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记谱法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信息载体,通过记谱法试图记录某种音乐.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态,其记谱法也不同.中国古代的记谱法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思维观念.中国古代的记谱法可分为文字谱(比如古琴专用谱式文字谱),图形谱(比如投壶鼓谱),音位谱(比如佛教中的央移谱).出自<礼记·投壶>篇的投壶鼓谱就是图形谱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研究记谱法最需要的是理解在音乐实践的整体中记谱法是怎么样起到作用的,它与表演、记忆、语言的关系,读谱者的知识与经验以及使用记谱法的目的,还有所研究的音乐传统中音乐材料的性质和组合规律。然后考虑记谱法与所有这一切因素的关系。如果记谱法出现了变化,我们应该试图了解其中的原因。当然有些音乐文化中的记谱法对精确的音高指示毫无兴趣,有时因为音高可以变化,但总的说来是因为表演者不需要音高的标志;这个信息是由他们带入表演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地域性音乐形式,超化吹歌与新密的超化寺渊缘极深。自明代传入民间后,因地域文化等原因,历经沧桑仍自成一体,保存了古代吹奏乐原貌,孤守了清高的"雅乐"传统,成为"古代音乐活化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独有的艺术特性,在记谱方式、演奏乐器、曲牌调式、演奏风格等方面都与其他地区的吹奏乐有明显区别,具有自己鲜明的"雅乐"特色。记谱方法是古老的工尺谱传统;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方式不同于其它吹歌乐器;曲牌有明显的宫廷寺庙特点。  相似文献   

4.
柯达伊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被视为国际最先进的音乐教学体系之一,在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把音乐教育看成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发展",注重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用无伴奏的方法训练合唱.他采用"首调唱名法"训练视唱,借助"柯温手势"帮助学生开发记谱法的认知,用"流动的唱名法系统"教授旋律阅读技巧.通过对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教育价值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其理念,学习借鉴其教学方法,以指导音乐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与破坏,导致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危机后的长期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羌族音乐是羌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人口聚居区域的破坏也给羌族音乐这一文化形式带来了重创。在震后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文化游牧""感情漂移"和"文化夷平"是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以羌族音乐为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让广大羌族民众产生自我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展民族经济,处理好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布希亚把物诠释为符号,而符号则构成了意义体系.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李蕴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12):137-138
记谱法的产生与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结果,并非按照不精确到精确、不科学到科学的一般过程发展规律,而是受到如音乐文化的发展程度、社会历史原因、传承方式、哲学思维、艺术思维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客观的审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并从中汲取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借由小传统的维系,确保大传统的文化认同。这种意义决定了"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以公法保护为主导,并在区分文化商品与文化公共品、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化公共品的提供和文化"文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和对象的特定性又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应有适当限度,尊重"非遗"的文化本位性。我国"非遗"地方保护制度尚未提升至《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思想高度,在保护实践上还存在忽视民间文化小传统形成的规律性、挟制民间文化认同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应在尊重"非遗"规律性的基础上,调整公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文化保护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民族传统节庆被视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羌族"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依托传统节庆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时传统节庆应具备的文化特征要素及产业结合度条件.  相似文献   

10.
证据法律制度中,语词"供"与"证"当属核心词语。在我国传统证据法律制度中,"供"与"证"的内涵、外延、关系,规定着我国古代证据规则的空间格局,标志着我国传统证据法文化的特质。"供"与"证"一端连着传统,一端牵着现代。"供"作为言词证据,依然存在于现代刑事诉讼领域。指称人证、物证的"证"除内涵与外延变化外,依然是现代刑事民事诉讼的核心证据。作为证据用语的"供"与"证"是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是制度意义上的符号,更是法文化意义上的符号,它表征着一种理念、一个过程、一种意识、一种态度,反映了我国司法证据制度,由重口供到轻口供、由零口供到重物证、由口供至上到券证主导的制度性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