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语录     
《女性天地》2008,(9):45-45
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贪多不务实是人生大忌 所谓的“大人物”使每个人觉得自己渺小,真正的大人物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伟大。 ——埃文埃萨尔  相似文献   

2.
拨算盘现象     
《职业》2012,(1)
指一些员工不会主动找事做,叫一声就动一下,不叫就不动,事事都需要老板千叮咛万嘱咐才会去做,不安排事做就在办公室傻坐,绝对不会主动找事做,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就像拔算盘珠子一样,拔一下才动,不拨就不动,这种“拨算盘”的现象在职场中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3.
董晨阳  樊明茹 《职业》2014,(28):26-27
好奇心是一个创业公司和加入创业公司的员工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在探索阶段,尚有很多资源需要被发掘,缺乏细心就会浪费资源。而对于一个企业的创建者,更应该拥有善心和诚心,做任何事都要抱着能够为用户带来好处的心态去做。用耐心沉淀产品,用信心争取资金、锤炼能力,坚持下去,就能做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创业的故事和心相关,分别是:好奇心、细心、善心、诚心、耐心、信心。大姨吗能够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4.
刘艳 《现代交际》2009,(5):35-36
人是一切生产力的源泉和决定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要学会尊重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要广泛吸收员工参与管理,提高员工参与意识,努力在事业的发展与职业的进步中,发挥员工的潜能,真正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昕 《职业》2003,(5):16-17
员工扯皮 老板之过在许多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往往存在一些类似情况:企业的老板总是抱怨员工工作责任心不强,办事一点儿也不积极,坐等上级布置工作,自己由于要不断地发布命令和指挥大家做事而忙得团团转,可企业中总有很多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人干,甚至连老板明确做出指示的一些事情好像也总是不能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而员工们则抱怨说企业里的分工太不明确,职责界限也不清楚,导致大家只能被动地听指示,上级安排一件事情自己就去做一件,上级没有交待的事情,责任心强的员工会自己找事情做,而主动性差一些的员工则在喝茶、聊天、…  相似文献   

6.
继续奋勇     
奋勇,是许多人都能做到的,而继续奋勇,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能做到继续奋勇的人才有资格走进真正的人生。 为了某一种暂时的目标去奋勇,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有些人为考大学而点灯熬油奋勇拼搏,可一旦考上了便大功告成从此60分万岁。而那些继续奋勇的人才会成为学者,成为科学家,成为有贡献的人。为了抗议别人的白眼和冷眼,一个很普通的人被激怒了,奋勇拼搏去为自己争一个高大形象,几年后苦尽甘来功成名就也觉得受人尊重了,于是不再奋勇了,躺在功名上睡大觉了。而真正有远大抱负的人,面对鲜花掌声和喝彩也会继续奋勇,因为他明…  相似文献   

7.
倪西赟 《职业》2012,(7):33
最近,公司要提拔我们部门的一个老员工任其他部门的管理员,这是件令人开心的事,但是我迟迟不能找到合适的员工替代他,公司只好从其他部门另选人。那个老员工知道后对我非常不满,我也很郁闷。在这之后,只要有新员工来到我的部门实习,过一段时间多数会申请去其他部门。老总不知从何渠道知道了这件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倪经理  相似文献   

8.
贾乙 《老年世界》2008,(21):25-25
做老人,好像是很容易的事,只需悠悠岁月将黑发染成白发这样一个过程就够了。然而会做老人,就不那么简单了。这要求老人要有慈爱的心肠,宽阔的胸襟,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处事艺术。人到老年,会不会做老人,还关系到能否真正享受子女对自己的孝敬。  相似文献   

9.
李泉 《中外书摘》2011,(2):57-58
在一份小报上看过,说人三十岁之前必须要做的几件事,有失恋、辞职、离家出走,等等,有点搞笑。不过,在某个年纪回顾一下自己生活的过往,想想自己在此之前的得与失,是应该做的事:回想自己人生的最大收获,是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事:读书。纵观个人史,本人的“肩蒙”阶段总是要比别人晚。别人早早就明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我还游手好闲、  相似文献   

