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3.
那薇 《中州学刊》2003,(4):147-151
道家强调在生存过程中的不沾滞利害、不关涉物我对立的生死一如的境域。海德格尔认为人是会死的走向终结之人 ,是在时间中生存着的人 ,是把生命整体带入生活每一瞬间的人。  相似文献   

4.
沙家强 《兰州学刊》2008,(2):199-201
存在主义死亡观将死亡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论观;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进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死亡观。依据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绵延。由此我们认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乐观的死亡观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死亡是贯穿他整个生存论哲学最基本的观念 ,对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讨论 ,揭示了死亡的生存论意义 ,不仅为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提供一个先行的条件 ,而且也为伦理学中有关死亡的争论提供一个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6.
张芸 《南方论刊》2007,(1):49-49,48
从古到今,死亡的解释芸芸种种。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能在诸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在于他从存在论的角度去领会死亡的。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独特的,他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以认识论为根基来探讨死亡的路向,从比认识更为本源的人的生存出发来思考死亡问题。海德格尔生存论的死亡分析,不但使死亡从“不在场”的遮蔽状态中释放出来,是其所是的敞开自身(在场) ,而且使此在通过领悟自己的有死(限)性而获得了生存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在道家和海德格尔那里,情绪状态是人存在并且不得不存在的方式。如同人可以本真地存在也可以非本真地存在,但人不能不存在,人能够被恬淡素朴的情绪主宰,也能够被喜怒哀乐的情绪弥谩,但人不可能完全不被情绪笼罩。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情绪状态更为原始,更为本源。道家与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从人的存在出发来展开世界、洞察人与世界万物的本质,因此他们都以浓厚的兴趣阐述了人的情绪。  相似文献   

9.
彭公亮 《云梦学刊》2001,22(6):31-34
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道家思想有一种“非血缘”的亲和与相通,这尤其体现在中国道家的“道”的本源性意义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的本源性意义的相通。“Ereignis”可以译为“自然”。  相似文献   

10.
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从而使此在向死而在。揭示死亡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澄明此在的过程;澄明此在,其最终的目的是澄明存在本身。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所做专题性阐释的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