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究竟什么是主办银行制 ?其功效到底如何 ?我国是否需要推行主办银行制 ?如果需要 ,又应该怎样来推行 ?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在确立新型银企关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2.
主办银行制实施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在银企间建立起更特定、更稳固的信用关系.它应以银行、企业双方产权关系明晰、信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和银行货币不受行政干预为基础.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实施主办银行制的前提条件.现实中我国主办银行制的实行只是一种以维持原有计划金融体制为前提的银企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由于未触及双方间扭曲关系的体制型根源,因而不可能真正消除银企矛盾.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银企关系发展中的制度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问题,分析了我国银企关系面临的制度环境以及主办银行制的制度弊端,提出了主监控银行制,并探讨了这一制度构想的基本精神与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4.
日本主银行制对日本战后经济腾飞起到无可否认的推动作用,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该制度开始出现不适应,制度的惰性尤其是政府对银行的深度干预最终导致了主银行制的衰弱,且在20世纪90年代酿就了日本金融危机.我国当前的宏观环境类似于日本主银行制鼎盛时期的宏观环境,因此,我国的银行体制改革可以部分借鉴、改造日本的主银行制,股份制银行并在我国的股份制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试行主银行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企关系问题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银企关系面临着诸多问题,其实质是制度缺失,突出表现为银企关系制度化过程进展缓慢、借鉴来的日本主办银行制与本土不适应、制度环境建设严重滞后等.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其主要思路为:国家赋权,政企分开;银行主导,分业经营;主行监控,相机治理.  相似文献   

6.
各国的商业银行从经营体制上看 ,有全能银行制 (混业经营 )和分离银行制 (分业经营 ) ,两种经营体制各有其利弊 ,但混业经营模式相对于分业经营模式有更大的优越性。面对入世的需要 ,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 ,稳步实现从分业制向混业制的过渡 ,是我国金融业应该思考并立即付之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银行业在发展个人金融业务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步确立了几种主要的发展战略类型.由此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要大力发展密切联系客户的负责型和向特定业务集中的能动型客户关系,以及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银行服务体系,待条件成熟时再发展起主办银行制型的客户关系.  相似文献   

8.
日本传统的债权人治理以主银行制为鲜明特征,但这种治理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了明显变革。针对债权人治理关系变革动因、表现与绩效的分析可以得出,主银行制并非走向末路,也并没有向着西方"债权人事后监督"的模式单纯演化,而是向着兼合的方向转变。主银行制与单纯债权人治理模式并存于同一经济并形成互补的"二元"局面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美国公司治理以股权分散和外部监控为主要特点 ,德国公司治理以主银行制和内部监控为主要特点 ,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对公司运作和公司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有利有弊。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采用分业金融还是混业金融始终是西方国家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但我国理论界对德国一直实行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混合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和当今的新发展——全能金融未予以充分重视。本文以当今德国全能金融体制为研究对象,从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几个崭新的视角来归纳德国金融体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金融监管的角度 ,针对全能银行制的弊端并结合中国的国情 ,提出中国目前应采取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的模式 ,认为实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离制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保护投资者、银行自身及存款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混业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坚持分业经营的中国金融业何去何从 ,各界争论激烈。本文在廓清分业与混业确切含义的基础上 ,对有关分业与混业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辨析。指出 :混业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为全能银行制 ,这在我国是被禁止的 ;而第二种模式即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我国并不禁止 ,是我国从分业走向混业的有效制度选择 ;混业不必然导致“利益冲突”,其风险也不一定大于分业 ,一国金融运行模式的选择必须根据其现实的经济金融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理论界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困境及其意义的各种认识,研究制约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缺陷论、传统思想观念束缚论、交易费用过高论、有效供给不足论、社会保障体系缺位论等观点,总结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股田制论、土地股份合作制论、农村土地银行制论、国有永佃制论和土地私有化论等创新模式,为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这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对美国战后银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单一银行制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1994年以前,美国一直沿用1927年的《麦克法登法案》(The Mcfadden Act),禁止商业银行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实行单一银行制度。历史上这种制度成立系基于对金融权力集中的恐惧。反对分支行制度者认为如果银行可以任意开设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日本和德国主办银行制度的内容和作用,探讨了在我国建立主办银行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目前主办银行制度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主办银行制度建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面临四个方面的冲突一是事实上的银行制与合作制间的冲突二是事实上的一级法人体制与多级法人体制间的冲突;三是事实上的支付风险与表面上的相对平静间的冲突;四是事实上的游离农村逐步向城市发展与服务三农、充当支农主力军之间的角色冲突.针对上述问题,从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不良资产体系、资金清算系和业务支持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民银行法》的确立,是对货币银行领域的自由放任主义的修正,一定限度内体现了汉密尔顿主义思想传统,即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但是,由于杰克逊主义思想传统犹存,故《国民银行法》仍然保留了自由银行制度,也未能建立实行集中控制的中央银行。因此,国民银行体系的建立体现了自由与权威两种思想传统的调和。该体系的确立,导致美国银行双轨制的形成,使单一银行制永久化,同时还导致财政部的货币职能合法化。国民银行体系的种种弊端则是联邦储备体系形成的直接致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由我国机构主办SCI期刊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学科分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下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平台,收集由中国机构主办的SCI期刊,并通过期刊官方网站等获取期刊的基本信息、2014年度IF及其学科排名,以及期刊的创刊时间、被SCI收录时间、出版语言、是否由国外出版机构出版、有无CN号等信息。采用SPSS 19.0软件对期刊IF学科分区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截至2015年10月,由我国机构主办的SCI期刊共173种,其中Q1、Q2、Q3和Q4区期刊分别有22种(12.7%)、34种(19.7%)、55种(31.8%)和64种(3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办刊时间、从创刊到被SCI收录时间,以及是否由国外出版机构出版,是我国主办SCI期刊IF学科分区的影响因素。而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是否由国外出版机构出版是我国主办SCI期刊IF学科分区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我国高水平SCI期刊仍然不多,依托国外出版机构出版是提高我国SCI期刊IF学科分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文学科建设:历史经验与全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1月5日至6日在杭州举行,来自韩国高丽大学及我国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20.
延边大学渤海史研究室主办的《渤海史研究》(第一期)近日与读者见面,在中外渤海研究学界引起较大的反响。该刊是我国第一家渤海史研究专业刊物,第一辑收录我国近年来研究渤海史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