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揭示了存在的两种样态,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自为的存在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基于存在的自为性特征,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并将自为的存在与自由和行动联系起来,认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存在就是行动。萨特的行动观是一种自由行动观。而晚期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则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来补充其存在主义观,并丰富其自由行动观,将存在的自为性放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进而实现了从主体的自由行动到历史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孙一萍 《东岳论丛》2006,27(4):150-154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3.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存在者,在于它真正扬弃了“意识”中包含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矛盾,具备了“无限性”特质,成为了概念性的存在者。我们从内在于“意识”概念的“对象性”和“关系性”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去澄清“自在”和“自为”的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意识”概念的三个层面。借此,我们才能够重新考察“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特质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应当关注个性之"在"(本质),个性的生成和个人的生成是同一过程,都经历了从自在的存在到自为的存在、再到自由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个性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自在个性、自为个性和自由个性。个性价值是指个性对人的效用性,它存在于个性与人的关系中。个性价值本体的根据是人的有效实践,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个性价值的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7,(2)
萨特既将情绪的本质视作一种意向性意识,又把它当作人理解自身在世存在的一种方式。"意识"与"存在"构成了贯穿萨特情绪理论的双重径路,且前者更为根本。意识的意向性根源于意识结构中自为对自在的趋向与虚无化,也正是情绪意识的意向性决定了情绪对存在世界的认识、否定与超越功能。萨特的情绪理论既指明了"意识"与"存在"维度一体两面的关系,同时也是对现象学心理学与经验世界的贯通与综合。  相似文献   

6.
关然 《南方论刊》2011,(10):62-65
人是自由的存在。一方面,萨特通过对我们的各种处境——位置、过去、周围、邻人和死亡的具体分析,提出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另一方面,萨特明确反对上帝的假设、人性论的神话和先验原则与规范等形形色色的决定论,把他的自由观奠基于自为意识的否定性、超越性与创造性之上,并以其生平实践诠释着他的自由精神。萨特的自由追求对今天的自由中国建...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基于"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做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即"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复合物的存在形式;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仪式等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意识形态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即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层面的"幻象"存在形式.他试图说明:意识形态的定义就在于我们认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8.
真诚自欺的困境--论萨特的自我欺骗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欺"是萨特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起着从自在与自为的存在论到自由与责任的人生论的承上启下作用,可以视为其整个体系的一个通俗而生动的注解.然而,由于其绝然二分的存在论基础,使得萨特的自欺永远与其所要求的真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表现出二律背反的效应,并最终导致了他在人生论上的现实困境--他力图倡导的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责任",最后却成了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托辞.本文将逐层递进地剖析萨特在自欺问题上的四重困境.  相似文献   

