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发现式中学历史教学基本模式应有创设情景(激疑)、发现问题(设疑)、合作探索(释疑)、评价总结(提升)四道程序.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有问题探究型、观点辩论型、史料考证型三种变通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应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阅读工作坊的基本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工作坊(reading workshop),是美国一种比较常见而成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工作坊中,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real readers),依自己的选择来阅读,以自己的速度来阅读并与人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与他人互动、分享资讯、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教师则在此情境中说明学习的内容,并协助学生与同伴讨论沟通,而逐渐使学生成为自我引导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深化对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从演示实验作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规律和一些做法中体现如何激疑与探究 ,从而提高和加强演示实验教学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上,尽管许多老师也注重问题教学引入、以疑激趣,提出一些问题或情景让学生回答或讨论,但传统的课堂参与机制容易造成一方面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导致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化",使教室里常存在被遗忘的"角落",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本文结合实际,对高中政治课程教学长效性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激疑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主体参与、大胆猜想、变式训练等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设疑—研讨”教学模式 ,并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 ,通过设疑、讨论、总结和评价四步教学法 ,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田润波 《新天地》2011,(10):238-238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医激趣,以疑促思。  相似文献   

8.
在文本阅读与批评开放的文化观念下,文学教师应把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将文学课堂搭建成一个文学对话的平台.研究性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是支持这一文化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根据文学的教学特点,研究生的文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并最优化了开放课堂学习(open education),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小组合作学习与习明纳课模式(seminar),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课堂讨论来获得文学审美与批评认知.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唤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更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读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习中,“疑”的存在和解决,新疑的产生和再解决,使人们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迈进。同时,学习上的“疑”与“趣”又是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疑虑和喜悦,是每一个学习者共有的体会。疑是思维的发端,积疑而解则生趣。而趣与疑的存在,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且能以此为基点,举一反三,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解疑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矛盾体,解疑的关键在于学生充分的讨论。因为学生的讨论可使问题情境中的…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过度弘扬所陷入的理论困境,以及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无度发挥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致力于解构作为现代主义深层本质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解构现代主体性的同时,又努力在现代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后现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5.
16.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