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3,(5):1-5
闽越与其他地方的交通受到山海自然条件的严重阻隔,但闽越航海条件优越与航海传统悠久,使得与东越和南越的海上往来较内地联系更为方便。秦汉时期几次重要战事借助航海条件实现了远征的成功。古代中国因风浪影响航运的最早的历史记录,也发生在闽越。在东方海洋开发史上,闽越人有突出的贡献。总结和说明秦汉时期的闽越航海史,对于考察和理解中国古代海洋开发的历程和闽南文化风貌,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闽越是百越的一支,福建古代的民族,有待探讨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闽越族的来源、闽越与东瓯、南海王国的关系以及闽越族消亡的历史过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闽越的来源“闽越”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包括“闽越”和“东瓯”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在汉代也称为汉族。研究中原汉族与周边百越民族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大课题。百越,也称闽、越、粤,古民族名。商周至秦汉时分布于江南地区,聚居于东南一带及沿海岛屿,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於越、句吴、闽越、西瓯、骆越、南越、山越、山夷、僚等。自古以来,百越民族就与中原的华夏族(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文献记载,尧曾“申命羲叔,宅南宅,曰明都”。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禹“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所谓“南交”、“交趾”,均指五岭以南的百越地区。禹的传说,在百越聚居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比比皆是,虽非尽属信史,但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禹时与百越先民已有一定关系。到了商代,百越民族已经形成,而中原华夏族奴隶制国家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商王朝的势力日益强大,周边的部落或民族都必须以土特产向其朝贡。《逸周书·王会解》载:商初,伊尹受汤之命曰:“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  相似文献   

4.
秦汉以前,“夜郎文化”还是一个自我封闭性极强的,以苗、布依民族文化为其核心的“土著”文化。自秦汉以后,由于历代中央政府多次对贵州进行大规模的移民,这样,“夜郎文化”就不得不与移民们所带来的各种类型的移民文化进行交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中,云贵高原上由夜郎“土著”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终被打破。在长期反复而又激烈的“同化”与被“同化”的冲突中,贵州文化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形形色色的移民文化和贵州本地区“土著”文化并存的多元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规划项目《历代东北史丛书》的龙头著作──《秦汉东北史》近期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秦汉东北史》是一部内容翔实、考述双兼的东北断代史。全书分十章三十六节,是以“汉承燕秦对东北的早期经略”、“汉武帝时期东北建置的确立和边域的开发”、“汉代东北的自然经济与区域文化”、“两汉交替之际东北民族关系和建置形势的变迁”、“东汉时期的东北郡国设置及民族关系”、“汉代的东北交通与四邻”、“燕秦汉时代的东北障塞”、“秦汉时期的东北少数民族”、“东北地区战国、汉城的考古发现”、“汉末公…  相似文献   

6.
闽越族是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的地域除了福建全境外还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北和粤东等地区,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闽越”一词的发展历经了从“部族”到“地域”再到“国号”的递变。  相似文献   

7.
作为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理论与方法的兵学 ,在秦汉得到了空前的升华。秦汉兵学是先秦兵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结、继承和发展。秦汉兵学是为秦汉大一统时代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服务的 ,从理论上回答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何维护统一、建设军队、巩固国防、克敌制胜等重大问题。秦汉兵学还是秦汉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学旨趣由“取天下”向“安天下”、“治天下”的转变 ,学术兼容与兵儒合流是秦汉兵学文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的陶俑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探究秦汉陶俑艺术发展的历史文化动因,可以从其文化源头、艺术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等方面作考察,还可以从审美结构的视角,考察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基此看秦汉时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其形成是一个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潮州方言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据史书记载,闽方言区人民是历史上因“避乱”或因“征蛮”,陆续从中原一带迁移而来的。从中原汉人迁移入闽的事实,可见今天作为汉语方言重要的一支的闽方言,其形成和发展是远自秦汉开始就由中原汉语和当地原有的语言不断接触融合,而终于逐渐形成的一个方言群。今天,从这个方言群复杂的语音系统和  相似文献   

10.
1 商周秦汉时代,东南越人分布于江、浙、赣、闽、台、粤、桂等广大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绚丽多彩的社会文化。作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东南越人的美术创作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崖画、崖刻与壁画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在越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数次考察调查表明,在左江流域  相似文献   

11.
《闽江学院学报》“闽文化研究”栏目开设于2000年,而形成固定栏目则是最近五年。现已编发学术论文160余篇,涵纳了“闽文化”中的方言研究、民俗研究、宗教研究、文学研究、闽台文化交流研究、服饰文化研究、戏曲艺术研究、历史名人研究等许多方面。“闽文化研究”栏目的开设,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云贵高原的濮、僚族及其和百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称今云贵高原、川西南及桂西插入高原部分地区的民族为“西南夷”。“西南夷”中族系纷繁,民族众多,学术界一般认为其中“西夷”指氐羌族群,“南夷”指百越族群;他们在分布上各有聚居区而又交错杂居。根据考古学文化特征的研究,代表百越文化特征的典型器物如有肩斧、有段石磷及几何印纹陶器,在云贵高原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  相似文献   

13.
琵琶在秦汉至唐代,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它包括圆形音箱、梨形音箱、曲项、直项等多种形制。有关“琵琶”二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典籍。琵琶在不同时期不同乐种及剧种中的运用决定了它的演奏艺术的不同与变化.但它们都叫琵琶。至于为什么有“南音琵琶”之称呢?那是因为它除了在南音中运用及为了和目前的北琶区分开来才特称的.在南音演奏艺术中.也照常称之为“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铜钹、贝、义嘴笛以及某些形制的鼓则是北朝前后由西域传入的乐器。由于民族的迁移.国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中外音乐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石窟中的伎乐人和伎乐天提供形象的材料。此时期的音乐,上承秦汉传统音乐.又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外来音乐。而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僰国与泸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复生撰著的《僰国与沪夷──民族迁徙、冲突与融合》一书,系“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丛书”之一,已由巴蜀书社于2000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全书约18万字。 僰人因其独特的悬棺葬式而名著于世,而僰人及其“僰国”的历史更是治中国西南民族史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先秦时期,僰人就处在巴、蜀、滇、夜郎、邛都等古民族集团势力的中心地带,秦汉以降,“僰国”故地是中原王朝统治势力向西南民族地区扩展的前沿,至明朝万历年间,僰人最终被镇压剿灭,在历史上活跃了两千余年的僰人及其“焚国”从此消失,而…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振兴,需要综合实力来支撑.从秦汉兴衰的历史嬗变中可看出,文化的取舍,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根本命运.  相似文献   

17.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 ,尤其是西晋以后 ,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徙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 ,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政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共同体意识逐渐产生,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从秦汉时期“一体二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体多元”,进而发展为隋唐至辽金时期“天下一家”,最终演变为元与清的“多民族一体”。在此过程中北方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清晰,同时北方民族也将民族共同体意识付诸实践,进而逐步融入中华民族,促进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围绕着永城与秦汉历史文化遗存,秦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秦汉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整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0.
论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民族学、民族史的角度,以详实、丰富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图腾崇拜、语言等材料为依据,对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描述,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苗族和瑶族是同源于秦汉时期信奉盘瓠图腾的“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