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2012年底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项目获民政部"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选活动"一等奖,绿耕人经历12年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生计"农村社会工作模式有了一个阶段性结果. 在广东从化,绿耕人的"长流村城乡合作项目"成为广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也是广州市33个试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农村社会工作试点. 在四川映秀,汶川县草坡乡政府将当年汕头援建指挥部用的楼房和庭院交给绿耕人打造成社区公共空间,开展城乡合作. 在云南,平寨项目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各小组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都在2012年底出笼. 绿耕12年的探索告诉我们,农村的发展不只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生计的问题.中国农民守住家园的路虽漫长但不乏希望.  相似文献   

2.
绿耕的历史缘起 "绿耕",全名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是广东省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绿耕的前身源于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系联合举办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MASW).当时的课程主任、香港理工大学阮曾媛琪教授前瞻性地提出:"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没有理由不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于是,2000年11月,阮教授协同同事杨锡聪在云南省师宗县县长钱德伟、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教师张和清等人的陪同下,深入全县最偏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五龙和高良乡实地探访,与县乡政府达成在该地区乡村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合作意向.当时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探索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作为中国本土社区减贫模式的可能;二是协助云南大学建立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基地.  相似文献   

3.
如今,专业越来越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变得不可或缺,人们期待着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面对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矛盾越来越凸显的现实,我们依然期待有专门的专业和专家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西方为了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建立并已发展得相对成熟的专业社会工作被引入.由于是舶来品”,社会工作落地中国有个本土适用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者和研究者—直在寻找让社会工作扎根本土实践的方法,在农村领域更是如此.其实,在农村工作领域,一些民间组织和本土的农村社区组织,一直在做着类似的实践,虽然没有将经验上升到专业的层次,但他们的助人方式却与社会工作专业息息相通.随着社会工作在国内的发展,他们也在自觉地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植入自己的行动,在社区发展中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青少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观察的方法,首先阐释了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社会工作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发展的现状与期望,对未来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通过此次研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留守青少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出现萌芽.20世纪三四十年代,雷洁琼、步济时、蒋旨昂等一批社会工作学者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初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学连同社会工作专业曾一度被取消.在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就是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工作的奠基人——雷洁琼.她的社会工作思想主要体现在呼吁保障儿童福利、为妇女追求平等权益、倡导家庭的良性运行与发展等方面.此外,她在社会工作恢复初期就提出"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的科学论断,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引人注目.截至2012年底,全市从业社工达到2761人,社工服务机构达94家,社工服务遍及全市各区、街道和各专业领域,社工实务服务开展良好,社工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整体优良.通过努力,深圳初步探索出了颇具特色和活力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 社会工作发展模式解析 (一)概念解析 "模式",亦称"范型",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李迎生、方舒:《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 0年第3期).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是指对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和发展特称的概括性描述,涉及社会工作的福利性、公共财政的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专业社工人才、社工专业理念和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农村地区怎样引入社会工作,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很多地区都开始了发展社会工作的探索,但这些探索和成果总体上偏向于城市区域的社区、学校和福利部门等领域。在这种背景下,万载实践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虽然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学习了大量的来自西方专业价值观、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但这些西方的东西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问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将西方专业知识体系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如何看待和发掘,提升并总结本土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是中国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5年1月下期今天和读者见面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今年的《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变”了.这个“变”体现在,每月的上期更侧重于社会工作事业推进中的工作指导性,而每月的下期更侧重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中的专业指导性.这个“变”也体现在,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分领域社会工作的推进正在发力,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在下期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三个常设栏目,以及周期性交替出现的老年社会工作、妇女儿童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栏目,以适应和推进社会工作的纵深和全面发展.这个“变”也体现在对非专业、非职业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关心和关注,《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希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让他们能够汲取到自己在专业化、职业化转变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让自己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工作者.这个“变”还体现在,随着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增多,机构在人力资源、财会、税务、法律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提升,《中国社会工作》杂志设立“机构建设”栏目,希望借助行业内外资深人士的支持和协助,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解答成长中的烦恼和工作中的困惑,也希望能够在这里共同分享机构成长和发展中的各种收获.  相似文献   

