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28-1932年(民国17-21年)陕北遭受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旱灾,大旱灾使该地区出现了持续的生存危机。旱灾引发了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这对人民的生活条件造成了重大创伤,而地方官吏及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致使灾荒进一步加剧。大旱灾不仅对当时的陕北社会影响重大,而且对以后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灾荒致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陕北生态环境和植被进一步恶化,人口和劳动生产力锐减,同时使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这为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以及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代陕北灾荒频发,且不断加剧,其惨状目不忍睹。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陕北生态环境长期遭受人为破坏是造成灾荒频生的主要原因。1.不绝的战乱是破坏陕北生态环境,引发和加重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2.无节制的乱砍滥伐是破坏陕北生态环境,引发严重灾荒的一个根本原因。3.掠夺性的垦荒使近代陕北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4.灾荒频发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往复不已的恶性循环。认识到这些,对我们理解今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着灾荒的威胁,救荒成为历代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政。因此灾荒史研究便具有了鉴往知来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由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8月出版的《山东近代灾荒史》一书,便是一本富有特色的创新之作。本书主要研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大约一百年间的山东灾荒及其治理情况,全书正文分为七章,文后附有山东近代灾荒年表。第一章为山东近代灾情概述,简略介绍了山东的地理、气候状况,对山东近代的旱灾、洪涝灾、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总体介绍,并将灾害按受灾范围和破坏程度进行划分。指出山东近代…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移动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及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不断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人口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了。在重灾打击之下,近代安徽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灾害造成人口数量下降,自1868年至1949年,安徽人口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灾害还使许多人远走他乡。近代安徽的灾荒移民,既有省内区际的流动,也有省际的流动。省内流动的首选目标是城市;在省际流动中,皖北灾民多逃往江苏、河南等省,皖中灾民多跨过长江迁向皖南地区。不仅如此,因灾荒导致社会经济的落后、生活水平的下降,致使人们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7.
清代宁夏地区是全国灾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荒的发生有其自然成因,但社会成因更为主要.环境破坏、粮储不足、腐败、战乱等社会因素使人民丧失了抵抗灾荒的能力,人民饥馑潦倒,政府财政窘困,最终导致灾荒频发.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的灾荒层出不穷。这其中既有明清“小冰河期”结束时候的气候因素,也有着上述两个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所导致的因素。由于赤峰地区和通辽地区二者在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都非常类似,所以二者的灾荒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二者亦有一些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的灾荒层出不穷。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地区的灾荒情况无论是数量、规模、烈度远不如其他两个东部盟市,而且灾害发生的原因也不同于赤峰和通辽地区。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1900—1949)苏北淮河流域内多次遭受洪涝灾害和旱灾的侵袭,水灾发生的频率高且破坏力大。水灾频繁的原因不仅与季风气候、黄河夺淮等自然条件有关,同时也与近代以来人为决堤、治水不力等因素有关,这其中1931年的大水灾影响最为深远。旱灾的发生频率要低于洪涝灾害,且多发生在夏、秋两季节,尤其是1929年旱灾最具代表性。水灾和旱灾给近代苏北淮河流域带了巨大影响,使得流域内的经济失序,生产生活遭受打击,水旱灾害发生的同时也易带来各种次生灾害,同时水旱也破坏了苏北淮河流域内的社会秩序,对社会稳定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政府时期的河南连年灾荒,多灾并发。灾荒不仅破坏了河南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河南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考究河南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了河流较多、气候过渡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水利废弛、栽种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破败。今天,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并优化种植结构比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应是历史提供给河南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1927~1937年的河南连年灾荒,多灾并发,灾荒不仅破坏了河南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河南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考究河南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了河流较多、气候过渡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水利废弛、种植结构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破败。今天,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并优化种植结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应是历史提供给河南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1942-1944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面对发生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成立了各级救灾委员会,树立了"党领导,民自救"的救灾理念,实行广泛的抗灾动员,充分调动了各阶层救灾的积极性。结合边区的实际情况和斗争需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救灾政策,开展生产自救和社会互助,使边区渡过了这场自然灾害。针对因灾荒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边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力图解决疫病防治、土地买卖以及人口买卖纠纷等问题,来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调动内部力量进行救灾渡荒活动,对当今的救灾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朝后期湖南旱灾大多为插花性干旱,较少发生全省性大范围干旱。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与干旱延续的时间成正比。若发生在春季耕种期会延误农时;若发生在夏秋农作物生成期会导致庄稼失收或绝收;旱灾造成粮价上涨,还会诱发疫灾和蝗灾;严重的旱灾可能威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人口死亡、社会恐慌和动荡。  相似文献   

16.
略论明代陇东地区旱灾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的陇东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之一,尤其旱灾频繁,特别是在明代。明代陇东地区的旱灾呈现出频繁发生,旱期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破坏大等特点。为了进一步了解明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的情况,有必要对整个明代陇东地区的旱灾特征做深刻细致的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发生灾荒的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这不仅受河南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且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掠夺使得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战争频繁,加重、制造了灾荒;吏治腐败,水利设施长期失修,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济,等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相侵袭是造成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荒多发的区域,有关灾害的记载内容丰富而久远,晚清也不例外。举凡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而且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极为严重。造成晚清淮河流域灾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诸多社会因素,如政府的腐败和人口增加的过快等。研究灾荒史不仅对掌握和理解过去的历史十分重要,而且对今天的建设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概要地介绍了中国近代自然灾害的历史面貌,灾荒与近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清朝政府的救荒对策。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的贵州是一个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的省区。这时的贵州灾荒具有年年有灾、灾害种类齐全、灾荒程度严重等方面的特点。究其成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社会条件因素。前者包括多峻山、梯田,少河流、平原,多草房木屋,多火灾、虫灾发生的有利环境等方面。后者指政治的不良、劣绅奸商的欺压盘剥以及农民本身素质的低下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