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即人化。就是说人在文化定义中的本质因素,人性在文化场域的种种遭遇反过来就规制了文化的发展路向,这样,人性就成为文化发展内在动力之一维。以"人性"为基点,考察人性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这三个层面上的进退逡巡:有待与无待、监禁与自由、理智与情感,有助于我们寻求并破解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的文化不仅源远流长 ,而且类型众多 ,水文化是其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 ,都将伴随审美文化的产生 ,发生在三峡地区的水文化也不例外。审美文化不仅能与水文化发生关系 ,而且将对其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蕴涵丰富的和谐资源与和谐智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对文化建设进行了不断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化变迁的“过渡性”形成“过渡状态”,从而完成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合理配置,构成了世界文化分布与呈现的图景。变迁的直接动力来自于文化的接触与影响。不经过“过渡状态”的文化变迁是不真实和不可靠的。文化从个别现象上看,可能存在暴风骤雨式的变革;从全局角度看,循序渐进式的“过渡变迁”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辽河文明”的释义出发,从自然生态资源、多元经济形态、人类文明起源、区域民族文化和社会人文艺术等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了“辽河文明”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认为“辽河文明”的命名,是基于历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特质”和“文脉基础”.而“辽海文化”的命名,则是基于地域文化学、人文地理学和方志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符号”和“文化表征”.二者的关系,不应当是如有些学者认为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而是以辽河为“圆心”,互为表里的姊妹文化关系.辽河文明与辽海文化,就如同“黄河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关系一样.由此提出“辽河文明”是“辽海文化”文脉基础的论见.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意义及其三种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汉语和英语世界之中,文化的内涵都具有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人们可能在多种视野中理解、使用这个概念。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了文化的多种划分,但这只是视角的差异以及划分的细致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确认文化的以下几个特征:文化常常表现为特定的符号体系,这是人类脱离自然的标志之一;文化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得到了普遍认可的意义和判断形成了社会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意义和判断会发生改变,因而文化体现了人们与环境相互适应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文化的功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教育人,培养人,把一个自然人改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教化功能已经极其全面,甚至构成了文化空间,不同的文化空间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体系,因此,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要求我们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成功地走向世界是当今我们所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诸多特点,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机遇。牢牢把握历史契机并勇敢直面挑战,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世界化进程中顺利完成自身整合与再造,进而最终走向世界,已成为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客观、准确地反映揭示了我国现阶段文化的特质、内涵和功能作用,是深圳文化建设和文化选择的理论参照。深圳文化选择应依据这一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努力实现文化经济化、文化社会化、文化现代化和文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大学院校的逐步成长,海西地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逐渐呈现出"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生融合"的发展态势。但在融合与共生的过程中也存在两者融合关系不紧密,对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有限等现实问题。在此在分析海西地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以研究二者的融合机理为切入点,提出六条推进海西地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融合与共生的途径,力求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来访者和治疗过程的影响,关注经济阶层、家庭背景、创伤体验、情绪表达方式、身份特征及语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尊重治疗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多元性。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多元文化咨询与治疗可以拓宽咨访双方的治疗思路,启示双方审视各自的文化本源,建立适宜的咨询与治疗关系,共同建构与文化相适宜的技术和策略,促使咨询师构建个人化的咨询与治疗观。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前后儒家文化命运的变迁聚焦于“尊孔读经”问题。清末新政使儒家“经学时代”沦入山穷水尽的窘境。辛亥革命创建民国 ,资产阶级既摧垮了封建帝制 ,也涤荡了为封建帝制服务的儒家文化。民初帝制死灰复燃与“尊孔读经”借尸还魂之如影随形 ,既证明封建专制主义天道观根深蒂固 ,也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孔夫子”为拥护“德先生”之必要前提乃时势使然。考察这一问题 ,有利于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儒家文化“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2.
元明清时期傣族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傣族法律文化,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发生了变化,法律文化性质由早期的奴隶制性质向明代以后的封建领主制变化;法律形式从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法律文化多方面内容和特征也就随之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任务,并将它提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地位。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作为人类基本人权的环境权或生态权。其针对性是要克服、扭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异化和由此产生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为此要坚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促使新疆城市维吾尔族语言文化变迁的深层因素是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双语教育的开展促使维吾尔族教学语言的多元化,从而促进新疆城市维吾尔族文化变迁。党的正确的民族和民族语言政策为新疆和谐语言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决定了和谐的语言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产生活习俗作为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与异文化的频繁接触,发生了变迁。特别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仡佬族生产生活习俗在濡化和涵化过程中越来越碎片化。通过对变迁内容的考察与分析,以求全面展现仡佬民族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荆楚歌谣的地域文化特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楚歌谣有其显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巫觋文化的变异色彩、《楚辞.九歌》的流风余韵及其尚情的柔性品格。它既反映出人们对远古时代的遥远记忆,也体现出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娱乐活动中的心理需求。它秉承楚辞的语音、语调和独特的音乐思维逻辑而有一些变化,但仍不失《楚辞.九歌》的韵味。同时,典型的水乡泽国的地域文化环境,育成了荆楚歌谣尚情的柔性品格。  相似文献   

17.
以网络文化为主导的当代信息文化潮流有助于促成比较对照、鉴别反思的审美心态和审美思维方式,破除绝对美、普适性审美理想的神话,它使传统的源于现实社会、民族国家、空间和地方的审美惯例遭到了挑战。网络传播全球化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促成了新的网际关系和新的人际审美关系。同时,在当代信息文化语境中,审美和文艺接受的客体对象呈现出了极大的复杂性。数字化革命使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转变,也使文化创意和形象战略日益凸显,新异性与新奇性成为重要的美学标准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迁谪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极为普遍的政治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它会带来文学创作题材、风格乃至文学精神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文人士大夫的迁贬客观上也会带来文化的流动,促进异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化发展史表明,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兴废、政权的更迭与一个民族文化的兴灭决不会是同步的。周武王灭商后,大量的商遗民依然沿袭着商文化传统。在洛阳和曲阜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殷遗民墓,说明了这一点。在湖北江陵纪南城所发现的战国晚期后段的楚遗民墓,说明秦将白起占领楚都以后,大量楚人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遗民文化保留在历代王朝的更替过程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考古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