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平道考略     
阴平道是历史上连接四川与甘肃的交通大动脉,因其路经阴平郡而得名。历史时期也有景谷道、白水道之称。三国时期,曹魏大将邓艾取阴平道伐蜀,不战而定蜀,阴平道自此而名扬天下。其道路的畅通与否关系到蜀地之兴衰,因此历史上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关于阴平道之事迹更是不绝史书。白水关、葭萌关乃阴平道重要关口,历来被兵家所重视,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相似文献   

2.
阴平古道本自西汉地名,至迟在宋代作为道路名,所涉时限却远及秦代。《三国志》邓艾破蜀的记载使阴平偏道名扬天下,但历史上作为连接南北丝路之一要道者为阴平正道。阴平正道虽路线有异,但走向大体一致,即沿白水江一线自陇达蜀,显示了一定的历史复杂性,因而相对应的文学文献遗存呈多样性特点。从文献文学角度考察河南道,它是连通南北丝路的另一要径,虽在唐以后至明清呈渐衰之势,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道”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变化发展的,“道”的演变反映出不同时代儒、释、道三教关系的演进轨迹:汉魏时期的儒道互补、隋唐时期的佛道合流、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教合一。三教融合成为历史的主流。因此,从“道”的变化视角研究三教融合,在三教关系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文学流派理论源远流长。“流派”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概而言之,它孕育于先秦两汉,萌发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宋,至明清进一步充实、完善、发展。兹分期述其梗概。  相似文献   

5.
傥骆道开凿于汉武帝时代,随着西汉盛世的来临而发展;两汉时期,傥骆道亦称为"围谷道",是两汉秦蜀天府之国的重要通道。三国时期,傥骆道在魏蜀争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军事交通作用,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的傥骆道,是傥骆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第一阶段,也为唐代傥骆道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风采独具的时期。一方面,它以其动荡纷乱、黑暗沉重而著称于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灿烂的思想文化深深地吸引后人。六朝美学以其高迈超逸的风神卓然标峙于中国美术史。它结束了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依附于政教道德的狭隘的境界,将审美和艺术创作与士人的生命意识与个性追求融为一体,形成了并列衣被后世的美学范畴,从而产生了“体大思精”的美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可以说中国完整意义上的美学始于六朝。其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捩意义。六朝美学与先秦两汉以及唐宋之后的美学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两汉荒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灾害多发期,传统的救灾思想因此而出现了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两汉时期的荒政思想主要有积贮备荒论、重农说、仓储说和赈济议等;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是该期荒政思想丰繁的根源,其思想中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对两汉乃至中国古代的荒政实践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汉魏之际道儒融通的时代课题,而且对于推动《老子》解释学和中国道学史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江油戍有关史实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后期曹魏征西将军邓艾走阴平道伐蜀,占江油戍,攻成都,降刘禅,是中国历史重新走向统一的一件大事。邓艾伐蜀成功,既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集团之实权地位,又是导致中国历史结构重新整合之关键,其在中国大历史上的意义至为重大。而对于地方区域社会而言,邓艾从阴平道伐蜀,对于今涪江上游平武地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对江油戍的情况之梳理出发,考辨这一关隘之设置时间、具体地点,在此基础上讨论邓艾伐蜀之战的意义,兼论及掩盖在大历史背后的“小事件”对地方史的叙述结构塑造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汉魏之际道儒融通的时代课题,而且对于推动《老子》解释学和中国道学史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举、禅宗与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前,中国文化思想史(或中国文化精神史)大约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先秦两汉。这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时代课题是对礼乐传统和礼乐文化的思考,其间经历了从“制礼作乐”到“礼坏乐崩”再到“礼乐复兴”这样三个历史过程。这三个历史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儒学的草创、儒学与非儒学(墨、道、法、名等等)的斗争和儒学的独尊,因此无妨称之为“儒学时代”。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是玄学和玄学化佛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两晋士人,以谈玄为时尚;南朝皇族,以佞佛相标榜。玄学“本体论”和玄学化的“般若…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道教学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存在.成长时期的英国道教学,指19世纪及其以前的整个时期,其研究队伍的成员主要由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和政府官员组成,其主要的成绩是准备道教研究所需要的英文文本.在这一阶段的英国道教学领域中,产生了一个世界大师级的人物理雅各.他不仅是一个翻译家,还是一个卓有建树的道教学研究专门家,其特点是:元典以为根底、通易以及其他.由于英美特殊关系的存在以及英语的国际通用地位,英国的道教学,势必还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经过先秦时期的初步发展 ,到两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历史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历史教育的资政性、劝诫性以及知识性传授等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杂篇·外物》提到的"小说"并非偶尔使用的一个词,而是指不合于道家思想即不能"大达"至道的其他诸子学说。"小说"不仅指一种言论方式,也同时指一种文体形式,它属于先秦诸子说体文的范畴。而说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且其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正是沿袭了庄子的"小说"观念,将小说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著录于《诸子略》,完全符合先秦两汉的学术生态和分类习惯。而所谓"小说家出于稗官"云云,更是点明了小说与政教的关系。这种从政教学术的角度来认识小说价值,从杂说短记的形式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子部小说的基本观念。因此,庄子所云"小说"决非"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实具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创始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汉是我国古代经学全面确立时期,也是经学获得繁荣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经"是对于一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与特称,"经学"则是以诸经为对象的阐释、考辨、研究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始见于汉代经学史的两个不同派别或学术系统,两者的各自发展和交互论争贯穿于两汉,也影响到后世。两汉四百年经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成绩在于保存和整理了一批重要的儒家经典,贡献了一批有多方面学术价值的经解、经注,并在治经的若干原则、方法上形成了"汉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古代为什么要搞任官回避制度? 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始见于两汉时代,那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面临的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统治。 秦王朝覆灭的原因固然很多,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又推行了“焚书坑儒”的愚昧政策,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此,两汉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便反  相似文献   

17.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肇始于西汉,并有其发生、发展、繁荣和衰微的过程,而每个时期又都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等诸条件之约束。两汉是其开拓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其继续发展时期;隋唐为其兴盛繁荣时期;宋元则为其高度发达时期;明清时海外贸易出现了断层与终结现象,乃是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必然结果。然而海外贸易作为中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古代中外关系发展史上仍占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初步探讨了先秦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依照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继先秦而来的是两汉。本文接着探讨两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相似文献   

20.
阴平国述论     
阴平国是氐族杨氏建立的最后一个地方政权,因居地阴平而为号。始于刘宋昇明元年十二月(478年),亡于陈太建十二年十一月(580年),凡两系七主,一百零二年历史。氐杨自前仇池国建立(296年)到阴平国灭亡(580年),近三百年的时间,在位于我国东经104°30′—107°,北纬32°20′—35°之间的甘肃陇南、陕西陕南和四川的川北地区,连续建立了前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及阴平国五个地方政权。其中前三个治地在今甘肃陇南,武兴国在今陕南,阴平国初在陇南后迁至川北,并亡于此。阴平国虽然是氐杨所建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