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农村人口转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转”,即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发生职业转变;二是“化”,即职业变化与地域迁移同步,实现农民“非农民”化、农村人口城镇化。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分工、分业的深入,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呈下降趋势;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则呈上升趋势,逐年递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  相似文献   

2.
作为影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数字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能否矫正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本文采用“宽带中国”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利用中国284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加剧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这一结论在控制了潜在的内生性之后依然成立,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但由于人力资本提升、劳动者技能调整的速度滞后于数字基础设施应用过程中技术扩散及其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供需不匹配产生的劳动力错配加剧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目前,数字基础设施带来的加剧效应大于矫正效应,可能造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更加严重。据此,本文建议政府加快配套的制度建设,促进教育改革跟上数字技术变革、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包容性供给、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意识形态破旧立新的过程。思想上,既要看到传统生育文化转变的艰巨性,又要看到面临的良好机遇。实践上,要重视宣传教育,从群众需求入手,创新宣教方式,丰富宣教内容。效果上,要看各级领导是否更加重视;看宣教形式和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看党群干群关系是否更加密切;看新型婚育观念是否逐步确立。近年来,潍坊市走出了一条搞好“三个结合”、确立“四大支柱”、打造“四化品牌”的路子,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对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与合理化评价基础上,依据shift-share方法分离就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分析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持续演化,实现了"跨越式"调整;就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也得到快速提高,但和全国水平的差距未能缩小;就业结构变迁对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贡献了很大份额;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在就业结构状态、合理化程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同时调整过程中的步调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方面也不一致。这些结论在政策上意味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应该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正> 人口城镇化是当今世界性普遍现象,它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人口城镇化制约着城乡人口的分布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根据我国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科学、合理地调整城乡人口分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城市化道路,才能有利于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 马克思早在1857年就指出:“随着工业的继续发展,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旦应用于生产实践,就是张大的、活跃的生产力。因此,我们建设四化,振兴经济,实现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必将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捉进生产力的长足发展,这是毫无疑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停滞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巨额资金,推进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到70年代末,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收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4%,工业净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6.9%。1976年我国制造业增值占商品生产增值的比重已高达51.6%,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由农业转向制造业及相关部门,社会就业结构会发  相似文献   

8.
加速城乡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兴旺发达,是全球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发达与否的重要尺度,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整个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因为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将相对地和绝对地增加。西方学者在评论美国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时曾经写道:“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这就是美国的简史”。展望未来,我国就业结构的转换也会出现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基于如上认识,本文以浙江城乡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为背景,探…  相似文献   

9.
<正> 战后36年以来,日本人口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并且经历了从人口激增、增长率锐降到稳定低增长的历史过程。战后初期日本人口的激增,虽然曾加重了经济困难,并使当时的粮食危机更加突出,但是,他们很快就摆脱了这种“人口压力”,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多生多死”型到“少生少死”型人口形态的转变。到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人口增长率就已迅速下降并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得到急剧增长,其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战后40余年来,台湾地区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急速转变,并以其强劲的经济实力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台湾的人口转变亦十分引人注目。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51您的最高纪录49.97‰和38.4‰大幅度降至1991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干部的素质,使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在执行和管理中更加科学化,兰州大学将于1986年招收首届人口管理干部专修科学员。招生的范围主要面向西北五省区,凡报考者可在省、地成人高考招生办公室报名,并于1986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  相似文献   

12.
人口转变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兼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口老龄化其实是人口转变所必然引致的一个人口学后果 ,是人口转变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继下降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一次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不仅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由高向低的下降过程 ,同时也是人口年龄结构由低向高的“抬升” ,即“老化”过程。当然 ,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在发生时间上并不同步 ,前者始于死亡率的下降 ,后者始于出生率的下降 ,由于两者初始下降所存在的“时滞”效应 ,因而人口老龄化的显现在时间上总是晚于人口转变。人口转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演进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般讲 ,在人口转变初期出现的是人口年轻化 ,或称“逆老龄化” ;到了人口转变中期 ,出现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的 ,具有相对意义的“底部老龄化” ;当人口转变进入后期阶段 ,代之而起的将是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的 ,具有绝对意义的“顶端老龄化”。  相似文献   

13.
<正>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问题。有人称之为“白发浪潮”。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会不断增长,生育率会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人口年龄结构必然老化。七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了。到二○○○年将成为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并在下一个世纪,老年人口比例会上升到20%左右。因此,有人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迎接“白发浪潮”挑战的社会。谈虎色变,忧心忡忡,要求改变生育政策,以防患于未然,使人口“返老还童”。我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现代化建设决定了老龄化的必然性,也决定了老龄化问题及其解决;同时,主动积极地提出一些如发挥老人余  相似文献   

14.
控制人口增长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关系四化成败的大事,是一项战略任务。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中各个环节的研究,以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性,使之顺利进行。计划生育贵在“计划”。要实现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的目标,就要在“计划”这个关键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目前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正面临回升趋势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江苏的人口状况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90年全省总人口达到6766.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361.8万人,占总人口的79.2%,在近2800万农村劳动者中,有61.5%的从事第一产业。因此,研究探索江苏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规模及其途径,对我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国家转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产的局部均衡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于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规模效应、替代效应和治污与减排效应,并利用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各项影响途径,以分析在多重机制的综合作用下环境规制对于总就业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总就业之间呈“U”型关系,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其对就业的影响由负向转为正向,而我国目前仍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依据污染程度和技术水平划分就业结构,发现行业的异质性导致U型曲线的形态及位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水平、分行业实施差异性环境政策并促进行业技术升级对于实现环境治理与就业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丹  张兵  徐孝昶 《西北人口》2012,33(5):19-23,28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其次,引入结构偏差系数、劳动生产率系数及就业弹性等指标,量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程度;最后,着眼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议扩大就业的总体思路为:"保持增速、优化结构、畅通流动"。  相似文献   

18.
<正> 提高人口质量,事关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是国家的千秋大业,也是实现“四化”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口质量的现状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寿命从解放前不足40岁达到1975年的63岁,青少年、儿童身高与解放前同龄组比,大约每十年增长1.5-2.0厘米,这说明我国人口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进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转向工业,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了人口城镇化的趋势。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在实现四化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分工逐渐完善,人口也将向城镇集聚。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有待探索的是,在我国国情下人口城镇化的具体道路。因此,当我们研究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时,结合探讨江苏到本世纪末人口城镇化将达到什么水平、城镇人口怎样分布才合理,是有重要现实意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我国人口逐步进入低生育率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口控制将走向何方?来文结合计划生育理论,从“利益导向”、“人口宏观调控”、“生育观念转变”、“综合服务”着手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