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忠荣,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川剧事业五十年,师从资阳河派著名琴师杨尊武。毕业后入自贡市川剧团任琴师和演奏员,并开始自学作曲。任乐队队长直至团长。为六十余出川剧作曲,享誉川剧界。  相似文献   

2.
许金门,绵阳市川剧团艺委会主任,著名演员、编导。十岁学戏,师从生角名家周孝平,专攻川剧红生。在多部三国戏中扮演的关羽形象深入人心。其演出唱腔洪亮,形神兼备。1955年开始从事编导工作,编导了《黄继光》《焦裕禄》等一系列现代戏。从绵阳市川剧团退休后,继续从事编导、演出工作,积极组织成立梨园会馆,进行川剧演出。  相似文献   

3.
蒋淑梅,女,1965年6月21日生,重庆潼南县人。致力于川剧表演艺术三十余年,主工青衣、闺门旦。善于用唱腔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扮相俊美,身段流畅,表演细腻、准确。戏路较宽,基本功扎实,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四川省第十一批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振兴川剧大赛优秀演员奖,1996年旦角比赛一等奖,四川省"十佳"演员、四川省德艺双馨川剧表演艺术家、绵阳市拔尖人才、绵阳市首届"十大女杰"、绵阳市第二届劳模,绵阳市剧协主席、遂宁市人大代表、绵阳市政协常委、绵阳市人大常委等。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对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川剧亦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因移民原籍地差异、移民数量多寡,形成了川剧的四大流派.移民、会馆、重庆商业都市,对巴渝川剧特征产生了重大影响.巴渝川剧深深烙上了移民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5.
孙勇波,男,重庆人,1967年12月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民盟重庆川剧院支委主委,现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助理。1979年进入泸州市川剧团,1987年到省川校进修三年,1991年调入成都市川剧院,2008年调入重庆市川剧院。师从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工文、武小生。戏路广,基本功好,传承性强,扮相俊美,表演创新,嗓音清亮,可塑性强,被誉为文武双全的川剧小生演员。  相似文献   

6.
唐思敏,1938年生,原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2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成都川剧院工作,从事川剧评论五十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川剧评论、川剧论文数百篇,共计百万字。其评论、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不同奖项,显示了他对川剧浓厚的感情与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吴熙,女,1984年8月17日生,国家二级演员,第二十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助理。师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工花旦、闺门旦。有竞派唱腔特点,力度好,小腔圆润,字正腔圆。善于用唱腔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扮相俊美,身段流畅,表演细腻、准确。戏路较宽,基本功扎实,极富青春活力。2015年凭借川剧《灰阑记》的完美表演摘取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6年入选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8.
沈铁梅的唱腔被誉为全国有名的金嗓之一。在《金子》中,她演活了一个“金子般的金子”。最初,沈铁梅受京剧名旦父亲沈福存的影响,三岁便开始学唱京剧。那年进入四川省川剧学校,改学川剧。这一段经历,对当时的沈铁梅来说,也许是她从艺生涯中一个小小的挫折。但从日後沈铁梅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就来看,或许恰恰是这小小的挫折,无形中埋下了她对川剧艺术革新的种子。从第一次演唱《双拜月》,到後来对《孔雀胆》、《玉京寒》、《凤仪亭》、《三祭江》、《神马赋》、《一代风骚》、《潘金莲》等剧的悉心揣摩,精益求精。二十多年过去了,沈铁梅的演…  相似文献   

9.
王诚德,戏剧理论家,编审。1947年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曾任《川剧艺术》杂志执行副主编,《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副主编,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四川省剧协理事兼评论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社科联理事,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编审,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其川剧理论研究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胡瑜斌,男,1963年11月30日生,四川省南充市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剧协理事、南充市剧协副主席、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四川省省级"非遗"(川北灯戏)代表性传承人,专工生角、兼演小丑、小生。拜师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昌林,并受到著名川剧大师陈全波等老师的精心传授和指点。多次获奖。  相似文献   

11.
<正>成都大学万平先生主持的持续近10年之久的长达七十余万字的《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四川卷》、《四川卷续》)的出版,填补了川剧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这项持久的川剧口述史研究项目,本身就是一项必然会载入川剧史册的重要工程,它较之以往出版的川剧历史著述,《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四川卷、四川卷续)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创新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剧是巴渝地区移民文化激烈碰撞后形成的文化瑰宝,分为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几个类型,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以超人的才智承载着川剧技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生态迅速变迁,川剧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文章从重庆川剧编剧、音乐、演员、导演的改变,探究川剧传承人的创新。川剧编剧隆学义、魏明伦、罗怀臻等着力于开创新的主题、新的表现手法以适应现代背景下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诉求,演员沈铁梅、孙勇波、黄荣华、谭继琼等则大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与西洋音乐激烈碰撞,产生了新的声腔及音乐形式,在川剧濒危时刻重燃了生命之光。  相似文献   

13.
刘芸,女,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成都市川剧院原院长。四川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从事川剧事业四十多年,塑造了大量优秀的舞台艺术形象,同时擅长策划和导演,在中青年演员的传帮带上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4.
应当将川剧艺术中的"变脸"绝技作为"文化遗产",作为川剧的艺术标识而非商业标识来对待,对其保护的着眼点是如何防止淡化、歪曲其艺术标识作用的不当使用,而不是一味禁止外传.在准据法的定位上要充分融入民间艺术形式行规艺德的有益内容,"有机保护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5.
黄荣华,女,1959年2月20日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二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重庆市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剧协理事,民盟重庆市委委员。师承许倩云、刘世玉等川剧名家,工青衣、花旦兼正旦。在三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尊师重道,勤学苦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嗓音甜润,唱腔优美,流畅、细腻、自然,善于以声腔把握和刻画人物。多次担任川剧重要曲目领唱、领腔工作,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6.
邱永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从事川剧艺术教学和创腔、作曲五十余年.善于处理传统与创新、戏与曲等关系.1973年进入四川音乐学院进修.发表多篇川剧音乐创作与研究的论文.  相似文献   

17.
王定欧,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长期在四川省戏曲所、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戏剧》杂志社主编、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8.
肖德美,男,1965年2月9日生,四川巴中人。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教授,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团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1979年进入巴中川剧团,1987年到四川省川剧学校进修三年,1990年毕业留校任教。师从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工小生。戏路广,基本功好,传承性强,扮相俊美,表演创新,嗓音清亮,可塑性强。在表演、教学、科研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9.
谈川剧保护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川剧的地方性决定四川地方政府对川剧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川剧的发展需要贴近群众生活,依靠知识阶层与川剧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还要吸纳不同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长处。  相似文献   

20.
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艺术积累最为丰富的地方剧种。川剧在三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剧目。新中国的建立,使川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艺术人才培养、剧目舞台演出方式、剧团体制及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川剧发展史上的新高峰。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虽然对一些老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经验作了一些总结,但对川剧表演艺术家们艺术人生的总结却不够重视或者关注不够。许多川剧老艺术家的“看家法宝”、演出经验与人生体验没有来得及总结,便匆匆离开了我们。如川剧表演老艺术家阳友鹤、晓舫、竞华、周企何等相继谢世。抢救他们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表演绝技已刻不容缓。以成都大学与成都市川剧院联合组成的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J11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课题,即对成都市川剧院已经退休的三十余位老川剧艺术家采用现场采访、口述、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他们的表演经验,曲目改进的设想,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川剧未来发展与对后生培育的希望,用“实录”的方式保存下来,以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课题的最终完成将形成一本专著和十余张DVD光盘:《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为振兴川剧、繁荣四川文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视野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发表该口述史中的部分老艺术家访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