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基于社会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海洋社会的提法有些勉为其难,因为其主要的群体互动地域不在海洋,而是岛屿与海岸带等附属于陆地的区域。同时所谓海洋社会的各种互动关系,也往往主要是陆地人群互动关系的延伸。由于海洋是人类长期实践的场所,尽管海洋社会概念值得商榷,但海洋社会学却可以独立成学。犹如医学社会学等以研究对象为特征表述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一样,海洋社会学是研究人们基于海洋的各种互动关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是在海洋世纪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现有的开发行为使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应的管理体制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效,无法根本改变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本文从作为海洋社会学组成部分的海洋生态文明研究着手,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用社会学的视角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效应进行解析,以期完善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3.
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正确理解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业务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海洋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翼,推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对浙江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内涵丰富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构筑功能耦合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主体系统、搭建联动多元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载体体系以及建立持续长效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对于海洋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海洋人类学(Maritime Anthropology)才正式诞生。所谓海洋人类学,就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海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的视角,突出海洋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尤其认为海洋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有其不同于内陆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文化规范。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环境和文化独特性,不仅是人类良性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前提,也是处理人类与海洋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虽然艺术教育现象古已有之,但艺术教育问题却消融沉默于教育学科和美学、艺术学科,系统的、科学的艺术教育学体系一直没有得以建立。社会文明进程为艺术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艺术教育学的概念、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论述了它的建立对于素质教育、社会文明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文明开发与管理海洋的海洋实践行为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海洋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将海洋伦理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目前学界对海洋伦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成熟的研究内容。本文以海洋伦理的内涵及建构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一系列海洋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总结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在阐明海洋伦理的内涵包括公共行政伦理、公共伦理和生态环境伦理的基础上,从个体、公众和组织三个层面进行海洋伦理意识、海洋伦理制度、海洋伦理社会以及海洋伦理精神四个方面的伦理规范体系建构,为规范人类海洋实践活动探寻自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期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完整。  相似文献   

8.
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不少,但在理论建设上还存在学科性质不明、概念内涵不清、研究对象界限模糊、研究范围过宽等问题,使学科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文章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虽然是近年来才形成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但其思想在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中却源远流长。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概念的内涵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海洋社会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共同体.而学科范畴的偏离和学科理论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核心因素.关于学科范畴的偏离,需要加强学科意识和学术研究的社会学化.而学科理论建设需要科学共同体走出宏大叙事、走向田野、走向理论演绎.海洋开发提供了海洋社会学与主流社会学的对话平台,其中,海洋开发政策的自下而上考察、海洋开发中的生态破坏、低水平开发和石油泄漏提供了关键性的平台.海洋社会学重在研究海洋开发的社会机制、社会过程与社会后果,同时需要关注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的建制历史虽然只有百余年,但是却有6000多年海洋文明历史的深厚积淀。在“Q”形青岛滨海文明带上,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胶州三里河人,是我国最早闯荡外海的航海者;2200年前从琅琊启航的徐福船队东渡,是史书上记载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海上远航活动;千帆云集的北宋密州板桥镇,是我国北方唯一设市舶司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大口岸。