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中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大华 《文史哲》2005,75(2):118-126
在百年前因争夺东北而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不予深究,简单否定。然而,清政府局外中立的表象掩盖着形形色色的真相和矛盾。事实上,出于维护东北主权、联日拒俄的考虑,在战争中,清军和奉天当局暗中为日军提供了帮助或便利,全国舆论更是袒日拒俄不加掩饰。同时,日俄两国也并未尊重清政府的中立,破坏中立的举动屡见不鲜。可见,对于中日俄这三国来说,所谓对中立的“恪守”和“尊重”主要是一种煞有介事的姿态,以避免战争的扩大化,这也折射出当时英美等列强的意图和复杂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列强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代中国革命的几次高潮,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列强在镇压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赤裸裸的侵略本质。辛亥革命期间,列强诸国不仅没有直接干涉,而且相继宣布“严守中立”,但无数事实证明,他们仍然是绞杀辛亥革命的元凶。一、列强为何宣布“中立”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其不会放过干涉中国革命的一切机会。然而,当机会不成熟时,又往往打出“中立”的旗帜。辛亥革命期间列强所谓的“中立”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革命党人反满不排外,列强无干涉借口。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党人怕得罪外国  相似文献   

3.
开赦党禁案与清末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富满  曾庆军 《学术论坛》2005,1(9):106-109
清末“党人”主要是指以康、梁为首的立宪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他们因遭清廷的通缉,长期流亡海外。在是否开赦党禁这一问题上,立宪派、革命派、清政府及清末各种政治力量曾进行过多次错综复杂的较量。开赦党禁案是观察清末政局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关在中国内战(1911—1937)中的“中立”,是指中国海关在中国发生内部纠纷时,严格奉行“不介入政争党争”的政策,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保持中立,使海关的“征收、保管和汇解关税”工作不受中国内部纷争的影响,维护外籍税务司制度,从而达到维护西方各国在中国的航运、贸易和金融利益的目的。本文试根据海关中立原则的发展和在各时期的特点作一阐述。一、辛亥革命与中立原则的初定(1911—1916) 中国海关在内战中的中立态度,始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对峙的情况下,局势变幻莫测,孰胜孰负难以预料,海关在中国内战中无论倾向于哪一方,最后都会由于局势的变化而陷入困境,无法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控制中国海关。海关是国家的经济大门,当时清政府的一个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于海关的关税收入。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海关,无疑便掌握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进而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他们在中国推行了一整套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而这个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起源,则是上海海关税务司制度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起步和必经阶段 ,其重要特点有四 :其一 ,集中表现为把洋务活动作为其运作的中心内容 ;其二 ,在权力运作上 ,清廷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从而使总理衙门在相当长时期内地位凸显 ,权力顺达 ;其三 ,晚清外交强烈依赖于地方督抚 ;其四 ,海关道成为清政府对外交涉的重要渠道。这些特点表明 ,晚清政府已开始努力摆脱“天朝上国”的心理 ,按照国际关系惯例来改变自己 ;同时说明 ,在封建旧体制内部进行的改革 ,具有与身俱来的局限和缺陷 ,从而成为 19世纪的中国始终不能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在清政府“抚夷”的外交背景之下,中英双方最终通过“协定”产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这个税则在侵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当时的关税体制和财政制度带来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8.
根据清梁廷枬《粤海关志》及近人黄序鹓《海关通志》,海关总署编制的《海关业务教材》(1982)认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广州、漳州、宁波、江南四处设立海关,称为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海关’之名始于此。”(见15页)《辞海》“海关”条说法相同。《辞源》未收“海关”条。但据西汉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所著《列女传·节义传·珠崖二义》:“二义者,珠崖令之后妻及前妻之女也。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及令死,当送丧,《法》:‘内珠入于关者死’。继母弃其系臂珠。其子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之母镜奁中,皆莫之知,遂奉丧归。至海关,关侯士吏搜索得珠十枚于继母镜奁中,吏日:‘噫!此值法,无可奈何,谁当坐者?’”于是就发生了母女二人争相赴死抵罪的义举,以至感动得“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关侯垂泣,终日不能忍决”。故该海关不但有《法》,主要用于查禁走私,而且有“关侯”、“关吏”、“士”构成的较完善的行政组  相似文献   

