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否能最终达到增强企业的活力,使全民所有制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须认真思考的理论课题。我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第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我认为,在这两个关系中,解决好国家和企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其中之一是要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在全体上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性和局部上保证各个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个中心环节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就是要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区别开来,改革全民所有制企业只能国家经营的传统方式,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多种经营方式。那么,国营企业为什么要改革经营方式?怎样正确选择经营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结合对《决定》的理解谈一些初步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又指出:“围绕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定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这一决定给我们解决过去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政企不分、平均主义、经济效益不高、职工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等问题指明了方向。因而,从1987年起商业企业广泛推行了“责、权、利相结合,国…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增加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立国家和企业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只有正确处理两个层次的分配关系,才能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在石家庄我们经过一个月对十几个  相似文献   

7.
企业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通过改革,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使企业真正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权,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过几年改革,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从先前的适当分离发展到目前的完全分离,实现这种分离的较好形式是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87年上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和一个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近几年来,围绕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不少探索、试验,实行企业租赁经营就是其中之一。实践证明,企业租赁经营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解决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增强活力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它利用租赁的形式,把法律手段引入经济活动,强化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成为搞活中小企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目前实行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所有制改革的“启动器”微观经济基础是经济运行的主体,而所有制问题,实质是微观经济基础的构造问题。从理论上讲,所有制的构造方式对应于社会实行的经济运行机制。我国长期经济实践表明,高度集中的计划调节机制难以解决国家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和活力问题。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变通。一是,大力发展个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所有制等非国家所有制。整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改变。二是,在国有制的内部,实行了经营权与所有制的适当分离。特别是最近两年,企业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普遍推行,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活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
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开,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决定的,是必然的。这一点已经被大家所认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理论研究的深入,还有必要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开的含义和界限,  相似文献   

11.
<正> 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观点,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深化企业改革、搞活企业的方向和原则。 一、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因的认识 认清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是正确理解两权分离方式和设计两权  相似文献   

12.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当前改革的关键是根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实践证明,企业实行承包经营,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并能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我们要根据配套、完善、深化、发展的方针,把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主权,改变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的状况,显然又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但是,企业自主权的界限是什么?这个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讨论清楚。否则,很难不发生该管的不管,障碍宏观平衡的实现,不该管的乱管,压抑企业活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增强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营企业的活力,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由此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法律体现,是依法确认和保护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正确关系的核心问题。一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体现,可以概括为国家所有权与国营企业经营权和自主权之间的“三权”关系。经济论著中,人们已经从社会分工、联合劳动和物质利益等方面,充分论证了要正  相似文献   

15.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增强其活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为此,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下决心解决多年试图解决的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目前最主要的是按照《企业法》的规定,切实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把治表和治本、治内和治外结合起来,逐步使国营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16.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的原则处理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两权基本分离的具体模式如何建立,企业自主权如何扩大,国家所有权如何运用等问题,都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两权分离及其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的实质,是指在处理国家与企业的法律关系时,既要保证国家对国营企业所具有而对集体所有制企业所没有的某些“特权”,又要使企业富有生命力和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特别是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关系,方法就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个论断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对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最近关于股份制的讨论很热烈。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股份制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它是不是实行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最好办法?它能否解决企业的“短期行为”问题?它在聚集资金和引导资金流向、在调动职工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两权分离在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活力、促使企业行为合理化方面的地位日益确立,并逐渐得到学术界大多数同志的承认。但是,在两权如何分离、改革应当选择怎样的分离方式问题上,仍存有颇多争议,进而在企业经营形式方面也存在着极为不同的看法,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一、两权分离的两个层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  相似文献   

20.
1 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从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以搞活企业为宗旨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等一系列手段增强企业活力,对于亏损企业进行包干经营,相当一些企业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