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宗岗评本的《三国演义》中,貂蝉是一位美丽、智慧、勇敢的人物形象,并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活跃在读者心中,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三国演义》是以历史为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所以书中大部分人物都有其历史原型,而貂蝉的形象在史书上却未有明确的记载。该文试从史书中貂蝉形象的来源、小说中的貂蝉形象以及作者为何如此塑造貂蝉、貂蝉去向何处及貂蝉形象在日本的新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3,33(1):51-56
《三国志平话》不仅作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过渡有重要价值,而且比较前后二者,其内容多特异之处:如写关羽被骂"胡汉"、貂蝉是吕布原配、诸葛亮曾发明"风轮"、"木牛流马"用杵击打控制等,皆与前之《三国志》和后之《三国演义》不同,值得注意;三国故事中有三个"空城计",反复表现"疏不间亲"。  相似文献   

3.
吕布是三国时期真实存在的将领,《三国志》中关于其轻狡背主事迹已有所载。吕布形象演化经历了从《三国志》历史原型、到《三国志平话》与元杂剧“三国戏”敷衍生发、最终到《三国演义》定型的过程。《三国志》中的吕布是有勇无谋、好色重利的无德小人形象;《三国志平话》中的吕布是勇武重情、为妻杀主的猛将形象;元杂剧中的吕布是能文能武、企盼团圆的俊勇丈夫形象;《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无谋好色、忠义皆失的将领形象。从人物性格内部的道德、才能、气质禀赋三个层面入手,具体梳理和探讨吕布形象演化轨迹。吕布形象的演化是市民大众与士人群体审美理想和道德评判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文章关注了历史文献《三国志》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类型——奏议,从两个方面对三国奏议提出了思 考。第一个方面是对《三国志》所辑三国奏议功用价值的思考,包括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干预政治的功能、与作家 作品的互动关系等;第二个方面着眼于三国奏议的政治性,对《三国志》所辑三国奏议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 分析,从而更加完整的诠释了《三国志》这部文献。  相似文献   

5.
康发祥的《三国志补义》是清朝学者众多《三国志》注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它打破了《三国志》诸多注本注重增补事实而轻视阐发义理的做法,在校勘文字、解析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三国历史、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见解,拓展了三国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关羽和貂蝉     
貂蝉这个名字,不见于正史,仅仅是元代出版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曲选》中的《连环计》杂剧里面,才说吕布的妻子姓任,小字貂蝉,可见是出于民间艺人的虚构。《三国演义》里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故事,也是在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的。 清代地方戏中出现了《斩貂》一剧,演述曹操杀了吕布之后,把貂蝉赐给关羽,关羽认为貂蝉是  相似文献   

7.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将重点刊发地方历史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章 ,近期收到海内外专家学者“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文章十余篇 ,将于 2 0 0 5年第 2期刊出 ,其中有 :沈伯俊《张飞形象 :用市民意识改造的英雄》、〔美〕黄保中《“天意悲剧”与“命运悲剧” :《三国演义》悲剧特质》、〔日〕伊藤晋太郎《关羽与貂蝉》、李祥林《三国戏中的貂蝉故事及其性别文化透视》……本刊欢迎作者、记者围绕成都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并积极向本刊投稿 (投稿方式及要求参见本期第 89页 )。《成都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三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姚伟钧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急剧变化、动荡的历史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社会的演变而引起的饮食文化的变化加以论述。一、饮食文化总体特征一定的饮食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据《三国志》、《晋书》等文献记载,魏晋...  相似文献   

9.
[题解]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标题是另加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是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三国时,陈寿曾仕蜀,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陈寿因张华的推荐为官,初为佐著作郎,继为著作郎。时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有专门的记载。《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书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  相似文献   

