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族本主祭祀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多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白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村落及村落中的人群、广场、本主庙、斋堂等是白族文化内涵保护的直接载体和传承场.作者透过种种实际情况,提出白族文化需要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主信仰是中国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它不仅是白族人民宗教生活的需要,还与白族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及白族人的孝悌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本主信仰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族老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方式.而分析白族本主信仰与老年人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无疑为我们寻求民族文化与健康老龄化的关系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南诏文化和白族本主研究中,李宓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本主祀神。李宓在唐王朝与南诏的政治斗争中是重要的当事人和执行者,他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战争中的牺牲品。将李宓奉为本主是白族特殊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要以历史的科学辩证的眼光来分析评判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白族的本主信仰,是白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其底层是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而形成;在白族社会实现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之下,众多体现白族社会价值观念的杰出人物被塑造成为本主神;本主信仰的实质或最终目的,是建构白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及其对自己的自信,帮助其实现各种人生福祉,同时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与永续发展.本主信仰与白族传统社会的发展在总体上是相适应的,并且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6.
本主是白族村落的保护神,它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本主是白族居民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白族居民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一个民族对天、人、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认知模式,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思想行为。仪式作为信仰的外显,其始至终为音声所覆盖,音乐反映了仪式在信仰中的运用场合、功能、习惯、曲目、传承和传播方式等。云南白族以本主崇拜为特点,以本主形成和本主祭祀为立足点,反映了白族本主信仰与仪式环境,其音声中大本曲与吹吹腔,对仪式中作用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传统信仰 ,在大量的本主神话传说中 ,有一些与水有关的故事 ,反映了农耕经济对水的依赖及凝结于本主身上的原始崇拜的影子 ,还可以看到多种文化交流在这一特定领域里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白族本主神话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白族地区广为流传.它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本主神祗的多元化;二是本主神祗的人性化.深入探析这两个特色的丰富内涵、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发展的特殊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对于我们探寻白族人民精神生活的发展历程,认识和继承白族本主神话中所体现的爱国、献身、宽容、进取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对白族社会影响巨大.通过祭本主这项活动满足了白族民众对道德教育、愉悦身心、族群认同、人际交往等的需求,也发挥了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净化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和谐等社会治理功能.文章从民俗学的角度,立足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本主文化的祭祀过程,探究这种民间信仰的社会治理功用.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上帝已经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了。它是指一种生活背后的神秘的终极力量。这个"上帝"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奥尼尔不同的作品中因主人公所处情势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象。有时它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有时它是指清教文化环境下奉行聚财和禁欲的清教上帝,这个清教上帝实质上是清教徒们主观理解和建构的上帝,是清教伦理的拟人化与上帝化;有时它又指的是神秘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治法”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法和治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思想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历代儒家大多注重治人,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为了准确把握黄宗羲对治法和治人关系的认识,通过运用文本还原和中西比较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治法的主要内容,得出黄宗羲的治法主张最终仍然滑向了对治人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上帝的形象远非禁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霍桑所著《红字》中A字的象征意义的变化揭示出上帝的形象由神性向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北凉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经》广为流行,所宣扬的地神造像也随着佛教东传,对云冈石窟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神造像虽然在云冈石窟雕像的降魔品中并没有出现,但其形象在云冈石窟早、中、晚期洞窟中都有所表现,且雕刻成熟,运用自如随意,为以后地神的雕刻传承提供了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不同,中国诗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中国诗中人也没有消失,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中国古诗中没有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者,近代唯理论学说的创始人,他使人们从中世纪宗教势力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虽然"上帝"这个被人们视为理性最大敌人的观念在他的哲学中大量存在,但他极力证明上帝存在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证明理性的伟大;作为真理的化身的上帝,不过是理性的代言人罢了。  相似文献   

17.
艾特玛托夫《断头台》指出,人性中普遍的恶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而教会和上帝已失去了拯救的功能,在质疑并否定传统教会及其教义的同时,作家试图寻找一个新的“上帝”,建立一种新的精神宗教,以之为俄罗斯找到精神的出路,全书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宗教探索的执著。  相似文献   

18.
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唐宋社会的转型,宋代的官方州县社稷正神逐渐处于“理正势弱”的衰微地位,相反地,宋代民间土地神信仰却十分活跃,它分布于农村自然村落和城市市坊,分别代表着乡间小民和城市贫民的利益,在地位上,民间土地神受制于兴起的代表城市上层阶层利益的城隍神。宋代的社稷神实际地位虽然低下,但它于理为正,在道义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与民间仍然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神灵来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八佾》中的“社”,部分古代注本和几乎所有的今人注本,都解释为“木制的牌位”。本文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这里的社,是指代表社神的活着的树木,而不是木制的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