在以往打造“帆船之都”过程中,对具有深厚积淀的青岛海洋文明历史鲜有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在后奥运时代,对悠久的青岛海洋文明史进行一些渐次深入的探讨,以增强“帆船之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应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务必从我国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把握这条曾经的文明、和平与开放之路,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与价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动力源之一,是深化全球发展区域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别要注意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功能、构建国际新秩序功能和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环中国海是古代世界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环中国海的视野克服了以王朝正史为核心的传统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错误海洋观。传统史学以中原遥望四方、从陆地鸟瞰海洋的中心自居,代表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古代帝国的话语,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大陆性与海洋性二元共存的史实,造成海洋文明史认识上的边缘、附庸和汉人中心论的偏颇,无法捕捉到海洋世界的真实历史及其人文价值。以几何印纹陶遗存为核心的中国东南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与东南亚、大洋洲土著人文关系密切,展现了善于用舟的百越—南岛土著先民文化传播、融合的海洋性人文空间,明显区别于北方华夏的大陆性文化体系,是失忆于汉文史籍的环中国海海洋人文土著生成的考古证据。汉唐以来,环中国海成为世界海洋商路网络中最繁忙的段落,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香瓷之路、茶叶之路的起点,从海洋族群变迁、东南港市发展与基层海洋人文的土著特征看,被传统史学誉为汉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实际上是对史前、上古东南土著海洋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多式联运的兴起使各国对于国际运输法统一的呼声愈加高涨,海商法中的运输法律将成为国际多式联运公约的制订基础,在国际运输法统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UNCITRAL运输法草案》虽以海运制度为主体,但已从适用范围和调整主体两方面突破了原有海运公约的性质,在体现国际立法新趋势的同时,也使海商法“上岸”从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国际运输法下的海商法上岸方式对我国海商法上岸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我国海商法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扎根于现实需要,并拥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互信,深化涉海领域务实合作;经济上注重发展海洋经济,使其更好造福于人类;安全上树立海洋安全共同体意识,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文化上坚持和谐包容理念,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交融;海洋环境保护上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该论述意义重大。通过加强解读和宣传,推动该理念融入海洋规则制定,深入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海洋文化的交流,探索构建区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多种途径,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16.
海事优先权制度是海商法上的一项核心制度,也是调整各国海事贸易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南非海事优先权制度具有多元化的法律渊源,但英国法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法律,在司法判例中,多项海事优先权纠纷,法院要直接适用英国法处理,这对合宪性是一大挑战.南非海事优先权的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利于抵押权人和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实现,也与海事优先权制度的国际发展趋势相背离. 由于海事优先权制度识别程序的复杂性,使其认定充满着不确定性.我国与南非进行海事贸易交往时,对此应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趋利避害,切实维护我国海事贸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海作为作为国际航道,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多样的水下文化遗产,国家立法对这些沉船、淹没的古城、港口等水下文化遗产保存着的地域历史和海洋文明缺乏有效保护,通过文献梳理和比较评述,对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相关的立法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海外非法跨境贩运走私和拍卖使国家法律制度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水下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复杂性导致南海区域合作保护中产生主权问题,南海区域的政治分歧与经济竞争给国家层面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带来困难,中国南海沿线水下文化遗产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深层的必要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开展,中国与南海沿线各国应在国家立法层面探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合作策略,沿线国家应建立合作机制,缔结关于水下文化遗产的协议或行为准则,应互相沟通和合作挖掘水下文化遗产,进行水下考古学管理和保护方法的学术培训,应建立南海区域水下文化遗产数据库,提供关于共同的水下文化遗产信息,每个国家有义务与区域中的其他国家分享信息,有将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和活动报告和通知给其他国家的义务,还应有协调国家计划,磋商与协调南海沿线国之间的合作方式与内容并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18.
海洋文化和草原文化孕育了不同伦理意蕴的神话:以海洋文化为依托的古希腊神话和以草原文化为依托的蒙古族神话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文明底蕴不同,在民族精神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现为古希腊神话对智慧与理性的崇尚与追求,造就了西方人勇于冒险和探索、追求个性、崇尚英雄、但对神的道德品质却并不苛求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而古代蒙古族神话,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即尚德与求善的伦理倾向,又不乏古希腊人勇于冒险、崇尚英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和游牧文明特质:开放、商贸、流动、诚信等。蒙古族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源于万物有灵论,但是却具有操守自然和僭越自然两种不同的伦理旨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的中心城市多分布于大陆内地,但自19世纪以来的两百年间,在海岸线上出现了众多的中、大及特大城市,构成为一条蔓延1.8万公里的海岸城市集合群。中国海岸城市带的形成,不仅带来了国内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刷新了中华传统文明中的海洋篇章,也将对于21世纪的东亚地缘政治以及全球化国际关系诸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影响,值得从多重角度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文明各要素的辩证运动构成政治文明发展的内部动力;其他政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