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能源与非能源要素替代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1985-2008年制造业分行业中要素自价格弹性以及能源与非能源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测算分析,发现能源的自价格弹性要明显地高于资本、劳动、原材料的自价格弹性,资本与能源之间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劳动与能源之间呈现CPE互补或MES替代关系,原材料与能源之间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这种能源替代关系的研究表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价格的方法来促进资本对能源的替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另外针对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间不同的要素替代弹性,提出了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2.
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边际效用弹性与中国能源消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遵循Hicks的"引致创新"思想,意味着技术进步偏向于节约"能源"要素。本文从技术外生和技术内生两个层面以及"自主式"效应、"干中学"效应和"巨人肩膀"效应三个维度勾勒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并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系统剖析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耗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边际效用弹性为切入点,利用2002—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结论。研究揭示: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耗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的提高,能源消耗先增加后降低,蕴含主导力量由"回弹效应"演变为"节能效应";边际效用弹性放大了能源回弹效应,意味着边际效用弹性推迟倒U型曲线拐点的来临。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除了着力推动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和理顺能源价格机制之外,还需要合理引导社会消费观念,使得边际效用弹性维持在合理区间,从而有效限制能源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3.
资本-劳动替代的技术特征及其对扩大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替代劳动取决于技术因素和两者相对价格的变化,是一国工业化阶段必然经历的过程。由于体制和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扭曲等原因,我国出现了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导致经济高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资本劳动替代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体制特征和时序特征,针对资本一劳动替代的技术特征,采取打破行业垄断、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和发展有较小替代弹性的产业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有利于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1980—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投入—产出的数量和价格数据库基础上,估计了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CES生产函数,通过比较不同函数形式下的估计结果后发现:(1)(KE)L函数形式较符合中国工业部门的实际情况,且工业部门的资本—能源替代弹性的估计值为0.32,合成品—劳动的替代弹性的估计值为0.22;(2)(KE)L函数形式下,中国工业部门能源CES生产函数中的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率的估计值为2%,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率的估计值为-4%,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率的估计值为6%。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利用DEA模型下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山东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运用Tobit模型对山东省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山东省能源效率主要受六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能源相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市场化程度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为反向影响。提高科技转化率、优化产业配置效率、调整能源相对价格、强化能源替代性等有助于山东省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能源直接回弹效应经济学分析:微观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回弹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经济增长和能源供给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 对于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 在能源回弹效应领域内, 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分类方法, 其定义和术语也不完全一致。针对该问题, 对国内外关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各种定义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对能源直接回弹效应的机制进行经济学分析, 从微观角度更透彻地理解直接回弹效应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并根据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内涵, 分析当空调的能源效率提高, 会对能源消费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存在, 能源效率的提高, 不一定会使能源消费量减少, 从而更好地理解回弹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小还是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以上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可以促进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结合我国能源消费与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运用可计算非线性投入产出方法,就能源价格对要素投入替代的影响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认为,能源价格的提高引起大部分行业要素投入替代,高耗能行业的替代弹性大于其他行业;能源价格的提高对我国大部分行业的技术升级有促进作用;能源价格提高引起行业产出价格上升,但半数行业的产出量并不会下降。本文对利用能源价格调整促进行业发展提出了相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粮食生产既是产生能量物质,也是消耗能源的过程。在当今全球性能源紧缺、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从能源视角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能值核算出发,对主要投入的能源要素进行无量纲整合,在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运用改进的随机前沿(SFA)模型对粮食生产的能源效率变化进行实证分解,并进一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粮食生产能源效率变化进行解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能耗上升但相应能效却呈现周期式下降;劳动力产出弹性的短期负作用会在长期农村劳动力流失中逐渐消失,能源要素产出弹性显著,人力资本的提高、有效灌溉率的提高、粮食补贴政策的积累效应能对技术效率存在不同情况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率、劳动和土地替代变化率的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效率的发挥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方法对“能源效率”的内涵刻画不够深刻,将资本、劳动力、能源等要素的互相替代效应纳入到能源效率的测度模型中,利用DEA的方法测算1999—2009年我国34个工业行业的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环境规制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工业行业整体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环境规制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对我国工业行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作用途径有所差别。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我国工业行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80-2016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年度电力消费数据,采用H-P滤波技术对中国电力消费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轨迹进行刻画,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MS(n)-AR(p)]模型分析中国电力消费周期在各区制间的动态转移过程,识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消费周期的路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5年中国电力消费周期的区制分布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电力消费增长率的波动程度自2003年明显缩窄,且从2007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2)中国电力消费周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向着其收缩期和扩张期跨越。