9.
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价值中立原则源自孔德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韦伯则划分了研究中“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两个阶段,阐明了各自的必要性与有限性。社会科学研究应奉行有限度的价值中立原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讨论价值中立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限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海关制度到新式海关制度的海关制度变迁历程,既是清政府与列强、中外商人的利益博弈,也是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海关制度绩效的竞争.以任用外籍人员为表象的中国海关制度变迁是清政府稳健式增量改革的成果,是一种以强制性开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种强制性体现于西方列强对地方政府的胁迫和不平等条约,造成海关制度变迁的殖民特征,使得新式海关制度长期履行异化的海关职能,代表着嵌入式内部规则的外国商人成为海关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而中国商人却处于失语状态.不过,中国政府在重新确定海关职能后,也积极改革海关,具有主导权.只有当中国政府完全认知现代海关职能并夺回海关制度制定权力之后,近代复杂的海关制度变迁才算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1.
陈勇 《理论界》2007,3(3):171-172
以总税务司为核心的洋关制度和以海关监督为核心的常关制度并存,是晚清海关税政的重要特征之一。常洋海关并立的双重体制,既带有某些近代性因素,又具有传统因袭性,是晚清政府为应对西方强力突入、中央集权财政体制渐趋瓦解的双重压力进行制度调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试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初,清政府领导了自上而下的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在探讨这场政治体制改革动因时,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援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说法,认为清廷是“看见革命形势一天大于一天,就想利用立宪两个字,骗骗汉人,叫他不要革命。”①但揆诸史实,如此解释清末预备立宪原因未免...  相似文献   

13.
从17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50年代,清朝曾执行过一个时期支持海外贸易的国策。但是,随后就关闭了闽、浙和江苏海关。闭关政策固然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与国力的虚弱,但英国早期殖民者急切扩大对华贸易的行动,是清朝产生闭关政策的直接动因。这就是洪任辉事件。一、导致闭关的洪任辉事件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朝下令取消海禁,“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1)。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又宣布建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苏)海关,以广州、厦门、宁波和松江为四个对外通商口岸。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又废除对南洋海禁。…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打开了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的大门。在一八四二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上,英国侵略者就迫使清政府接受“领事报关”制,破坏了中国海关行政的独立自主权。一八五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英国侵略者又伙同美、法侵略者乘机拒绝清地方当局执行海关征税权,建立所谓“领事代征”制和“关税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掠夺上海的海关行政权,为后来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形成开了恶劣的先例。  相似文献   

15.
马江海战之后,中法关系进入实质上的战争状态。清朝官员纷纷提出局外严守中立,禁止向法国提供战时物资与代传电报,达到逼迫法国屈服的目的。然而,在要求中立国严守中立的同时,清政府却逐渐意识到中立法阻碍中国争取国际援助和欧美列强对中立法的依违不定。貌似公平的中立法,对处于军事劣势的中国而言其实并不公平,反而有"作茧自缚"之害。于是,清政府提出活用中立法规的"不援之援"策略,在要求局外中立的同时,秘密争取各种外援。在中立问题上,从墨守成规到阳奉阴违的转变,表明清政府并非完全信奉国际法,反而从本土情境和国家利益出发,对国际法加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海关行政制度研究(1854-1869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清宏 《人文杂志》2007,(1):146-155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旧的海关体制被以外籍税务司制度为主的新的海关管理体制所替代,海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运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利用海关总税务司署的有关通令和其他相关文献,对中国近代海关的建立过程、行政结构、人事构成及其权属关系和内部约束机制进行了论述,对这种制度能够在中国存续发展近一个世纪的原因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西方对中国近代海关的改造并不是施惠于中国,而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体系下对其自身利益的关切。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在东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城头的枪声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貼革命的帷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资产阶级“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东北三省的革命党人在这一伟大斗争中同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道,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埋葬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清末留日士官生由清政府所派遣,云南陆军讲武堂亦由云南地方督抚所创办。但是,留日士官生在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的熏陶之后,绝大多数成为了清政府的“叛逆”;云南陆军讲武堂在留日官生的控制掌握下,在军事教育,学校管理方面颇具有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很有成就,在革命党人的宣传策动下,成为云南民主革命的堡垒和云南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分析研究留日士官生和云南陆军讲武堂这一变化。对于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历史的辨证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上海郊县农民的反抗运动,是当时全国革命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后来上海光复,有着重大作用。 (一) 一九○一年九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的赔款本利总计982,238,150海关两,因而清政府进一步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搜括。清末上海郊县纳赋换银“折价”年年上升,各县总赋实际随之逐年增加。据川沙县统计:光绪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法制改革活动,使其法律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1895年发动了广州起义。自此,中国进入了大动荡、大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