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认为 ,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小说”概念实际上有违于小说创造的音乐学原则 ,只不过代表了小说史上某一种复调小说模式 ,可称之为“对话模式”的复调小说。鉴于此 ,本文将另一种基于音乐学原则的小说形态汇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概念 ,并对文学史上复调小说的成就别为两类 :一类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对话小说 ,另一类是德·昆西、福楼拜、乔伊斯、赫胥黎、昆德拉等人的以对位原则为基础的音乐小说。  相似文献   

2.
复调叙事不仅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艺术形式的革新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也是其勘探人类存在的多重维度和本质的叙事方式之一。正是透过其多视角、多时空、跨文体的复调叙事,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错位性和混合性,也正是这种看似纷杂、混乱的复调叙事,映射和支撑着人类对自我后现代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并非巴赫金理想的复调小说,陀氏的小说只是部分地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观.由此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理解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曾祺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体现了他对当代性写作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在对传统小说文体观念批判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直觉的表象的真实;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小说与其它艺术门类、中外古今文学传统及作者和读者关系;在题材、结构、人物塑造和小说语言四个方面的小说文体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写作理论认为,既住的文学和文化布满了男权意识.女性作家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独特的叙说策略.本文结合巴赫金"复调"/"对话"等小说理论解读梅娘的两篇小说,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揭示了梅娘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及对男性社会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分别从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对话性艺术语言以及双声语的话语形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又不同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进而探讨复调小说理论在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遭遇"中,进一步拓宽其理论边界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理论指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实际上是一部综合了四个声部(文类)的复调性作品.本文重点剖析作品的中世纪传奇文学声部,从理论角度阐述主人公骑士般的传奇经历和爱情故事.限于篇幅,本文略论作品的其他三个声部阿尔杰传统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分析表明,这部仅有五万英文词的名著的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所引进的足足四个文类的思想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分析元小说,指出元小说处于小说与评论的边界,艺术与现实的边缘,其本身是艺术与现实对话交流的结果。本文旨在为元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俄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巴赫金根据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套新的诗学语言,即“复调”小说理论。本文对当下广受争议的“复调”小说中的“客观性”做了探讨,提出“客观性”的形式代表了内涵,“复调”小说的终极意义是哲学性的——给予人物发言自由,尊重每一个人,人人平等,最终促进和谐发展结论。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著名 ,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表现为人物与他者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11.
论米兰·昆德拉的幽默小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与幽默的结合,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在认知世界与人类自身方式上的相似性。昆德拉的幽默感,既承传了捷克民族幽默与随意的天性,又来自他对处于"极限悖谬"时期现代人类境况和命运的深思。"昆德拉式的幽默"除了揶揄、谐趣之外,更多的则是基于"诗性沉思"的自嘲和反讽。这种由睿智反讽、深沉感伤和冷峻怀疑交织而成的形而上幽默,被昆德拉有效地用来表达存在主题,并抗拒政治、道德等种种强制力量对人类自由精神的入侵。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丰富的隐喻,既是特定文化语境中充满诗性智慧的叙述策略,又包含了这一诗意表达所蕴含的内容.昆德拉移民法国前后的几部作品,便集中反映出"遗忘"的隐喻题旨.<为了告别的聚会>传递的是昆德拉作为移民作家即将流亡的信息,<笑忘录>则集中反映他初居外国后的体验和心理,二者反映作者由特定历史时期的"有组织遗忘"引发出的存在思考,以及在异质语境中的文化陌生感与写作危机;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无意识遗忘",进一步显示遗忘的人类学本质.昆德拉借助于对"遗忘"的隐喻表达,探讨人类彼此确认的问题,有效阐释了一系列重要的存在主题.  相似文献   

13.
昆德拉小说《慢》既是“思性”的,也是“诗性”的。“思性”指通过诠释“快”、“慢”、“舞蹈家”等主题词,追问人类存在的可能性,“诗性”表现为对简约、复调、游戏等小说艺术精神的表达。思与诗围绕存在,三位一体抵达昆德拉独特的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14.
流亡状态下的个体把追寻自我的认同作为生命的本能,但认同的过程必然有其复杂性,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就呈现出个人核心的单向认同、价值核心的双向认同和双重身份的去核心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模式,这些认同模式象征性地反映出米兰·昆德拉对现代性社会下的时代和个人身份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复调"是西方结构主义文论家关注的话题之一。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正好契合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叙述声音的多重性、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入手,揭示该小说所具有的复调特征,进而发掘其丰富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复调小说--王小波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小波小说包含了两个基本主题.一是从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立场对反人性的社会政治,对专制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运用写实、反讽和黑色幽默的艺术方法,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本人的声音和意识,是理性的.一是用性社会学、性心理学知识探索人的性爱关系,主要是展示虐恋行为和虐恋幻想的各种形式,一般是非现实的,是作者艺术想象的产物,但传达出的虐恋倾向并非作者本人所具有,而属于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是非理性的.这两个主题类似复调音乐的双声部,既独立又关联,结合成一种特殊的非对话体的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昆德拉作品中为丈夫或儿子而存在的两类女性形象的解读,在透视昆德拉作品内涵的同时表达了对当下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8.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朽>以不同个体对"不朽"的态度为主题,展开了一部关于"不朽"的音乐变奏.一直以来,人们既以"不朽"对抗必死的命运,又把它作为对生命意义的回答,甚至是生命价值的最高确认.然而,现代语境下的"不朽"与古老意义上的"不朽"有很大的不同.古老意义上的"不朽"乃是承认"不朽"超越世俗历史,跨越人的智性之域.而现代人追求的"不朽"意味着融入世俗历史,一再被人"记起"与"翻看".<不朽>正是以现代西方人与原本超越现实存在的"不朽"之断裂为起点,通过人们对世俗"不朽"的追逐与回避,考问不朽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复调小说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思考有关现代性和永恒相关联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根基。复调艺术能够就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进行复杂对话,它因此成为鲁迅组织结构小说和传达世界的诗学机制。鲁迅复调小说是人学与诗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