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解释学的理论来看,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的考证明显观念先行,说明艺术史研究对史料的考证与风格的判断不可能脱离主观的前理解,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循环论证。前理解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影响使艺术史研究必须意识到自身方法的限度,从而更客观地探索艺术史研究的方法,更谨慎地下判断。事实也证明,古史辨派的诸多辨伪其实均非古书为伪,而只是现代人不懂得古代的书体。就中国艺术史而言,善意的前见远比彻底颠覆传统的前见更为可靠与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临河叙》最末比《兰亭序》多出的四十二字,是学者们考证《兰亭序》真伪性的一个关键点。从序文自身的发生发展及本身的文体特征来看,《兰亭序》缺失的这四十二字是保持序文完整性、突出其说明叙事特征的重要部分,由此笔者对《兰亭序》的真实性也有所质疑   相似文献   

3.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他所书的《兰亭序》心手欢畅,毫无凝滞,天人融合,一气呵成。笔笔跳荡随性,倚斜偏正,一任自然。本文就他的笔法参差使转纵横、字型变化自然、同中有异、美丑兼备、整幅作品和谐统一、变化多端等方面做了探讨;同时,还对《兰亭序》中用笔方圆互用、藏露巧拙相参、横有俯仰、竖有相背等艺术境界做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搜神记》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重点、亮点比较突出,面的拓展有了一定的宽度,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总结其中得失,展望未来研究态势,将有利于进一步对《搜神记》及其作者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书法名帖,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历来为书法界和文学界所器重。唐宋以来,人们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存在着分歧。至清光绪年同,李文田又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文尚难信,何有于字”(《文物》1965年6期郭沫若文引)。到了本世纪60年代中期,郭沫若同志再次提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对此曾有过一场辩论。今天,《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无人重提。事实上,人们是把它作为王羲之的作品来临摹、诵读的,承认了它的真实性。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也基本是众口一词,无有歧义。可是,当前这种基本一致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王羲之和《兰亭序》误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以便按《兰亭序》的本来面目认识它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丛书综录》是一部体例严谨科学,检索途径完备的工具书,是文史哲工作者查找古籍丛书总目与子书必不可少的案头工具。但由于许多人对它比较陌生,不会使用,使应检文献而不得,鉴此,本文就其体例结构以使用例释的形式进行评说,以便学者们利用。同时,对其中玉中之瑕亦略有评价。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写"心"说综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为谁写"心"?历来众说纷纭为农民写"心",为市井细民写"心",为江湖游民写"心"等等.但通过对作品内容、人物性格和说书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分析,可以认为《水浒传》是以写"士心"为主和为其他阶层写"心"为辅的作品.这是因为施耐庵有着"替天行道"、不平则鸣和辅国安民的"南柯之梦".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长期流传的王羲之醉后写<兰亭序>提出质疑,认为<兰亭序>的风格"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种风格不是醉后所能书之,并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兰亭序>的书写风格、行笔要求、点划特征等多方面,说明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心态平和,没有醉意.  相似文献   

9.
《兰亭序》写成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墨迹长期秘而不出.唐太宗在贞观十三年(639年)购求二王书翰,"四方妙迹,靡不毕至"(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唯独未见《兰亭序》,"营于寤寐",乃有遣萧翼向收藏者辩才老僧赚取之说(何延之《兰亭记》).大约在贞观十四、五年间获得了这一稀世之珍.唐太宗将《兰亭序》帖收入府内以后,曾命弘文馆榻书人冯承素、汤普彻等人临写若  相似文献   

10.
唐宋以来,各种名目的<兰亭序>版本层见叠出,真伪杂糅,反映出<兰亭序>在当时的流传盛况.本文将宋人桑世昌<兰亭考>中所提及的所有本子一一析出,试从美术鉴藏史的角度对<兰亭序>版本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浪漫主义”这一定义出发,对中西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进行了探讨,从发生学、题材学和诗学三个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在表面相似之下隐藏的巨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熟背经典对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质,乃至对人的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可是长篇内容的背诵对于人的记忆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背诵,而且还容易遗忘。地点记忆法的功能强大,即使长篇幅的文章、诗词、歌赋,都可以采用该方法来记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浪漫主义这一定义出发,对中西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进行了探讨,从发生学、题材学和诗学三个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在表面相似之下隐藏的巨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为文学语篇赏析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的视角,可以使文本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分析《兰亭序》发现,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在数量上的前景化是形成歌词这样的语篇画面感、影像感突出的语言学原因;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多为歌词营造的意境做铺垫;零言语过程是语篇存在过程的结果。及物性过程作为表达经验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歌词文体价值和主题意义构建上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5.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法书褚摹本<兰亭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古代书法作品.此文仅撷取其上的诸多印章加以考证,对其流传过程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兰亭序》真伪论辨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学者对此进行考证,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20世纪60年代,南京近郊出土的东晋墓志为《兰亭序》真伪之辨提供新线索,中国大陆学界开始进行比较严肃的学术争论,史称"兰亭论辨".这场论辨继承了明末清初兴起的实学思想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围绕隶书笔意、文字出入、文章风格、智永依托《兰亭序》等焦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的论辨呈现出一种维护传统、驳论否定论者的走向,学者们不仅考证兰亭真伪,而且把反思的视角投向前期论辨,使学术研究趋于客观冷静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出土的《高崧墓志》为全面认识六朝书法提供实物资料,"《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兰亭现象作了综合探讨,真伪之辨日益深入.《兰亭序》真伪是关系到书法史、汉字发展史的问题,意义重大.围绕此帖展开的真伪论辨涉及了社会科学学术探讨的种种层域,对已成定论的学术观点进行新的探讨,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本期发表了袁伟时同志的《重评科学与玄学论战》一文(下称袁文),读后颇发深思。文章不同意史学家们对我国二十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素称“就是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阵营内部的一场混战”的结论;反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十年代新哲学论战,主要是在艾思奇派和叶青派之间展开的。这一论战,可以说是苏联三十年代新哲学论战在国际上的扩展和深入。李达曾将西洛可夫的著作当作清算自己过去受德波林学派影响的根据。艾思奇则把米丁的著作看作是判断正误的标准和批判叶青的照妖镜。  相似文献   

19.
从《晋书》的编纂看《兰亭序》的真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唐修《晋书·王羲之传》与《世说新语》及注所载的有关王羲之事迹和《兰亭序》的异同之后,指出唐修《晋书·王羲之传》是唐初修史馆臣为了迎合李世民偏好王氏书法的心意的产物,《传》中对《世说》所记有关的故事作了从塑造“书圣”形象为目的的修改,而《兰亭序》的后部分文字也是经“摹学”王氏书法的高手伪造后传入宫廷为太宗所得由褚遂良鉴定而入正史的。因此,《兰亭序》是伪作而非真品。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60年代在书法界发起的“兰亭论争”,一直围绕着《兰亭序》的真伪展开。1990年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一文从文章结构及语意角度对《兰亭序》做了彻底的否定,从而有意无意地从文学作品评价的角度否定了《兰亭序》的真实性。兹从东晋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王羲之的思想与人生观入手对《兰亭序》一文详加剖析,反驳施文在对《兰亭序》文理分析中的种种错误观点,以期给《兰亭序》这篇名文以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