9.
审美对象之"美"呈现为自然性。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作为感性,审美对象包含自在、自为、感性存在三个层面,与此相应,"审美对象就是自然"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有三个意思:一是作为自在的自然,它是无人性且与人对立的。二是作为自为的自然,这就是说自然也是人的意向性对象。在此,自然与人发生关系,这就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这个层面上,自然具有表现力。三是感性存在的自然,这是本体层次上的自然。这个自然具有表现力且是自然的,而且,只有当它是自然的,它才是具有充分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10.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11.
论儒家伦理法的价值生态及其现代互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哲学的辩证法而言,概念与理念实为精神的两面。儒家伦理法作为概念,定在于中华法文化中,具有文化生态的合理性,是儒家伦理法的潜在。儒家伦理法作为理念,显现于社会现实中,具有会生态的合理性,是儒家伦理法的自在。儒家伦理法如何从潜在与自在互动中成为自为,自为地成为现代法治精神主体性的需求,是现代法治精神现实建构的历史性难题。只有对儒家伦理法进行生态转换,才能从互动中滋养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或人不是他所是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类本体论的道德真理。在他人问题上有某种道德旨趣,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意识和主体之间关系的结构上。萨特帮助我们理解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处于反思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的真实愿望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我成为为他之人,而并没有忠实我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自由”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个不无价值意味的本体性范畴,并指出这种自由观的契机在于把本真的实体同时理解和表述为能动的主体。在着重揭示了自由的“自性”、“自信”、“自在而自为”的品格后,本文从自由与自然、自由与社会、自由与历史、自由与艺术、宗教、哲学的关系方面对黑格尔的自由观作了系统阐发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存在主义从不关心认识论问题,尤其不讨论有关自然界的认识论问题.这对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来说也许是真实的,但至少对萨特来说并非如此.实际上,萨特并不反对认识,他反对的只是认识第一和以认识衡量存在的认识至上论.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用了一整章(第二卷第三章)的篇幅集中论述了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第四卷中指出,认识既是与美学创造和体育运动等活动并列的作为(faire)的形式之一,又是拥有(avoir)所能采取的形式之一.概言之,认识是自为对自在的原始存在关系的两大类型之一(另一个类型是行动).如果不谈认识,对人的存在的研究就必然是残缺不全的.进一步,如果我们将认识的概念泛化,那么它就不仅包括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包括萨特所说的对于个人或集团的意向性实践的理解(compreehension)以及对于社会历史全部领域中的一切时间化的整体化的诸环节的知解(intellection),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特殊认识形式.由此可见,萨特以至存在主义学派不仅确有其认识理论,而且在哲学认识论方面还颇多独特建树.本文主旨是分析萨特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理论,而对于其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理论则仅限于述及某些相关要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哲学思维的研究,需从思维本身出发并在思维内部寻找其根据。思维的主体要真正成为自为的而非自在的,就必须从起点开始对思维进行考察。黑格尔逻辑学以存在论为起点,思维将通过有与无同一的"变易",从定在自身的规定性发展到质,经过质与定在本身的矛盾运动,自在存在过渡至自为存在,并最终使得存在从"质"的规定过渡至"量"的规定。存在论当中的"界限"是贯穿这个逻辑阶段的重要概念,其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对整个黑格尔逻辑学方法的印证。"界限"的辩证运动,是对扬弃这一辩证运动的最为明确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探究同一性本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概念论是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框架的原则规定,其思维方式可概括为三个基本层面:以普遍概念的特殊化来确立概念为存在的本质,以主观概念的客观化来说明存在是概念的外在化,从而把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归结为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从这一关系的矛盾进展回过头来解释由存在到本质的过程;以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来解释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合理性,并运用否定性的辩证法,通过主客观的双重否定,消解主客的二元分裂;引入目的性的概念和主体的实践活动,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的“是如此”和“应如此”辩证地统一起来,并通过“预悬终点为目的并以终点为起点”的目的论来论证概念是真正在先的,进而由目的论引导到价值论,把概念的自我实现即主客观的统一亦即善和自由确立为“世界的究竟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在萨特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藉此梳理一下萨特的自由与责任理论。以兹纪念这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传奇思想家。本己的存在和自由是始终贯穿于萨特哲学之中的主旋律。因次,萨特哲学也常被誉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并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探求人的本性。而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追求人的生存、自由、价值和幸福。同时,萨特的自由观也不同于把自由抽象化为为所欲为的纯粹个人主义。而是将之归于责任的限制。本文通过探究萨特自由观与责任观的内在联系,旨在挖掘其深层次的伦理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历史发展是“精神”潜在内容的展现,即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它是个有规律的、不断进步的必然过程,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进步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理性”和“热情”的交互作用,历史发展的目的是实现自由。这些就是黑格尔历史发展观的主要之点,其中所包含的矛盾既是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德国资产阶级当时的现实状况的理论反映。  相似文献   

19.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问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20.
否定主义的价值多元论表现为不同层面的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同一事物可能同时具有存在价值和生存价值,使得否定性本体论的价值判断可能出现悖论具有存在性价值的事物在生存层面有时表现为负价值,例如电脑黑客。原因在于否定本体论把个体定义为孤立的而不是关系的,自为与自在是二分的而不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