10.
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本土化一直是社会工作专家学者及实务工作员探索的议题。在专业引进的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更多以慈善性及福利性服务的面貌出现,也因此能够在专业发展初期更好地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同。但这一传统社会工作模式通过辅导个人、群体或社区适应社会变迁的方法,无法较好应对中国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带来的普遍存在的城市失业、农村贫困及疾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在谈到当今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包括社工机构的发展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回到2008年.事实也的确如此,2008年被称为“公益元年”、“社会工作元年”、“社会组织元年”等,这意味着,正是在2008年,中国的社会工作包括社工机构由此拉开了快速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从2007年开始,全省各地坚持把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探索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模式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与高校的积极合作,创造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宜春市万载县探索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立足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两个突出的工作联动机制:一个是与高校社工专业联姻联动机制;另一个是社工、从工、义工联动机制,即"社工引领义工,从工辅助社工,义工协助社工".几年来,"万载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社会工作试点先行先试并已颇见成效,从而带动了长三角、京津唐及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区域化和规模化的社会工作发展浪潮.受此鼓舞,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 ~ 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45万人"的目标之后,社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集结号.可以断言,未来10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发展必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这种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的专业社工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数年来,很多关乎整个行业发展命脉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之一便是业界与学界的脱节导致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断裂与失衡",所学不足以致用,所用亦无以可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频现断层和夹生层,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从我们在云南省一个名为绿寨的农村推动农村发展的实践中,试图超越宏观("基变社会工作")与微观("临床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两极化论争,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此模式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强调如何利用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和策略,发掘农村当地社区和民众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从而使得当地社区和民众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本文先介绍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然后澄清农村社会工作的两种理论视角,最后将用我们在2007年开始推动的城乡合作的公平贸易项目作为例子,阐述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背后的理念、立场及行动的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恢复重建的十年,是本世纪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社会最为开放的时期,它为专业社会工作营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优越的发展空间.但现实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并不是人们所预期的那么顺利,而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4,(36):24-26
20年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应时代而生,开启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及社会工作教育界前辈的努力下,社会工作的“教育先行”模式成为一大特色.此后,从社工专业师资培养、实践基地探索、国际学术交流到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影响相关政策制定、拓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活跃在多项社会工作发展的领域中,屡次发挥关键性助推作用.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已成为联络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重要枢纽之一,影响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未来,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该如何定位?未来应该有怎样的发展思路?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8位副会长,听一听他们对协会未来的畅想.  相似文献   

17.
至2014年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从呱呱坠地到进入弱冠之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各方支持和社会工作教育群体的不懈努力下,摸索创新、砥砺前行.在新的现实条件下,面对新的社会责任,社会工作教育群体要总结经验、真诚反思、开创进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探索中前行1994年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国内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者,同心同德,互相合作,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发展.在这一宗旨的昭示下,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20年来,社会工作教育群体脚踏实地、团结合作、开拓前进.在教育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境内外同仁的大力帮助下,促进了社会工作教育的较快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社会工作诞生于何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工作的起始时间应该是北京社会实进会成立,即1912年;有的学者则认为,1922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韧.但无论是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成立,还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成立,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约翰·步济时(John Stewart Burgess,1883~1949).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步济时这个名字略显陌生,但在中国的社会工作界和社会学界,这个名字却格外引人瞩目,因为他在引入西方社会工作和社会学方面曾作出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过去6年,我们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村落推动一项名为"探索一个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目的是发展适合中国处境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模式。在我们与村民同行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扎根于中国本土的艰巨性。而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的村落文化处境时,一种无知和无能感常常使我们感到步履维艰。我们警觉到,在专业化实践中其实也同样遇见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出现的文化识盲的问题。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我们的项目以及绿寨的一些基本状况;然后将以我们所经历的事件为例,指出专业社会工作在乡村实践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接着,回到社会工作专业对于文化敏感实践的讨论当中,试图指出人类学中关于文化识盲的概念更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从而对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实践加以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史表明,现代社会福利事业中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实际上自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创立时就存在.中国早期社会工作发展阶段与欧美国家不同,经历了一个先由西方殖民者引入,然后被本土接纳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由于政府在社会福利与服务事业方面的功能不足,西方教会组织和本土民间社会组织在社会工作发生和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教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的引入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传教士大批来华,教会的活动及其影响达到了一个顶峰.半殖民地背景下,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实际上属于当时的殖民入侵的固有组成部分,不仅仅在宗教方面发生影响,并且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领域的活动,形成了一种系统的介入.在这些有组织的活动中,有三类活动直接催生了社会工作的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