29中说:“汉之有复除,犹《周官》之有施舍,皆除其赋役之谓也。”春秋战国时,出现了有关复除的明确记载。如魏国考选武卒,“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相似文献   

17.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上引《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别材”、“别趣”之说,是最为后人争论之点。誉之者云:“宋人谭艺半陈因,独有沧浪得解新”;毁之者云:“目翳者别见空华,热病者旁指鬼物,严氏之论诗,亦其翳热之病耳!”追究历来对于严羽“别材”、“别趣”  相似文献   

18.
主语谓语之间有一个“之”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用例甚多,且出于不同之句型。自马建忠以来近一个世纪,学者们都相继论述过。《马氏文通》卷七“介字(之字之用)”曰: 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  相似文献   

19.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出自《难经》第十四难,“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的治损之法。故有养其四脏则心自安之说,然而其中“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更为心经病证之治疗大法。 “调其荣卫”之意,荣者营也,营气有荣四  相似文献   

20.
“仁”是中国哲学和儒家文化的内核,含义丰富而深刻。其虽复杂而多变,然亦整体而系统。不同视角,或有不同发现。以“易”观之,仁即是易道,不外“意-象-言”。仁之义,有浑全、有流行、有本体。或象之以春气,或状之以流水,其实,不过“生生”二字,此即仁之浑全。及其开显,则有流行三变:仁-义-礼。仁者,意也,仁之体;义者,象也,仁之道;礼者,言也,仁之事。三态流转,循环往复。其卷而藏者,方以智,超言绝象;其展而现者,行以勇,神妙莫测;其中而枢者,性以仁,寂然不动。故仁之本体,亦有三性:仁、智、勇。以上三者,即仁论之总纲,诠释之理路。由此,哲学之诠释便是大道之流转,真我之主宰。此以“意-象-言”这一本源为思维脉络、结构原理而展开的诠释,便是“意象诠释”。同构同源是其体,同构相推乃其用,中道圆融实其质。故曰其神圆,其道中,其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