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深探现代性理论全局,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整体态势?如何发掘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双重思想逻辑,明晰其内在关联?如何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实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国借鉴的价值意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为此,提出当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当代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题和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努力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继承与创新并举中推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和完善,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担承中国现代性建构这一历史重任的理论勇气和智慧,对于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能否且如何与现实相联系,马克思主义能否面对21世纪世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而作出自己的回答.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最新发展理论形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展开批判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借鉴和素材.  相似文献   

5.
陈氚 《江海学刊》2023,(5):148-156
赫勒、费赫尔、马尔库什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发展了批判现代性理论。赫勒从批判现代性的视角提出要超越现代性的三重悖论以及现代性的动力和逻辑。费赫尔将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相联系。马尔库什则从文化危机的角度批判了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马尔科维奇和科西克将批判西方现代性的视角延伸到对东欧社会主义社会的批判上。相比于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价值介入、实践立场和双重批判上进行了拓展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具备反思和超越包括西方现代性理论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可能性,可以形成一种蕴含多重反思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即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欧美、日本以及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同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当代欧美、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表明,中国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基本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下,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亦包括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否定.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包含三个层面:即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批判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然而这一批判是在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黑格尔哲学框架内即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展开并由此陷入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开启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向,而且对于确立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理论范式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话语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主导性法学意识形态之一.中国法学现代性话语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法学现代性理念和制度的接纳与抗拒,对西方法律现代化经验普适性的反思,对法律发展中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性评估等方面.通过对中国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革命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形态中的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纠缠的评析,可以看出中国法制在西方现代性话语传入后所发生的流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叙述主要包括资本来到世间开启了现代文明、资本人格化、现代日常生活戴着神秘的纱幕、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和现代性历史使命等方面,它开启了历史方位意识.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凸显出来的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及西方主流派的全球化理论制造出现代性的非历史幻觉,遮蔽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和历史方位意识,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今天,确立教育的历史方位意识,要站在马克思资本现代性叙述的历史高度进行历史定位和时代规划、将资本批判引入生活世界研究、通过总体性视域洞察现代性历史使命、建构和培植自为主体性、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气魄和特色的当代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时期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它们之间产生和渗透着某种或明显或潜隐的精神联系。因此,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某些方法与研究视角,研究它的某些观念与思想背景,把握它的存在缘由与利弊得失,这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进展,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在相当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甚至大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腾 《重庆社会科学》2009,(11):117-120
西方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是探讨伦理价值概念与命题证明系统,试图为伦理学理论提供价值和概念前提。道德形而上学研究方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精神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跟马克思的历史渊源关系,也由于它们具有的相近的批判性特征,使这种思潮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而且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应当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多元状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它在当代中国的“嵌入”所产生的矛盾应当从中国现代性运动的特殊性中去理解。由此激活的视角,使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研究具有了历史性突破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活动,中国现代性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人与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题,中国现代性同样以人与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主题,关注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的当代发展问题.中国现代性作为话语体系是一种主动的理论自觉,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显性逻辑,...  相似文献   

14.
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的缺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生产”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表明中国学界的“问题式”还处于传统哲学思辨的轨道上,没有真正地走向社会历史实践。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大讨论,还是近来的现代性问题意识,都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要求。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也需要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其提供一个历史与逻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何小勇 《天府新论》2010,(4):5-9,36
社会风险理论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界从宏观层面研究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作为一种从风险视角反思现代性的本质及其趋势的学说,它与马克思主义有共同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以具有历史性维度的实践思维、对资本逻辑内在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实践诉求,把现代性危机置于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性分析之中,对于分析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风险问题仍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与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代文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新时期我国文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有某些契合,或者说中国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路径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某些思路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其影响的领域主要包括:艺术与美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艺术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拯救,后现代语境及其现代性问题,从美学的革命、从审美乌托邦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的转向,大众文化问题,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问题,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等等.  相似文献   

17.
20年来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研究立场和研究主题的两大转型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加深了人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但在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图像却呈现出日益模糊的特征.体现在学术界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理论性质、研究目的和意义等问题还难以形成共识.我们应当通过严格规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采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对话和互动.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20世纪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一般理论特征,它是本真马克思的诉求和工业现代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这一终结的理论特征表现为在全面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否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和人的解放逻辑。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则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走向衰落。终结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演化为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形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并不意味着其理论效应和研究价值的弱化,对于其理论逻辑的反思与讨论是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的表现和机遇。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不断传承与开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精神,并且逐渐展示出自身现代性理论的独特魅力。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自身现代性理论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时间维度辩证法与空间维度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两种辩证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揭示了“现代性”思维把人类的形而上的理想追求和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批判融为一体的理论特质,这些思想家对现代性的这种特有的理解角度开拓了我们理解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更深层地认识现代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王雨辰 《河北学刊》2004,24(2):61-67
本文分析了中国学术界引进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语境与理论语境,以及对科尔施、佩里·安德森西方 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误读与错误引申,分析了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理解和研究当代西 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对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