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先秦哲学中较为突出的语言哲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着重揭示其论辩的方式和脉络 ,以图清晰地凸显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语言、表达、思想和实在的哲学思考。讨论的问题包括 :1 道言之间 ;2 名实之争 ;3 言意之辩。道言问题梳理了道、术、言三者的关系 ,确定了先秦语言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名实问题包含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两个论争层次 ,在实践哲学层面又包含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这两条道路的分野。言意问题的两条思路表现为言—意和言—象—意 ,前者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 ,而后者以《周易》为核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内涵是复合的,至少含三个方面。第一是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儒家的仁爱、忠君爱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经国济世、文以载道的思想,佛家的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一切皆空的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宿命论思想,道家的无为和与世无争的思想,都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文革前27年文学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尊老爱幼的思想,都与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新时期文学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体现更为明显:轰动一时的《棋王》对人物的描写,将对中国的古典哲学、道禅精神的领悟灌注到人物形…  相似文献   

4.
时宏宇 《东岳论丛》2012,(11):117-121
宗白华立足于中国的生命哲学,汲取中国古典的智慧,构建起以“道、气、象、和”为核心范畴的生命哲学体系.道是其生命哲学的元点,气是其生命哲学的母体,象是其生命哲学的形态,和是其生命哲学的至境,这些范畴最后都归结于“生命”.这个生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宗白华提出了“生生宇宙”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的时空观是时间率领空间,是一种生命的变动的空间而非西方传统的几何空间,这正是中国哲学、艺术的特点,宗白华的哲学体系焕发出生命流动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改变中国哲学传统注疏式的解读方法,而以现象学为视角对儒家之"孝"做学理的分析而非文献注解,可尝试回答两个问题,一为"孝"的特征是什么,二为"孝心"为本有还是后天习得,从而可以看到"孝"的非线性、情景化的特征,那种"固定对象"式的处理方法是不可套用的.以此为基础可以看出"孝"本乎血性之亲却非本能可为,"孝心"是有待于培养的,而且无论是孝的践行还是学养都在人伦日用中,离开人伦日用没有"孝"可言.  相似文献   

6.
竞争哲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哲学即竞争之道,"斗争--竞争--战争"是一个序列,竞争是在同一时空内对同一种利益的争夺."形--能--意"序列是竞争力之道,战略革命将以扬弃"不意论"为核心展开,老子兵道、孙子兵道和毛泽东兵道是中国三大兵道,可以归纳出10条竞争规律,竞争哲学就是要探寻竞争的基本统一性并建立终极竞争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的逻辑分析入手,对“神秘主义方法”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哲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实事求是的定位分析可以发现:“神秘主义方法”不仅不排斥“逻辑分析方法”,而且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基础的.尽管“神秘主义方法”拒绝对以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之“道”为表征的意义世界或境界进行逻辑分析,但其本身就是逻辑分析的结果,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进入“神秘主义方法”所指示的以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之“道”为表征的意义世界或境界.“神秘主义方法”作为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特质的原创建构,以逻辑分析方法为基础,主要体现在何为“道”、如何“得道”、所得之“道”如何说和如何对待这些关于“道”的言说四个问题或方面.而这四个问题或方面则不仅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而且构成了“神秘主义方法”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己讲"、"讲自己"是张立文先生基于自己多年中国哲学史研究心得而系统提出和阐释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其理论内涵包括:"讲"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讲"中国哲学家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以中国哲学的核心灵魂讲中国哲学自身;其具体落实是"和合学"哲学体系的创构."自己讲"、"讲自己"度越了中国哲学"照着讲"和"接着讲"范式,实现了当下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陈赟 《人文杂志》2006,(2):56-61
如何接纳他者是二十世纪晚期以来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而中国古代思想具有回应这个问题的极为重要的资源,<中庸>"以人治人"的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以人治人"的根本不在于以自我之道、而在于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为他者的接纳空出了位置.不仅如此,<中庸>还认为,接纳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面向他人的世界而开放自身,从而开启共同的世界;而这种共同的世界的开启是在日用人伦中展开的,一个人必须为这种展开时时刻刻先行准备.  相似文献   