10.
刘备与孙夫人关系考释王炎平一、流传真伪更谁论在三国时代的女性中,刘备的夫人孙夫人是一位与政治风云发生了密切关系的人物,然而陈寿却没有为她立传。遍查《三国志》,仅在《蜀书》之《先主传》、《二主妃子传》、《赵云传》及《法正传》中,有所涉及。综合四处记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正史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注重为周边少数民族设立专传.《三国志》继承了这一传统,然而却仅设了《乌丸鲜卑东夷传》一卷,记述了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各族的历史情况,对于此外的各族则未设专篇.有人认为这是《三国志》的一个不足之处.本文从历史文献的承转关系、陈寿对历史材料的把握、三国时代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实际及其与中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这正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12.
三国戏中的貂蝉故事及其性别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貂蝉,作为三国传说中“美女连环计”的主角,其身世扑朔迷离,留下悬案甚多,也引出争议不少。尤其是流传甚广的“关公月下斩貂蝉”传说,更是令后人疑惑丛生,提问不已。今天,立足现代理性,从性别视角仔细分析古典戏曲作品中的这个女性故事,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文学史上的三国题材和认真反思文化史上的性别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一幅人才竞秀图,也是一部形象的人才美学著作。毛宗岗在评点中,从《三国演义》描绘的各种人物的实际出发,以其深邃的眼光,渊博的知识,辩证的观点,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美学思想。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对三国人材作了总的评述。他指出:“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材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他认为三国人材的特点是。“才与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说的发展,由上古神话传说的萌芽,至魏晋六朝笔记小说的雏形,而至唐人传奇,渐趋成熟;宋元话本的出现,又走向繁荣;至明清,则成为文学的主流。三国题材的小说也有大体相近的发展过程,它始于魏晋六朝笔记小说(即古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演义》是历代三国题卡才的民间艺术与文人创作的集大成。过去,研究《三国志演义》的继承关系,首先都谈到平话,其次论及元代三国戏,对于古小说,几乎未见有人作系统论述,故不揣浅陋,作此初探。听谓古小说,专指魏晋六朝文言笔记小说,包括志怪与志人小说。鲁迅《古小说钩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小说无不可续者,独《三国演义》根于历史,不可续也。”其实不然。早在康熙间,刘廷玑就提到:“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东西晋演义》亦名《续三国志》,更有《后三国志》,与前绝不相侔。”两晋为三国历史之自然沿续,《东西晋演义》题名“续三国志”,固无个可,但真正称得上《三国演义》续书的,则有题“西蜀西阳野史编次”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四十回和题“梅溪遇安氏著”的《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四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后三国”  相似文献   

16.
从泰始五年(269)任巴西郡中正开始,直至太康三年(282)授长广太守,陈寿担任佐著作郎和著作郎达十余年。十余年中,陈寿不仅得以遍阅国家藏书和各种实录、档案,也通过从《益部耆旧传》的编纂到《诸葛亮集》的编纂,实现了史学观念与视域的转变,走出“益部”与“地方”,建构起了适应新的统一王朝的天下观,并最终通过《三国志》精心的体例设计表达出来。《三国志》于《魏书》中以《王卫二刘传》专录文学人物,成为《三国志》中事实上的《文苑传》,而于《蜀书》《吴书》中则不立文学人物专传,仅以随文指点的方式书写蜀、吴文学,呈现蜀、吴文学概貌。《三国志》以此方式整理三国文学谱系,建构出以曹魏邺下文学为主,蜀、吴文学为补充的三国文学格局。这一格局既客观反映了三国文学的历史实际,又与《三国志》宏观的“天下”体系相符合。其杰出之处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邺下文学主流地位的承认和谱系的准确建构,二是对蜀、吴文学成就的客观判断和准确书写。对“益部”或者蜀汉在其“天下”与“三国”体系中的客观定位,是陈寿完成《三国志》“天下”建构与三国文学谱系整理的重要基础,而陈寿走出“益部”、完成从“我者”到“他者”身份的转变无疑是...  相似文献   

17.
吴超 《东方论坛》2014,(1):12-15
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国祚最短,故在制度创新方面,建树不多。关于蜀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陈寿《三国志》记载粗略,其他文献亦语焉未祥,这对于还原蜀汉政权的制度建设,造成相当大的困难。以下就蜀汉政权制度建设中的选举制度及其特点进行讨论,指出蜀汉政权并未实行如曹魏、孙吴所使用的较成熟的九品官人法之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临近这个过程的终点,到毛本《三国演义》,终于大功告成。《演义》由何而来,依今天所存材料,已经不能清晰勾勒其过程。但其脱胎于宋元讲史话本,却是公认之事实。刊刻于元代至治年间、署名新安虞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今存最早、也是惟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给出了三国故事较早、也较为清晰的雏形与轮廓。将《演义》与《平话》结构加以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杂剧《斩貂蝉》,北五折。全名为《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明人赵琦美《胍望馆钞校古今杂剧》收录三国故事杂剧二十一种,其中就包括《斩貂蝉》一剧。明人晁(王栗)《宝文堂书目》卷中《乐府类》也有著录。明末人钱谦益重编《义勇武安王集·正俗考》云:“今内府《斩貉蝉》杂剧,谓(吕)布死后,貉蝉归于侯(关羽),巧言(此口)布。侯怒且杀之。则初无此事。”这其中的“则初无此事”之句,显然系指元代杂剧或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小说  相似文献   

20.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