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两千多年来历史文化上所产生的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孔子的一生,做官的时间很短,而从事教育工作达五十年左右,他好学深思,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教育史上起着极其深刻而巨大的作用。我国教育史上一些大教育家,如孟轲、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仁等,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莫不奉孔子为圭臬,对他的教育思想加以祖述和发挥。现将他的学养和教育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以供我们借签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导致的官学向私学转换的背景中,孔子以礼乐传统的理解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君子人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他坚持"述而不作"的立场,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对话式的开放教学观。孔子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是他提示了现代美育的方向,对于中国教育走出困境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弘道治世,恢复礼治社会秩序的士与君子。他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所教所学尽在道德仁礼之间,是为其教育目的服务的。他的“学而优则仕”的办学口号。打破了传统的“大人世及”的世卿世禄制度,为古代社会找到了一条最为合理的选官途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材编辑家。他整理编订《六经》作为教材,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年,当时正处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兼并,宗族制度在瓦解,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代。他在青年时期就怀有重建文武周公事业的政治理想,但是,只做过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因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不同,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虽与我们今日的教育目的和内容迥然不同,但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对我们仍有启发,值得借鉴。孔子是启发式教育方法的创始人,他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孟子也说过“有如时雨化之者”“引而不发,跃如也”。怎样启发引导,孔子没有详论。我们从孟子政治论辩的实践中可以找到好的答案。在答疑解难中运用启发式是孟子最擅长的,这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得生动、突出,其特点大体如下: 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孟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善性,要君王实行仁政,而  相似文献   

6.
孔子应属世界级的伟人,这是几千年历史形成的定论。不管后世对他的功过如何评说,他那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已为无可否认的史实,视而不见只是自欺欺人而已。那末,孔子在历史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呢?考察孔子本人的言行,对照古人的论述,可能主要在于教育方面,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面孔子在教育上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又同他倡导仁学,尤其是他身体力行,用仁学指导其教育密切相关。这当是孔子奉献给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  相似文献   

7.
孔子具有突出的先王崇拜心理。他的这种先王崇拜心理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中。孔子的先王崇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英雄崇拜,它的产生有其心理基础、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对他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促使孔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促使孔子不断积极进取;同时,他还给孔子的一生带来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数十年教育活动中留下了巨大的思想财富,其成就不仅于教育活动和文献工作。孔子的教育活动在客观上具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冲击奴隶制,促进社会形态转换的进步意义。孔子从“为政在人”的观点出发而主张“学而优则仕”是适应封建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乐教是他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音乐居第二位。孔子在《礼记·经解》中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可以看出他提出乐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宽广善良的品德。虽然他的乐教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但他却能够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及音乐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乐教在孔子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乐教与礼教、诗教的相互结合,达到真善美的谐和统一,进而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正确全面地分析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今天学校艺术教育乃至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他的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是结合的.他在从政中进行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为政治活动服务的.孔子是中国私学的刨立者,晚年从政失败,于是专事教育.孔子曾自述其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若从其致力于为学的修养看,确是不平凡的一生.如其教育,他经验丰富,观点鲜明,理论深邃,认识和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规律.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找到了培养"士"所应教的内容和怎样教的方法,以及如何选"士"的原则.他为培养"士"在建立课程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理论,有些理论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很可贵.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并积极实践因材施教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一宗旨之下展开的,因此,他无论对学生的考察还是对学生的培养都是从这两个大的方面着手的。尽管当今我们实行因材施教的环境与孔子所处时代有着天壤之别,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及其实践仍能给予我们独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学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本以《论语》为依据,阐述并着重探讨、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和处在“信息社会”的21世纪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仁”是孔子讲学的主要内容孔子从事教育事业的主要目的,是造就统治人材,希望弟子们在学成之后,能够把他的学说应用到实际施政中去。同时,他也要求把弟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君子”①。这个目的要求决定了他的讲学内容便是用“仁”、“礼”和“乐”去教育弟子。“仁”字在孔子以前皆作“亲”字解,为百善之一。只有孔子才赋予“仁”以新的涵  相似文献   

14.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历史上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留下了大量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今天好好的总结和借鉴。作为一名政治家孔子,他所倡导的德治理论及其主张对我们今天推行“以德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且有不少相当精湛的管理思想。其所以如此,是与他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分不开的。在思想上,孔子初步认识到教育与政治的依存关系。他认为“为政在人”(《礼记·中庸》),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因此,他把执教当作从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主张通过教育把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传播到民众中去,从而对政治发生影响,在他看来,“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为此,他在教育活功和游说活动中,经常回答学生和人主的“为政”问题,从而产生了他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上,孔子一生虽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在青年时期和“知命”之年也从政过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春秋晚期鲁国邹邑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他在“学在官府”的时代,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我们仅从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行放在首位,加以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孔子办私学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教育弟  相似文献   

18.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F0003-F0003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美国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儒家思想不仅表现在伦理道德观上,还表现在社会政治理想各个方面,孔子在《礼运大同篇》里面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最早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孔子为后人树立了作为教师和教育家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9.
孔子立志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完整提出立志思想的教育家。通过立志造就"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宏志伟业,是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志向,孔子从自我修身做起,言传身教。孔子的立志思想,不仅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实践方式。系统研究孔子立志思想,分析孔子为什么要立志,立什么志,如何实现志向等,并阐释其在当今社会具有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治生涯的坎坷是孔子失意与孤独的主要原因 ,他的政治理想不得施展 ,思想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 ;社会道德水平的低下与理想人格的难以达到是孔子个人消极情感形成的第二个因素 ,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早逝对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而缺少与他同处在较高层次上的 ,能够平等对话、交流的理解者是造成孔子失意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