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工匠精神"首次在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后,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工匠精神的精神要义,高职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和高职院校倡导"工匠精神"对教师激励的意义,探索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实践地和传承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缺少认同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尚未形成体系,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缺少机制保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需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融合共建工匠精神育人体系,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匠文化主题宣讲的实践及成果为案例,通过梳理工匠精神育人理念表达,分析高职院校工匠文化宣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凝练工匠精神内核,使师生明确工匠精神时代意蕴,强化身份认同,从而完成工匠文化的厚植。实践证明,可以尝试运用四维度五协同策略搭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工匠文化宣讲体系,提升工匠文化宣讲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的发展既具有民族性和内生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形塑着现代人们生活的行动逻辑。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培养新时代的工匠人才奠定了基础。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针对教育目标窄化、文化融合不深、环境支撑不足造成的工匠精神的超越性被遮蔽,工匠精神的渗透力被削弱,工匠精神的认同感被消解的现实困境,从目标引领、模式创新、环境营造三个方面,探索其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工匠精神"既是我国古代匠人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当下工程师应具备的精神素养.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教育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引,工匠精神需要在新一代工科生中得以实质性回归.在国家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的背景下,与学科建设相配套的"工匠精神"教育亟待加强.这需要从意识形态、实践行为及管理等层面深刻领悟工科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要求,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育路径,让工匠精神在当代工科类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但有一些高职院校对此重视不够,表现在课时和学分的分配、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如何有效开展适合学生需求的通识教育,已成为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有机融合的重要课题。艺术专业学生往往因专业特点而成为通识教育的盲区,因此有必要以工匠精神来推进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灵魂.应用型高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抓手。先进制造的"先进性"需要高素质工程人才特别是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予以实现和保证。从中国工程人才实际看,培养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特别需要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针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业评价体系以及培养过程等方面存在工匠精神短板问题,面向先进制造的高等工程教育应当调整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规格要求;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增加工匠精神课程教学;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养成;创新学业评价体系,建立工匠精神激励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力支撑和服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成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靠人才,如何把新生代制造业工人培育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生代技术工人,是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之处.具有工匠精神与工匠灵商的新生代技术工人,既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生代技术工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为此,必须从新生代技术工人学习、企业管理、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社会风尚引导五方面入手,探索新生代技术工人工匠精神及工匠灵商的培育机制和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船政文化脱胎于工匠文化,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船政文化在技术器物、技术制度、技术意识形态层面都超越了传统工匠文化"正德、利用、厚生"的内涵,建立起中西合壁的近代技术文化体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船政文化的重要内涵.船政文化不仅赋予工匠精神更丰富的内涵,还为其注入了创新因子.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评述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指出其核心所在是一个"真"字.  相似文献   

19.
20.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