10.
何哲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9-29
在中国的治理思想中,道家思想毫无疑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道家不同于以神仙方术为核心的道教,而是以自然、宇宙、社会、万物有序、演化、无为为核心理念的一整套完整的华夏原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道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根基和核心主干,儒、法、墨等诸子百家皆根源于道家,而中国化的佛教,也是佛道两家相互融合的结果.通观中国历史,凡是以道家为核心治理思想的时代,皆隐隐有一种人民安乐、百业兴盛、社会谐和的繁胜景象.要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核,就要理解道家的治理思想是如何在整个社会与治理体系中起到了最核心的价值伦理规范与个体行为指导作用的.道家的治理思想,在当前与未来的人类治理体系完善中,亦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的本体哲学不能简单地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予以概括.尽管对老庄、孔孟荀、墨子哲学的吸纳和扬弃,使韩非子的本体哲学呈现出复杂难解的面貌,但仔细辨析可以认为,他的本体哲学是与道家一致的以道为核心的道本论,属客观唯心论范畴,而他建立的一套以道德理为基本框架的宇宙观显然具有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倾向.  相似文献   

12.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王剑峰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也内涵着人生理想论。《庄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精神,是指中国哲学的活力、神韵,还是指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 如果仅仅停留在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上展开讨论,而不从中体悟、概括其活力、神韵,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理解便会有"功亏一篑"的遗憾;如果撇开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只讲究其活力、神韵,不仅失之笼统,而且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中国哲学的活力,体味出中国哲学的神韵来.通过对儒、道、名等各家思想的梳理分析,可发现他们均以"道"为最高追求目标,中国哲学精神可以用"求道"两字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以“情”为本原,实际上体现了基于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在与“物”相感中追寻鲜活的“道”、以心理本体为归宿这种具有普适真理与理性信仰高度的价值建构方式,因此成为“可以兴”和“所以为教”的最重要文艺体裁。整个诗学围绕这一核心而形成内在完备体系,情道论、心物论、文质论等一体,诗歌审美本体即由此产生的具备深层次“滋味”的意境,这是漫长历史实践中确立的永恒普适标准,诗歌内容和形式则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15.
经过从先秦至两汉诸多哲学先贤的不断努力 ,“和”的观念得以一步步深化 ,并最终成为一个决定着整个中国哲学品格的核心范畴。“和”范畴是中国哲学的起始范畴和核心范畴 ,因而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的思想浸透到中华文化肌体中的每一个毛孔 ,可以说 ,中华文化是建立在“和”的思想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类型。长期来 ,“和”的思想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保持中华民族的完整和统一 ,维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方面功不可没。在今天 ,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 ,更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简论庄子哲学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老子学说的推进者,庄子的哲学思考也围绕着道这个核心范畴展开,涵盖宇宙、人生、社会三个论域。庄子哲学的第一个话题是宇宙,强调道与万物同在。第二个话题是人生,主张做人以道为归依,批评以我观物的世俗之见。第三个话题则是社会,把老子以道救世的政治哲学思路,改变为以道应世的人生哲学诉求。  相似文献   

17.
用阴阳五行建构儒家的天道观和天人合一哲学,以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乃儒家思想发展的一大转折,也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理论基础.他以天道证人道,言天人相副和天人相类;又以为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视人伦纲常和仁义忠孝为天经地义,并以此言天地之美.这种以阴阳五行为宇宙模式而现天人相与之际的儒学,及其以善为美的价值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信仰和审美态度,有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刘明武 《学术研究》2005,(11):58-66
研究经络的发现,不能仅仅就经络论经络,应该将其放在整个中医文化里来认识.讨论中医文化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医文化,而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里来认识.以文化之源论中医起源,以中国哲学论中医之术,是本文的研究思路.一种文化背后,隐藏着一种思维方式.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产生在同一思维方式之下,这就是"以道论之"或"以一论之"的思维方式.本文的目的,不是在叙述"祖先创造了什么",而是寻找"祖先发明创造时的思维方式".如果优秀的子孙继承了这种思维方式,应在祖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儒家哲学的“三句真谛”——《中庸》开篇三句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三句话 ,已经把儒学乃至整个一部中国哲学说透了 ,堪称“三句真谛”。此三句话可以复述为 :得天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天。这是一个环 ,这个环上有三个点 :天·性·道 ;三段弧 :天—道·性—道·道—天。这么三个点、三段弧 ,覆盖了古今中外一切哲学的基本课题 :天关涉本体论 ;性关涉人性论 ;道关涉规律论。此三句话体现中国哲学以“人”为其终极关怀的人文特征。在这个“圆而神”的系统中 ,人始终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20.
庄子对空间的体认既达到了相当的哲学高度,又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以"道"为思想核心,由"道"的本质属性的支配而构建了两个互相对立、互为依据的空间——现实空间与道论空间.这两个空间以主体体验的形式呈现,既是对"道"论的完整丰富,同时又不期然间体现出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内在沟通.双重空间经由主体人格之超脱、主体精神之飘逸、主体生命之流注,融贯而为中国艺术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