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社会遗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果和能力的社会化、对象化与个体化、内化的过程。社会遗传具有纵向遗传和横向遗传两种形式。纵向遗传表现为异代人之间的继承。横向遗传表现为同代人之间的交流。阐述了两种社会遗传形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意义。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层面,人类心智可以进行二元切分,社会文化因素是二元切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语言层面,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切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两个层级,社会文化因素与这两个层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发展心理学和社会进化理论可以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但二者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论述存在重大差别。话语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动态部分,是社会建构论者和认知语言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将已有的认知语言学成果应用于语言的功能分析不失为一种融合研究的捷径。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遗传的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遗传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能力的社会化(对象化)与个体化(内比)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动物界不具有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发展样式,动物只有生物个体遗传,后代继承的只是生物学属性和本能,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只有经历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才能达到前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动物只有缓慢的进化而没有发展。人类具有思维和语言,思维使人突破了生物学的界限,使人得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把自然力转化为实践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大大扩充了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语言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其它人际交往手段,使人得以结合为社会,使思维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的成果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成为可能,并产生了社会文化。人类文明成果的存在和传播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个体发育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代的递进。动物界所具有的生物遗传发展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社会遗传发展形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当今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日益完善,而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却陷入了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卡西尔把人界定为"符号的动物"。符号催生了人类的自我意识,维系了人的社会生活,推动着人类的认识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但符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工具。要深刻地理解人的符号本质,我们必须要找到符号的实践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的演化,关注民族文化的记忆建构过程,以及集体记忆以文化的方式是如何被传承的。同时借助社会记忆的理论和模型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社会记忆载体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记忆图式,从民族认知主体的视角反思了人类活动的结构、模式、进化及其规律,探讨社会进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形成机制和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化涵化与民族关系——湘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涵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湘西地区不仅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获得巨大发展,而且也推动了该地区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因为,它能使湘西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相互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并在掌握汉族认知符号系统的基础上,树立国家观念,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程存在的割裂型教学特征,提出“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设想和“多向拓展”的教学理念设计,以比较视野打通文学相关课程的人为界限,将文学还原为民族社会生活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复合载体,在民族集体意识、异质文化交流、人类相关性思维等多重视域中予以综合考察,强调基础知识、纵向总结、横向比较相结合的复合性教学,全面提升本科生的微观研究意识和宏观概括能力,以适应国际文学文化交流对话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9.
生物进化是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是通过种性遗传实现的。社会进化,主要依靠物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语言符号等形式存在的知识的积累,二者与教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是社会进化的重要机制。工具和语言符号是社会进化的标志,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发展是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不断内化和外化运动的过程,教育就是这种内化和外化的中介。教育也是一个指导个体文化适应的最理想的文化机构。同时,教育又必须以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人类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会给人的生物属性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知观:认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知观是指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视角研究人类认知的一种理论模型,其基本理据是:第一,文化存在实质上就是人类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第二,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认知活动,都可以纳入到文化框架中去分析和认识。简言之,人类认知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的,文化为认知提供工具,而大量的认知又是关于和涉及社会和文化现象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语言 ,尤其是影响语言中对社会文化反应最敏感的词汇。科学技术的变革、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新词产生的决定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和社会时尚是词语变化的现实依据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是词语发展的外部动力。反过来 ,透过词汇的发展变化 ,我们亦可清晰地看到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类比是一种创新性的符号演算过程,它存在于归纳、演绎和不明推论三种逻辑推理过程中.主要类比对象的特征和关系系统。类比过程具有系统映射性、方向性和推理创新性,它是语言符号交际和理解的机制.是语言发展的动力,是语言理论建构的方法,也是人类认知行为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文化进化的微观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成为学术界一个热门话题,且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基于社会学习和文化学习探讨文化进化的微观社会心理机制。其核心观点是:人类特有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能力是人类进行文化学习并促进文化进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文化的高保真传递和创新是文化进化的双引擎。文化进化微观机制的研究为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文化进化微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或开放式思维,是一种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纵向、横向、逆向三种形式.在作文教学中,适当使用求异思维的方法,能够使作文独辟蹊径、立意新颖、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矛盾的多样性。当代中国文化矛盾表现在:横向文化构成上的碎片化和纵向文化结构上的断裂。多层次的文化矛盾增加了文化自身的整合的难度,不仅不能为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团体提供文化共识和提升文化认同,相反对社会的整合起着负功能的作用,因此,多元文化从冲突共生到动态整合的良性机制的生成不仅能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文化动力,而且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词汇学、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解构分析构成英语词汇意义的决定因素,认为培养批判性思考及创造性思维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程序化的思维训练,养成良好的词汇拓展思维模式,有助于发展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等方面的潜在能力,拓展认知能力使语言获得官能的潜能得以阶梯式的递进,不断释放语言内力,使语言视角、文化视角和认知视角平衡发展。使母语和目标语的交融点——即母语积累的优势转换为外语学习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结形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是与人文文化融为一体而存在,其间人文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样式主导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这在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化,而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催生了科学文化。科学的自主发展从器物层面到价值观念层面全面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样式,科学文化终在20世纪成长为人类文化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子系统。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矛盾构成。这三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必然适应上层建筑(主要指文化上层建筑)状况的规律。这三对矛盾和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恩格斯“两种生产”原理,人类的实践活动由物质生产和自我繁衍的两个维度构成,并由此形成包括纵向和横向维度的人类社会基本格局:一方面是纵向的由物质生产延伸出来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和由此出现的阶层阶级格局,另一方面则是横向的由自我繁衍而出现的氏族部落到族群民族的人类空间格局。随着人类政治建构的进程,尤其是现代主权国家的出现和建构进程,使这种纵向的社会分工与横向的人类空间格局在各自和彼此的互动中实现统一,并在进一步的互动中展开现代国家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场景。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故而,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