且中国电力消费处于"低速增长区制"的年份往往对应着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趋缓的大环境。(3)2014-2015年中国电力消费向其收缩期转移的迹象明显,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中国电力消费整体上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研究和提升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日益显著。选取中国2003—2014年的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利用DEA方法计算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中国的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区域差异。此外,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还存在着绝对收敛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对外开放程度呈倒U型关系,与服务业国有化程度呈负向关系。服务业自身发展及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与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升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需要政府减少对服务业的干预,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分区域、有选择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出口贸易碳强度指标,将出口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置于同一分析框架,研究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在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出口贸易碳强度演变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不同参与全球价值链指标对中国整体与细分行业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及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行业主要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更深而服务业位置指数更高;中国整体出口贸易碳强度以2005年为界先上升后下降;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与服务业出口贸易碳强度水平差异明显。除位置指数外,全球价值链前向与后向参与度、前向生产长度和深度GVC指数对中国整体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均为正,且深度GVC指数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后向参与度和前向生产长度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促进作用减弱;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位置指数的提高会进一步降低出口贸易碳强度,资本与知识密集型行业深度GVC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拉动作用减弱。规模效应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结构和技术效应均会降低前向参与度与深度GVC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正向影响。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降低中国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工业行业碳强度变化的成因,基于Kaya恒等式的碳强度分解,以碳强度表示产出,以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为投入要素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通过各要素的碳强度产出弹性反映各要素对碳强度的贡献;并运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碳强度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抑制了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增长,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拉动了碳强度的增长,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对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影响显著,因此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关键在于减少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起直接抑制作用;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量对能源消费结构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起直接抑制作用。可见,工业行业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较强,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5.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的经济数据拟合较好,可用来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利率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适宜的,泰勒规则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利率冲击通过影响资本投资价值进而投资而对产出产生影响,消费的传导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分工背景下,提升产业价值链地位,破解低端锁定困境,既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从国内制造业价值链、产业全球价值链及贸易结构等宏观层面,探究中国钢铁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下的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并聚焦于国际大型钢企,挖掘其微观原因。研究表明:钢铁产业处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近乎底部的位置,虽然增值能力总体有所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制造业价值链与钢铁产业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微笑曲线”表明,中国钢铁产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国内外的双重挤压,产业升级压力巨大;国内议价、盈利能力普遍较差,下游业务联动不足及竞争优势缺乏是导致国内大型钢企的价值链低端锁定主要原因。目前而言,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与价值链低端锁定相互强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此为背景阐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重点行业发展前景,通过不同情景下的预测分析,探讨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路径与趋势。根据预测结果,经济承压对各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存在普遍影响,尤其是煤炭、黑色金属冶炼和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呈下降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到2030年,中国GDP将达到171.97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水平),能源消费总量约57.09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占比将不断下降,清洁能源占比预计达到41.7%。根据预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在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合作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7年中、美石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回顾,研究中、美石化产业链的差异,经分析2017年影响石油生产行业、油服行业、炼油与化工行业、储运销售行业及一体化公司业绩的因素,发现美国石化产业链整合度较高,石油巨头业绩突出。对中国2018年石化产业的前景作出预测:在国际油价小幅上涨的走势下,石油生产行业业绩向好;油服行业承压,破局困难;炼化行业保持盈利;储运销售行业业绩弹性小;一体化公司业务结构优化升级,业绩保持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国钢铁行业耗能高、CO2排放量巨大、严重供过于求导致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推行了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以及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等政策。借助长期能源规划平台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建立了LEAP-Policy模型,通过构建1个基准情景和3个政策情景来模拟分析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效果,并探索2015-204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发现:中国钢铁行业存在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4个情景的节能减排效果排序为:碳交易市场情景(ET)> 缩减产能情景(CEC)> 技术推广情景(TI)> 基准情景(BAU)。碳交易市场情景(ET)204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为49亿吉焦,CO2排放总量为3.61亿吨,分别比基准情景(BAU)降低了60.5%和68.4%,节能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如果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得到有效实施,中国钢铁行业未来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