10.
最好的年龄     
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电视节目主持人拿这个问题问了很多人。一个小女孩说:"两个月。因为你会被抱着走,你会得到很多的爱与照顾。"另一个小孩回答说:"3岁。因为不用去上学。你可以做几乎所有想做的事,也可以不停地玩耍。"一个少年说:"18岁。因为你高中毕业了,你可以开车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管理是重要环节。员工不仅相貌不同,而且能力水平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开发人力资源,真正做到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就必须掌握员工能力及能力差异的有关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能力的分类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人顺利地完成某种心理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条件和心理特征。能力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2.
有个男人在大街上跟人吵架动刀子,被抓进了监狱,妻子拉着横幅四处上访。有人说这是个好老婆,为了老公敢上前线。也有人提出了小小的质疑:俗话说“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与其事后又哭又闹地找人讲道理,不如平时多劝劝老公多忍多让。老婆是干什么的?是压事而不是闹事的,你平时不未雨绸缪,遏上事又胡来一气显得多勇敢似的。做妻子的,贤惠比勇敢重要。  相似文献   

13.
《职业》2013,(34):79-79
内容简介:让你该做的事只剩下20%欧美知名企业顾问路易斯·卡夫曼在全书开篇就指出了企业管理者如今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别再给员工讲道理了,没人听!”传统管理模式都是从问题着手,接下来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才开始探索将解决方案转化为实施步骤。这一因果关系模式在解决简单的“事”时,可能非常有效,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比如一个团队捏合、协作的问题时,就可能无法清晰描述问题,并诱发更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太太作证     
周剑倩 《老年世界》2010,(21):34-35
邻居白琼怀疑是大楼里的人将她丈夫被关押的事,捅到她患有心脏病的姑妈耳朵里去的。 看着危在旦夕的姑妈,白琼十分生气决定查个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15.
在灾难片中,我们看到了世界末日的恐慌。 可曾想过,假若那天真的来临, 你是否还有些事是一直想做又未曾做的, 想要不留遗憾,那么现在就去完成那些事吧。  相似文献   

16.
"事去心止",看上去简单的4个字,做起来却难。本来很有希望做成的一件事,突然成功的可能性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灭了,那种心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事去心止"的。惋惜是必然的,叹息命运不公、造物弄人。可是,当一切都归于平静之后,除了"心止",我们还能怎样呢?  相似文献   

17.
做更多的事?还是让更多的人做事?所有人都知道的正确答案是:做更多的事是终极目标,让更多的人做事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必然路径。 然而,在公益圈十年的摸爬滚打让我知道,“做更多的事”和“让更多的人做事”对于把公益当事业的人来说,是一定会碰到的一个两难选择,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潜在的。只要回头体味一下自己经过的辛酸苦辣,就能发现这个选择曾经让我们花费过一些心力,  相似文献   

18.
胡万里 《老年世界》2008,(23):24-24
老人退休后,各人都有自己的一些打算。比如有的想外出旅游,有的想上老年大学,还有不少人想养花钓鱼,修身养性;或打拳做操,增强体质。总之,退休老人想要做的事还很多,哪能只是替子女照看孩子。儿女们要多为父母着想,尽可能提供条件让老人有更多的生活空间,使他们真正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19.
如果要你在十几天之内,行几千里路,结识几百个人,吃几千次闭门羹,从城市到乡村,去体味辛劳与充实,经历失落与沮丧,也感受希望和振奋,你愿不愿意?而这,就是我们在2005年暑假所做的事——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  相似文献   

20.
江婷 《职业时空》2005,(18):66-67
在企业中,管理者最为关注的是员工是否忠诚于企业,而很少会考虑员工为什么不忠诚于企业以及企业是否忠诚于员工的问题。国外有学者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忠诚远比员工忠诚重要,甚至可以说企业忠诚在某种程度上是员工忠诚的基础。《成功之路》一书的作者罗伯特指出:“生产率这件事,并不在于日本人有什么奥秘,而纯粹是在于人们的忠诚心,在于他们经过成效显著的训练而产生的献身精神,他们个人对公司的认同感”。那么企业到底用什么来赢得员工的忠诚?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企业不能一面要求员工对己忠诚,一面又做出损害员工利益的事情。事实上,企业只有“以心换心”,用企业对员工的忠诚来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换句话说,企业管理者在要求员工忠诚时,必须首先忠诚于员工,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